春秋岁月,忆海拾零之知青下乡的日子里

北国风光。

<p class="ql-block">六.敲晨钟</p><p class="ql-block">76年初冬,我被大队村委会任命为我所属的第三生产小队副队长。我想这也是组织上给我这个新党员一个锻炼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我每天的工作安排,是从早上六点前去村大队部旁那棵大槐树下将锺拉响开始的。钟声响了,我坐在树下蜷笼着身体,大约一袋烟的功夫,看到一个个黑影从东西两个方向慢腾腾的行到大槐树下无声息的蹲下,顿时树下抽烟的火光多了起来。卷烟叶的呛味也重重地弥漫开来。再加上妇女的笑声,使静静的黑夜慢慢的活跃起来。大约多半小时,天微亮的时候,人基本到齐了。正队长开始派活,派活完毕后,最后由队长和我分别带着一拨人干各自的农活。那时候生产队的效率比较低,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不是很高,田间地头少不了打闹的笑声,这时候的生产队长带头劳动的同时也要起到管理督促的作用。记得我曾经与社员一起夏收秋种,干各种农活,锄草,打高粱叶,施肥,抓炕土,抓化肥,平整土地等等等等。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大约多半年的时间。敲钟的活由别人接替了去。</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当时农村农民生产劳动管理实际的参与,我对当时的中国农村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如伟人论述的那样,中国农民最朴实最本分也最贫穷,散漫且没文化,但它却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群体。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关键是要把他们的积极性发动起来。可那时候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一切都是听从上面的安排,群众没有任何自主性。农村集体劳动实行的是固定工分制,干多干少都一样。所以群众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和积极性。可喜的是后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政策开始慢慢放开了,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农民由原来被队里安排劳动到在自家分的田地里自主的进行生产,这给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再后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农民这个群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他们的未来变化的如何直接代表着中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时在农村当个头目的基本要求是人要有一定组织能力,身体好能带头干活。有一点文化,能算术基本的东西。最好是大家族人氏。</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