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常州的笔墨长卷,马 宇

杨立

当金风掠过毗陵古城的飞檐,当桂香漫过运河两岸的烟柳,由市文化馆与市毗陵荟联袂呈现的“诗国常州行”书画展,今天上午在市文化馆启幕,邀市民共赴一场诗意与笔墨交融的艺术盛宴。<br> 一座城,半部诗,常州被称为“诗国”决非一时之名,而是千载积淀而成。本次书画展以“诗国常州行”主题为核心,深度挖掘常州作为诗词名城的历史底蕴,结合老城厢文化符号,通过书画作品展示常州诗词名篇、历史人物及城市风貌。50 帧画幅如 50扇窗棂,将久远的月光、墨香与诗韵一一收纳,让古代文人笔下的常州风物,在水墨丹青的晕染中苏醒。这里有《题延陵季子庙》《毗陵上河图》等历代诗作的视觉转译,亦有《陈渡草堂》《寄常州东山亭》等对城市记忆的重构。当这些凝固在纸页上的文字与灵动的书画相遇,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便有了具象的载体,让每个驻足的观者,都能触摸到这座城市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br> 常州的诗情画意,从来不是孤悬的辞章染色,而是与山水共生的呼吸。天目余脉的青黛,为诗行晕染了底色;运河波光的潋滟,为笔墨注入了灵性。唐代皮日休《运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道尽了古运河的磅礴;南宋陆游途经常州,留下 “岸头杨柳密如帷,岸下寒鱼跳绿漪”,绘出了江南水乡的柔婉。这些诗句里的常州,是 “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 的要地,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粮仓,更是 “儒风蔚然,甲于东南”的文薮。当画师以笔为舟,循着诗的指引重游故地,笔尖流淌的便不只是墨色,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凝视:文笔塔的剪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红梅阁的暗香浮动在宣纸之上,舣舟亭的栏杆犹带东坡的体温,篦箕巷的石板还印着明清的车辙。诗与画的交融,从来不是简单的图文叠加,而是让文字长出羽翼,让丹青发出声音,共同编织出“诗国常州”的立体风貌。<br> 站在这些画幅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文明的接力。明代唐顺之在《毗陵道中》写 “野树含清霭,江鸥带晚晴”,诗中的疏朗与他在文坛倡导的 “本色论”一脉相承;清代恽南田的没骨花卉艳而不俗,正呼应着他 “惟能极似,才能传神”的画理,而他笔下的 “月落犹啼露,花飞如趁风”,更是诗画同魂的绝佳注脚。这些诗画里的常州,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疆界,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缩影 —— 既有 “为天地立心”的担当,又有 “倚南窗以寄傲”的闲逸;既见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亦存 “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当我们想起赵翼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锐语,看到他笔下“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豪情,便知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里,从来就激荡着守正创新的基因。<br> 这场书画展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它以 “诗画互证”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本土文化的多重维度。50帧画幅如同 50个文化坐标,串联起常州从 “延陵古邑”到 “中吴要辅” 的千年文脉,既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记录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温度。这些诗句与画作,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被书画展以匠心串联成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常州的文脉从来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br> 更深层看,“诗国常州行”书画展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化的回望,更在于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的范本。它所彰显的本土原创性,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而在于扎根大地的再创造。书画展选取的 50组诗画,均以常州水乡、风物、人文为母题,创作者们没有停留在对古人的简单模仿,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本土文化,让千年诗韵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种原创性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植根于常州 “崇文重教”的沃土,是对 “经世致用”传统的当代回应,让本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br> 作为群众文化的示范,这场书画展打破了 “高雅艺术”与 “大众文化”的界限,让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据悉,此次参展作者平均年愈七旬,均来自本市群众文化团体“毘陵荟”。这支自教自娱的文化团体,默默于20载的光阴中深耕本土文化。展岀的50帧画幅,选自创作者们历时十年的精心打磨,其设置兼顾了专业性与普及性:既有对经典诗文的深度解读,也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图文故事;既有专业书画家的精心创作,也有社区居民的优秀作品。让观众从“旁观者 ”变成“参与者 ”,在提笔作画、朗声读诗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这种“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 ”相结合的文化传播模式,证明群众文化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当每个普通人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文化的根系才能扎得更深、长得更壮。<br> 而雅俗共赏的普及性,正是这场书画展最动人的特质。它没有用晦涩的理论筑起壁垒,而是以诗的韵律、画的美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老人能在熟悉的诗句中找回青春的记忆,孩童能在斑斓的色彩里种下文化的种子;学者可从中探究常州文脉的流转,游客能借此读懂城市的精神密码。这种 “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的和谐共生,恰是常州文化最本真的模样 —— 从明清时期的 “常州学派”既研究经学又关注民生,到当代的 “文化惠民工程”既传承经典又服务大众,这座城市的文化始终保持着 “雅不避俗,俗不伤雅”的包容气度。“诗国常州行”书画展正是这种气度的延续——真正的文化普及,不是降低标准的迎合,而是以美的形式搭建阶梯,让每个人都能拾级而上,触摸到文明的高度。<br> “诗国常州行”书画展如同一位沉默的向导,引领我们在诗与画的光影里,读懂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气息;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在这里,每一首诗都是一声深情的呼唤,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在这里,历史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与自己生活的土壤深度绑定的精神遗产。这份认知,正是历史文化传承最坚韧的底色。<br>  愿这场诗画的盛宴,能让更多人爱上常州的文化,更愿这份热爱能化作行动,让千年文脉在我们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开幕式 观众 贵宾席<div>  中间是市文化馆馆长(女)</div> 主持人 创作故事分享人金梅发言 观看简介影视<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周惠萍摄录</font></h5> 剪彩 右三是马宇 留影 马宇和创作者庄怀文 马宇 许罗(策展人) 杨立 熊丽燕 参观 创作团队之一 作者与展品 集体创作的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