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石径寻幽(下)

开心快乐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位于南后街东侧,从北向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p> <p class="ql-block">杨桥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中最北端的巷子,原名登俊坊,因西通杨桥而得名,现为杨桥路。现存建筑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三坊七巷杨桥东路17号,这座宅院原先为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的居处地。林觉民遇难后,全家避祸搬到光禄坊的早题巷,后来,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旧居三进院落布局,保留明代柱础与清代穿斗式木构架,典型福州民居风格,现存紫藤书屋、双栖楼等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影壁前就是林觉民烈土塑像及其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生平史迹》展</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与陈意映夫妇俩的图片和介绍。</p> <p class="ql-block">小院的石桌旁是林觉民和陈意映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当年林觉民夫妇俩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前夜(4月24日)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信中融合了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与夫妻深情,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的高度统一。 ‌</p> <p class="ql-block">冰心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冰心一生充满童真感情,钟爱山水、花木,热爱祖国人民,眷恋自己的家乡。她倡导“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践行大爱精神,温暖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她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冰心与福州》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2006年此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郎官巷‌,以宋代官员刘涛故居命名,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晚年曾居于此,现存建筑保留了传统院落格局。</p> <p class="ql-block">福建民俗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梅书屋内,二梅书屋为清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937平方米,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5129件(套)文物,涵盖德化窑瓶、明清家具等类别,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里闽式生活展》陈列展示。</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通过闽派古典家具、木雕、瓷器等民俗文物展示福建特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是严复先生晚年(1920-1921年)的居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609平方米,由主座和花厅组成。主座为清代建筑规制,花厅为双层楼平房,融合中西风格(如西方纹饰雕刻)。1920年由福建督军李厚基赠予严复,严复在此病逝,现为严复生平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占地609平方米,由主座和花厅组成。主座为清代建筑规制,花厅为双层楼平房,融合中西风格。</p> <p class="ql-block">严复生平展览馆,展示其生平事迹及手稿等。</p> <p class="ql-block">塔巷始建于五代闽国时期,因巷内曾建有象征文运兴盛的育王塔而得名育王塔南宋损毁,清代砌半爿小塔纪念,20世纪50年代移至巷口牌坊。现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巷,以王麒故居等历史建筑和闽台文化展示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黄巷‌,因“黄”姓聚居得名,是三坊七巷中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民居群之一。 ‌</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是位于黄巷36号的清代古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小黄楼原为唐代进士黄璞的故居,黄璞退隐后在此建“黄楼”。清道光年间(1832年),由黄璞的同乡、江苏巡抚梁章钜购得并重修,更名为“小黄楼”。梁章钜在此完成《楹联丛话》,开创楹联分类研究体系。 ‌</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双层楠木结构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五柱,雕梁画栋,楹门窗户均用楠木制成。</p> <p class="ql-block">园内假山、鱼池、凉亭等景观融合江南园林风格与福州地方特色,现存天井、假山、鱼池等传统园林元素。 ‌园内还保存一株胸径1.3米,高17米的古芒果树,相传为黄璞手植,被称为“芒果王”。</p> <p class="ql-block">雪洞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特点,主要用糯米、红糖、石灰等调制材料筑成的,洞内云海苍茫,两旁睁蝶突兀,顶上嶙眴莫测。雪洞可作为日常通道来使用,又因其冬暖夏凉,故夏天还适合避暑。</p> <p class="ql-block">福建台湾会馆位于黄巷51号,前身为1884年由晚清分巡台湾道刘璈倡建的台南、台北两郡试馆,原址在中山路原贡院附近,系清代台湾士子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的栖息场所。现复建会馆,占地面积161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郭柏荫故居位于黄巷东段北侧4号,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进士郭柏荫购置重修,因郭阶三的五个儿子皆登科第而被称为“五子登科宅第。咸丰年间获赐“五子登科”牌匾悬挂宅前。</p> <p class="ql-block">故居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主座三进,坐北朝南,融合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采用扛梁减柱造木构架,28根直径0.4米的楠木柱配青石莲瓣纹柱础。</p> <p class="ql-block">夜晚,街上的灯笼舞表演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得名于“安民”,明清时期为官宦人家聚居地,现存建筑多为传统大厝。 ‌</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福州市委旧址是福州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址,位于安民巷立本弄3号。‌ 1926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此成立,是福建省最早的党组织之一,直属中央领导。‌旧址为清代民居建筑,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保留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竖立着《新四军办事处》等两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室内展示地委成立背景、革命斗争史料,介绍福州党组织历届机构及领导人资料。</p> <p class="ql-block">宫巷,因明代巷内建紫极宫而得名。巷内现存13幢清代建筑,包括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等名人故居,是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巷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坐北朝南,占地约2800平方米。清同治年间由沈葆桢购得。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兼外甥,官至两江总督,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24号,明代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隆武帝大理寺署。后为林则徐次子林聪彝购置并居住,其曾任浙江衢州知府等职。</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北朝南,占地3056平方米,保留明代建筑风格,木构架、斗拱、雀替等雕刻精美。南面照壁上的獬豸灰塑为明代大理寺标志,见证了明清时期官署与民居的融合。 ‌</p> <p class="ql-block">现作为“福州城市全客厅”展示福州自然与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建筑以木石雕刻工艺著称,漏花窗采用镂空榫接技术,柱础、门框等装饰多样,体现福州传统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聪彜在此度过晚年,直至病逝。</p> <p class="ql-block">宫巷22号是吴石将军在福州的两处纪念场所之一。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改建为中西合璧建筑,1949年吴石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时曾居此,现为聚春园驿馆。</p> <p class="ql-block">吉庇巷为三坊七巷中最南端的巷弄,宋代称耆德魁铺坊,因南宋状元郑性之衣锦还乡惩戒屠夫的典故得名“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现名取吉祥庇佑之意,曾于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吉庇路,2009年恢复原名。</p> <p class="ql-block">状元第、福建省状元府艺术馆位于吉庇巷60号。原宅为明代的谢家祠,是龙岩谢氏家族的宗族祠堂,兼具祭祀先贤与科举试馆功能。谢家祠坐北朝南,占地1025平方米,现存三进院落,保留明清建筑特征,如青石框大门、穿斗式木构架等。这里曾是林觉民创办阅报所、五四运动时期福建学生联合会成立地等历史事件发生地,具有重要红色文化价值。 ‌2023年参与“坊巷讲习所”项目,与福州市纪委监委等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平台。</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原为四进院落(现存三进),主体结构包含天井、厅堂及厢房等福州传统民居元素,门框饰有明代青石门簪。清代至民国期间多次修缮,曾见证谢氏子弟谢元斌获“武魁”匾、谢廷经“四子登科”等科举成就。</p><p class="ql-block">现存“状元及第”、“耆德魁辅”匾额等文物遗存。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我是专门去看这两块牌匾的,,可惜光线太差,拍摄不清楚,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泔液境是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中段的一处历史遗迹,原名甘液坊,因社区建境庙祀神而改称“境”。其核心为宋代古井“苏公井”,由北宋官员苏舜元于1041年主持开凿,是福州城内仅存的宋代饮水遗址,现以玻璃罩保护‌。</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里坊制街区活化石,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故事难以一次饱览。此行未尽兴,留点遗憾,给下次再来一次的理由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你的浏览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于2025年10月19日、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