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集羊肉:药香与烟火交织的非遗诗篇

青梦

<p class="ql-block">  晨起时,窗外细雨如丝,裹着初冬的凉意。待我们作家协会一行人驱车抵达黄集街道,雨竟悄然停了,天空澄澈如洗,仿佛连天地都为这场“黄集羊肉美食——药膳养生市集”铺陈了最洁净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  市集设在原黄集小学校园内,往日的琅琅书声已化作市集的热闹暄腾。一排排印着“江苏省非遗文化黄集羊肉”的宣传牌在风中轻扬,像是在向每一位来客诉说这片土地的千年烟火。街道办事处的领导热情相迎,他们的笑容里含着对本土文化的骄傲,也含着对非遗传承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漫步市集,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让人目不暇接:金黄的玉米、彤红的辣椒、手工编织的竹篮……真可谓是晒了一个秋。但最牵动人心的,还是那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药膳羊肉汤。汤色乳白,浮着几片当归、枸杞,羊肉炖得酥烂,入口即化,鲜美中带着淡淡的药香,仿佛能驱散所有寒意。一位老师傅笑着递来一碗:“尝尝,这是我们黄集的‘赛神仙’!”</p> <p class="ql-block">  “赛神仙”三字,藏着一段传奇。相传隋炀帝沿大运河南下,途经山阳县(今楚州),县令献上黄集子(今黄集)黄狗参家烧的羊肉。隋炀帝尝后连声赞叹:“好,好,吃了‘赛神仙’,快活似神仙!”民间更戏说,隋末瓦岗军程咬金路过黄集,因贪恋羊肉香耽误了夺玉玺,丢了皇位。故事虽为戏说,却道尽了黄集羊肉的魅力——它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千年的烟火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  黄集羊肉的烹饪技艺,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1999年,查师羊肉、白玉羊子、古镇羊杂、清蒸羔羊四道菜被评为“江苏名菜”;2003年,二毛羊肉、白味羊肘等在淮安淮扬菜美食节上斩获佳绩;2008年,洪泽黄集羊肉烹饪技艺被列为淮安市首批非遗;2023年,更入选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市井小巷到国际餐饮博览会,从地方美食到非遗名片,黄集羊肉用一道道菜品、一锅锅鲜汤,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如今,“黄集羊肉+中医膏方”的非遗市集正火热进行。药膳羊肉汤里,当归、黄芪、枸杞与羊肉共舞,既暖胃又养生;膏方摊位前,老中医把脉开方,将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完美融合。市集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非遗与现代生活在此相遇,传统与健康理念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一位作家感慨:“黄集羊肉,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历史。”的确,从隋炀帝的“赛神仙”到程咬金的“丢皇位”,从市井百姓的餐桌到非遗名录的榜单,黄集羊肉始终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它用一锅汤、一道菜,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烟火中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日头西斜,市集的热闹仍未散去。我们捧着温热的羊肉汤,走在校园改建的市集里,仿佛看见千年前黄狗参家后院的炊烟,听见隋炀帝的赞叹,看到程咬金错失皇位的遗憾。这些声音、画面、味道,最终都化作黄集羊肉的独特魅力——它是一碗汤,更是一部活着的非遗史诗。</p><p class="ql-block"> 若你冬日寻暖,不妨来黄集走一走。尝一碗药膳羊肉汤,听一段千年传说,感受非遗与烟火交织的温暖。这里,有味道,有故事,更有文化在汤锅里沸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