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郑州金水河像一条飘带贯穿城市,她全长11.3公里,有一个美丽传说。2500年前春秋时期,如今郑州一带的郑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在他执政的26年间,励精图治,廉洁奉公,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他去世时,大思想家孔子声泪俱下地说:“子产可是古代留给我们的恩惠啊”。当时,老百姓为了纪念子产,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其送葬,子产的子女都不接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到河中,这条河也因为珠宝的绚丽光芒泛起了金色的斑斓,从此得名金水河。</p> <p class="ql-block"> 郑州的“母亲河”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以34.02亿元总投资焕新重生,整治河道全长约22公里,贯穿中原、二七、金水三大行政区,成为集防洪、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绿脉。</p> <p class="ql-block"> 改造后,河道两岸绿化全面升级,柳影婆娑、绿意盎然,构建起多层次生态廊道,搭配亲水步道、互动喷泉等设施,实现人水相亲的宜居体验。景观设计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美学,划分五大主题片区,从生态郊野逐步过渡到都市水岸,串联起众多人文景点。</p> <p class="ql-block"> 其中,郑州大学老校区往西至陇海路段堪称精华,405米河道串联“隋河宋肆”等景致,彩釉铺就的郑州行政区划图暗藏巧思,古色古香的景观与清澈河水相映成趣,成为市民漫步休憩的优选之地,尽显“金水晴波”的千年韵味与新生活力。</p> <p class="ql-block"> 郑州嵩山社区“龙源世纪家园”南临金水河,北倚绿城广场,中心广场和碧沙岗公园隔路(中原路)相望。地铁1号线和10号线在这里交汇,十几条公交路过这里,我们居住的小区属于“黄金宝地”,散步、健身和出行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随着郑州市的发展,1997年4月绿城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于1997年11月30日建成对外开放。保留了原有的南北轴线,并以原有五座音乐喷泉水池为母体旋转90°形成广场东西轴线,以垂直的轴线关系增强了广场的稳定感。在扩建的东区形成了与西区原有音乐喷泉“水广场”相呼应的下沉式“石广场”。以水广场的高与石广场的低形成空间竖向对比,以“水广场”的虚与“石广场”的实形成空间虚实对比,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变化,增强了广场的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秋韵映晚晴,秋阳下,银杏树缀满金箔,风过处,落叶如蝶蹁跹,铺就满地碎金。这花开花落的轮回,恰如人生的起承转合,盛时绚烂,暮时从容。老有所学,是给岁月添一抹亮色;老有所乐,是给人生续一段欢歌。落叶不是终结,而是化作春泥的从容;暮年不是落幕,而是沉淀智慧的丰盈。</p> <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前曾从事电力电视新闻宣传工作,退休后边走边拍记录生活和老百姓的故事,也是记录一段历史,从中找到了快乐!换来一天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 我的美篇都比较长,不是新闻,也不是专题,属于“杂志”,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就是一个故事。我记录的生活和老百姓的故事,也是记录一段历史。也许你能看明白,也许你看不明白。在“美篇中如果发现有你,可以直接保存,为了给被拍人保留资料,我在拼图旁还有一张完整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编辑美篇借用了电视编辑手法,用的是画面句子不是单词,有前进式句型和后腿式句型,左右交替,转场一般有空镜头,使用了蒙太奇。如果你不懂电视编辑,你看不懂。有的人编辑“美篇”上下画面同景别,画面“跳”,上下画面不懂左右交替,一个方向。日出日落不按自然规律,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又升起来。</p> <p class="ql-block"> 室内和室外不用转场镜头,让你跟着镜头画面来回跳。有人编辑上下画面“越轴”,就好比田径跑道在跑道外侧拍摄,如果进入跑道内测必须有一个转场镜头。比如上下画面,如果上画面汽车面朝左,下面画面不能用一个人物面朝右,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联想撞车的结果。啰哩啰嗦写这一段,就是想让你看懂我的“美篇”。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插入视频,插入拼图,形式灵活多样,你如果能看明白,我的“美篇”有点像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 我发挥余热拍摄“老家河南”,也是宣传家乡,帮忙不添乱,百姓困难和问题只点到,因为我没有能力帮忙解决。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要孝敬父母,有爱心,要懂得感恩,否则不可以和这些人交朋友。我父母都是老师,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对人要真诚,工作要敬业,人生要有追求。这是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传家宝”。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的追求实现了是一种福分,有的追求没能实现,不遗憾。还有的老是抱怨不努力追求,那才遗憾。“一生向阳”是我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晨曦的阳光为银杏树和叶子镀上暖光,也照亮人们眼中的光彩。所谓“夕阳无限好”,正是这份历经沧桑后的淡然,走进秋景,仿佛走进画卷相,银杏树下的太极拳吸引了我的目光,按动相机快门咔…咔…咔…声,给世间最温润的画卷配上动人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郑州绿城广场是郑州城市中心广场,城市“客厅”。地处中原路与嵩山路交汇处,占地12公顷,以绿化葱郁、布局精巧闻名,是市民休闲、散步、健身、唱歌、跳舞、娱乐…的胜地。每日清晨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周青再,在广场东南角授拳。</p> <p class="ql-block"> 周青再老师和他的弟子接受了采访。</p> <p class="ql-block"> “高杆舞龙在全国属于首创,也是绿城广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跟拍摄高杆舞龙已有16年,记录他们的故事,也是记录一段历史。在拍摄舞龙中我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买了碳素钢钓鱼竿,让王桂月和牛老师夫妇帮忙制作了桶龙和彩带龙。认识了许多舞龙朋友,每天早晨我跟他(她)们一起舞龙。在拍摄宣传高杆舞龙中我编辑了“彩视”和“美篇”,我还带几位高杆舞龙高手到“二七广场”、“三角公园”、“月季公园”、“人民公园”、“商城遗址”、““奥体中心”…舞龙,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绿城广场高杆舞龙队伍中有退伍军人,教师、企业退休职工(其中有知青),有老红军的后代,还有的父辈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宣传介绍过他(她)们的故事,希望年轻人(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 “疫情”过后,我带三位高杆高空舞龙的高手铁成、金山和省建,我们开车到开封龙亭和铁塔舞龙,还把高杆舞龙推荐给河南电视台一套拍摄宣传,高杆舞龙还上了河南电视台“体育春晚”。</p> <p class="ql-block"> “郑州高杆舞龙引进郑州的是王桂月老师和她老伴牛老师,他们夫妇退休前在许昌一个企业是钳工,2004年来郑州给部队儿子带孩子,把许昌舞龙带到了郑州。他们心灵手巧,制作的桶龙和彩龙非常精美,我的彩带龙、桶龙都是王老师和牛老师精心制作的。她(他)们龙的作品被舞龙爱好者喜爱和收藏,有的被带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p> <p class="ql-block"> 闫铁成是郑州舞龙协会副会长,我认为他的舞龙水平最高,他传授、指导过多个舞龙队。闫老师没有固定工作,还要接送孩子上学,我们好久没见面了。</p> <p class="ql-block"> 退伍军人冯省建也是高杆舞龙的高手,高杆舞龙分桶龙和彩带龙,最难舞的是桶龙,最难制作的是龙头。8~13米钓鱼竿舞动8~13米桶龙,没有龙头不行,龙头重了容易折断钓鱼竿。他和妻子找超轻材料,经过反复实验,最后制作出了只有4两重的龙头,解决了桶龙中龙头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 冯省建是退伍军人,在川藏线上当过汽车兵,他说:1976年7~8月份雨季,泥石流也是最多的时候,当时机场施工急需水泥,我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水泥。有的车辆被冲到大渡河山崖边上,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情况非常危险。战友们不顾生命危险用钢丝绳拖拉汽车,抢救物资,一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绿城广场舞龙年龄最大的是郑纺机退休的冯老师,他1935年出生,10年前采访他时80岁。冯老师是老郑州人,他家原来就在紫荆山附近住(北关),因为政府占用土地,他18岁就被招工安排到了郑州纺织机械厂。工种是钳工,因工伤50岁提前退休。冯老师说:当时工资38.3元,他一个人养活一家8口人,母亲、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冯老师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在郑州百文站(卖家电),二个女儿在国棉五厂挡车工,他说女儿工作非常辛苦,小女儿也在郑纺机工作,孩子们现在也都退休了(这是10年前采访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我问冯老师:你和老伴现在和哪个孩子在一起生活?他说:我单独生活,老伴走了20多年了,原来也在国棉五厂工作。说到老伴他有些伤感,可见冯老师和老伴原来感情很好。他说:身体好自己住自由,想吃什么做什么很方便。我和冯老师特别能聊的来,我们谈到1962年自然灾害那些年,他说:那时生活真困难,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孩子们了,树叶、黄河滩长的水红花都当口粮吃了,买什么东西都凭票。</p> <p class="ql-block"> 聊到70年代,我说:你儿子卖家电,你们家买电视、冰箱不用托人买。冯老师说:那时候工资低,刚能维持养家糊口,哪有钱买家电。现在生活确实好了,吃穿不愁,每天像过年一样。年轻人不了解那个年代,不知道节约。现在有的年轻人喂猫养狗的不少,有专门的狗粮、火腿肠,对宠物比对父母都亲。</p> <p class="ql-block"> 冯老师又说:他退休后原来早晨打鞭子(8斤到10斤)声音太大了,耳朵都震聋了,打鞭子扰民,让人烦也就不打鞭子了。2018年开始学习舞龙,这个活动高雅。我拍摄高杆舞龙认识的第一个就是冯老师,他对人热情,在郑纺机厂是钳工,我知青招工到“开封火电厂”也当过机修钳工,所以,我和冯老师有聊不完的话题,他还送给我一条彩带龙。</p> <p class="ql-block"> 为了拍摄高杆舞龙,我1000多元买了一根8米长碳素钢钓鱼竿,让王桂月老师帮我缝制一条桶龙。一条彩带龙。冯老师也花1000多元买了一根9米长碳素钢钓鱼竿,在舞龙队里我们二人舞龙的钓鱼竿最贵。岁月匆匆,冯老师年纪大了,85岁以后不再舞龙了,他80岁的弟弟喜爱摄影,经常咨询我一些摄影和摄像的问题。还经常告诉我们他哥哥的身体状况。</p> <p class="ql-block"> 冯老师住老年公寓后,冯省建开车,王桂月夫妇我们到北京稻香村买点心去看望了冯老师,冯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我们看到消瘦的冯老师坐在轮椅上,心里特别难受。今年国庆前冯老师弟弟告诉我们,他哥哥走了。人生花开花落,冯老师在天堂也许还会舞龙。</p> <p class="ql-block"> 舞龙队有一位刘老师,他今年应该84岁,家在河南平顶山叶县,他和王廷杨舞龙会长是老乡。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就分配在原来上学的叶县一中教高三数学。刘老师性格活泼开朗,喜爱广泛,他会吹笛子,会拉二胡和板胡。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在绿城广场北侧的核工业五院上班,是高级工程师。他和老伴退休后,儿子把他(她)们接到郑州安度晚年。他舞龙和别人不一样,他学会一个动作,自己会创新2—3个动作。他创新的舞龙有双人跳和三人跳,他和老伴双人舞龙特别默契,他舞龙跳起来真不像80岁的老人(这是10年前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 绿城广场高杆高空舞龙在全国属于首创,桶龙龙头双眼炯炯有神,龙须飘逸,龙身缀满了金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长达十余米的龙身盘旋上升,时而如腾云驾雾,直冲云霄;时而如潜龙入海,盘旋缠绕;时而又左右摇摆,灵动活泼,非常好看。遗憾的是缺少教材和编排动作。舞龙水平很难再提高。要想到更大舞台展示,必须要有年轻固定的选手,我曾编写过6期舞龙教材,提过一些建议,因为某些原因,我还要拍摄百姓故事,力不从心也就不编写了。</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阳光洒在舞动的龙身上,龙身的鳞片折射出五彩的光芒,与周围金黄的树叶相映成趣。围观的人群中,老人拄着拐杖驻足观看,孩童们踮着脚尖欢呼雀跃,年轻人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高杆舞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舞动的巨龙如秋日的精灵,将吉祥与喜悦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为这秋日增添了几分豪迈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 金水河畔秋光里 绿城碧沙韵悠长。秋日的郑州,褪去了盛夏的燥热,被一层温润的清辉包裹。金水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串联起绿城广场与碧沙岗公园两处城中胜景,将秋的韵味铺陈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自然的斑斓与人文的鲜活交织,传统的底蕴与市井的烟火相融,每一缕秋风都裹挟着故事,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诗意,构成了郑州最动人的秋日图景。</p> <p class="ql-block"> 秋阳下的绿城广场人文欢歌,绿城广场坐落于金水河北岸,是郑州城市中心的一颗明珠。秋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树梢洒向广场,这里便褪去了夜的静谧,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天空澄澈如洗,偶尔有几缕白云悠然飘过,为这秋日画卷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法桐树、银杏树褪去了盛夏的浓绿,叶片边缘染上了浅黄、橙红,风一吹,便如千万只彩蝶蹁跹起舞,落在光洁的石板路上,铺成一条金色的小径。</p> <p class="ql-block"> 桂花在枝头悄然绽放,米粒大的花苞藏在绿叶间,却将清甜的香气弥漫开来,沁人心脾,让每一个步入广场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沉醉在这秋的芬芳里。</p> <p class="ql-block"> 碧沙岗公园始建于1928年,是为纪念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将士而建,原名“碧沙岗烈士陵园”,后更名为碧沙岗公园。园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金水河的支流穿园而过,为公园增添了几分灵气。秋日的碧沙岗公园,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绚烂而不杂乱。</p> <p class="ql-block"> 碧沙岗园内的银杏树叶黄得透亮,如同一树树金色的小扇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枫则红得热烈,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为秋日增添了几分暖意;鸡爪槭的叶片则呈现出独特的橙红色,层层叠叠,美不胜收。漫步在公园的林间小道上,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公园的核心区域是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周围环绕着高大的树木,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草坪上,形成一个个光斑。晨练的男女老少中有健步走,太极扇、太极拳、模特走步、合唱团…温馨的画面,与秋日的宁静氛围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碧沙岗公园的秋,健身的人群和蜿蜒的小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日画卷,不仅有视觉的盛宴,更有听觉的享受。林间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与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走进画卷,是一种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金水河如一条碧绿的纽带,将绿城广场与碧沙岗公园紧密相连,也将两处的秋韵串联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秋日的金水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河两岸的树木倒映在水中,形成“树在水中生,水在林中流”的绝美景观。</p> <p class="ql-block"> 从绿城广场到碧沙岗公园,金水河两岸的秋景不断变换,却又一脉相承。绿城广场的热闹与碧沙岗公园的宁静,在金水河的串联下,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对比,让郑州的秋既有烟火气,又有诗意美。河水中的倒影、岸边的树木、空气中的花香,都在诉说着秋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郑州碧沙岗公园有三支合唱团,合唱团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机关干部,退伍军人,大部分是企业离退休职工,其中不少是“知青”,因为我也当过“知青”,所以每次拍摄他(她)们都有一种亲切感。郑州碧沙岗公园这三支合唱团也是郑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郑州碧沙岗公园“同乐苑歌友汇”成立于2002年,是由一群喜爱唱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合唱团。人员来自各行各业,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开怀高唱,每天能唱着歌过日子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 这位伴奏的是徐老师我采访过,他是1953年从上海到郑州国棉三厂的第一批职工,他爱人是1956年从无锡来到郑州国棉三厂。他们告别亲人,告别繁华都市来到河南建设“第二故乡”。徐老师说:当时他在上海华东纺织学院学习,由于家里比较困难,上学两年多还没毕业,就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建设中义无反顾退学来到了郑州。他在郑州国棉三厂从事供应和销售工作,退休的时候是单位副总经济师。</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郑州市棉纺路上棉纺厂陆续拔地而起。除了通过当地居委会招工,郑州的各大棉纺厂还接受了外地支援建设的青年男女职工,许多来自上海、无锡、常州、武汉、济南、青岛……等地的纺织工人和技术骨干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郑州。他(她)们当中还有些是服从组织安排,全家迁到了郑州。他(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徐老师就是支援内地建设来到郑州。</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郑州第十二届海棠节”我拍摄的合唱团照片,当年老人满面红光,那年他86岁,今年应该90岁了,我好久没见他来伴奏了。</p> <p class="ql-block"> 郑州碧沙岗公园“欢乐之声”业余合唱团2002年组建,至今23年,合唱团的发起和组建离不开奉献爱心的几位热心公益的老师。我的初中(开封师院附中)同学刘曙光是现在合唱团的指挥,这支合唱团是郑州唯一演唱外国歌曲为主的合唱团。合唱团中有高工、教授,专业文工团的老师,我同学是郑州机械研究所高工,喜爱音乐,热衷公益活动。</p> <p class="ql-block"> 郑州绿城广场,这座位于中原路与嵩山路交汇处的城市文化地标,承载着市民的休闲记忆,更是文化交流的活力舞台。今天郑州与洛阳部分的麦西来普舞友齐聚一堂,共赴舞蹈之约。随着欢快的旋律响起,舞者们舒展身姿,时而轻盈慢舞,时而激情律动,手势与眼神的交流间满是对舞蹈的热爱。裙摆飞扬如绽放的花朵,欢声笑语伴着舞步回荡,成为广场上最亮眼的风景线。这场交流不仅展现了麦西来普舞的独特魅力,更串联起两座城市的文化情谊。</p> <p class="ql-block"> 绿城广场西边水广场的高与东边石广场的低形成空间竖向对比,以“水广场”的虚与“石广场”的实形成空间虚实对比,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变化,增强了广场的吸引力。“石广场”上郑州和洛阳麦西来普舞友身着艳丽服饰以舞会友,在广场翩翩起舞。麦西来普源于新疆,意为“集会、欢聚”,如今已成为中原大地各族群众以舞会友的重要方式。女子的裙摆绣着精致的花纹,随着动作翻飞如蝶;男子的腰间系着宽宽的彩带,举手投足间尽显豪迈。音乐响起,欢快的鼓点与悠扬的琴弦交织,舞者们踏着节拍,时而旋转,时而进退,动作舒展流畅,眼神中满是自信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绿城广场是郑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桂花飘香,洛阳来的老师和郑州舞友“接龙”,他们舞步娴熟,总能带动起全场的气氛:“麦西来普不分你我,不管是洛阳的还是郑州的,只要音乐一响,大家就是一家人。”舞者们不分年龄、不分地域,在秋日的阳光下尽情舒展身姿,笑声、音乐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绿城广场最鲜活的秋韵。</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阳光渐给为广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桂花的香气愈发浓郁,与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香交织在一起,让人沉醉。在这里,自然的秋景与人文的活动相互映衬,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命力,构成了绿城广场独有的秋日韵味。</p> <p class="ql-block"> 绿城广场和碧沙岗公园隔路相望。如果说绿城广场的秋韵是热闹鲜活的,那么碧沙岗公园的秋韵则是宁静深远。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公园,在秋日的装扮下,更显古朴典雅,韵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这期“美篇”采用的背景音乐歌曲是《爱在深秋》,有粤语和普通话两个版本,粤语版由林敏骢作词,普通话版由娃娃填词。我把以下两个版本的歌词当结尾 。</p> <p class="ql-block"> 《爱在深秋》粤语版:如果命里早注定分手,无需为我假意挽留,如果情是永恒不朽,怎会分手,以后让我倚在深秋,回忆逝去的爱在心头,回忆在记忆中的我,今天曾泪流,请抬头,抹去旧事,不必有我,不必有你,爱是可发不可收,你是可爱到永远,我是真心舍不得你走,有日让你倚在深秋,回忆别去的我在心头,回忆在这一刻的你,也曾泪流。</p> <p class="ql-block"> 《爱在深秋》(普通话版)歌词:假如躲不开离别时候,我愿能对你潇洒挥手,只因此情不该我所有,如何享受,往后让我想你在深秋,回忆消失的爱在心头,回忆面对今天的分手,为你而泪流,忘了吧,过去的梦不必回头,不必挽留,爱可付出不可收,执着一生也情愿,真心不舍与你分离,偶然当你想我在深秋,回忆远去的我在心头,回忆面对这一刻分手,你曾泪流。</p> <p class="ql-block"> 备注:照片用尼康D800E,24—70mm,70—200mm镜头拍摄,视频用华为P50手机和大疆八型手机稳定器拍摄。</p> <p class="ql-block">鸣谢:接受采访的老师和家乡的父老乡亲,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