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制作:汶河@岸堤</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蒙阴岱崮地貌旅游风景区的中国军工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11月6日,</span>第二天就是立冬,美篇临沂同城很精准的抓住了秋天的尾巴,在暮秋的最后一天,举办了临沂同城美友线下采风活动。如同我们这群文艺中老年,在这个说年轻不年轻,说老还不老的年龄段,趁大脑清醒、腿脚尚能走动、眼里还有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里还有青春的梦,适时且卡点寻梦半个世纪前的红色热土——中国岱崮军工文化园。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年龄、因为身份、因为出身而没有机会亲身经历那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三线工作年代,但我们对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况且当年最后一批来小三线工作的知青仅仅比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大十岁八岁。多少次梦回崮乡,多少次梦想亲临小三线现场触摸一下这里的崮,这里的风,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山洞,这里的机器,这里的一草一木,感受一下当年小三线人的温度,今天终于圆梦。</span></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中国军工文化园,这里有毛泽东伟人的雕塑,有毛主席的巨幅喷绘像,有六七十年代的墙体画和标语,有当年三线人工作、生活的雕塑;当年三线人的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宿舍、食堂、办公室、会议室,当年的老街道、民丰桥、商店,都豪发无损的保留在这里,还有留守在山洞中的制作枪炮的老机器,更有如今已爬满爬墙虎的围墙,爬墙虎的叶子在暮秋里像被岁月的老酒浸渍了一般,红着脸,安静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还有战争年代退役下来的大炮、飞机……一切都安详的摆放在军工园里。</p><p class="ql-block"> 置身在红色文化的氛围里,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三线工人下班的铃声。那急促而欢快的电铃声,像一把钥匙,哗啦一声,便开启了整个厂区的喧闹。幻觉一群群采风的美友,仿佛是当年穿着蓝色工装的军工人,潮水般地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来,年轻的脸上沾着油污,眼睛里却闪着青春的光。食堂的方向仿佛飘来了炒白菜和馒头热腾腾的香气。幻想中的广播里,那个嗓音清亮的女广播员,正字正腔圆地念着各班组的产量捷报……那些声音,那些面孔,那些气息,原来都未曾消失,它们只是潜伏在军工文化园的每一个角落里,等着一个个归来的人,用记忆将它们一一唤醒。</p> <p class="ql-block">秋叶静美,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采风中才发现,时光竟在这里失了手——它没有卷走一切,反而将一切都妥帖地封存了起来,像一个不忍心唤醒梦境的仁慈之人。</p><p class="ql-block"> 用当地青石垒砌的围墙还在,风雨将它的炽烈洗练成一种沉静的、近乎赭色的温存。墙上那褪了色的标语,字的笔画边缘已然模糊,像一段欲言又止的往事。可它毕竟还在。伸出手去,指尖触到的,不是石头的冰凉,而是粗粝的、带着阳光余温的实体。这触感,瞬间便接通了半个世纪前的光阴。</p><p class="ql-block"> 走进山洞,车间就深藏在大山之下的山洞之中,当导游带领走到山洞口时,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幅幅“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早打、大打”等时代标语和一台台乌黑、油腻、笨重的机器,一切都定格在停产的那一天。庞大的冲床静静地蹲伏着,保持着最后一个动作的姿态,飞轮上的摇手柄还插在原处,仿佛它的主人只是刚刚走开,去喝一口水,转眼就会回来。地上的工具,扳手、卡尺,在木制的工具箱里摆放得整整齐齐,上面落着一层薄薄的、均匀的尘。这尘,不是荒废的狼藉,倒像是一袭轻柔的纱,为一段酣睡的时光遮光挡灰。空气里,那股熟悉的、钢铁与机油混合的、略带腥甜的气味,竟也还在,丝丝缕缕地,萦绕在鼻端。深深地呼吸,觉得自己的肺腑里,也充满了那个年代的分子。</p> <p class="ql-block"> 从山洞走出来,思绪仍然停留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站在仍在超期服役的民丰桥上,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耳边却仿佛响起另一种声音。那不是山间的风声,不是桥下的水流声,也不是鸟鸣,而是机床轰鸣的、巨大的交响。我仿佛看见,许多年前,这里也曾有过一片灼热的海。那是由年轻的身体、沸腾的鲜血和一种近乎虔诚的信念汇聚成的海。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男男女女,他们说着带各色乡音的普通话,将青春连同汗水,毫无保留地浇铸进这些冰凉的铁家伙里。那是一场青春无悔的奔赴,那是一段无畏无惧的征途。那时的灯光,想必是彻夜不灭的,那时的歌声,想必是喷亮而充满力量的,这山间的寂静,当年是如何被这鼎沸的人声与机器声驱散的?那群生龙活虎的青年才俊工休之余在篮球场上的厮杀声历历在目。眼前的一切历久弥新,至今还保留着所有鲜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与采风队伍中唯一在岱崮这一带军工厂工作过7年的石珂大哥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52名临沂同城美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后记:这里既是崮乡,也是小三线人的第二故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风风雨雨中,岱崮小三线的一切仍然完好无损。是谁封存了岱崮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忆?是崮乡纯朴善良的岱崮地貌旅游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不仅是尊重历史,尊重一个特殊年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岱崮人弘扬军工文化、践行勿忘初心的伟大善举!今后,岱崮号小火车会继续装满时代的印记,安静地停靠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期待您上车,共同穿越时空,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 岱崮,这块风水宝地,不仅仅有着红色基因和三线军工精神,更有着举世闻名的岱崮地貌美景。下一篇,让我们一起登上崮上草原,欣赏岱崮奇观。</p> <p class="ql-block">感谢本次活动的赞助方:</p><p class="ql-block">岱崮地貌旅游区</p><p class="ql-block">山东盛田传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