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铁军烈士(1904-1928)</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原名陈燮君,祖籍广东台山,1904年4月8日出生于佛山善庆坊6号(现禅城区东瑞路岭南天地东华轩)一个归侨富商家庭。自祖父陈贤超起,家族迁居佛山谋生。其父陈邦楠早年漂洋海外创业,小有所成后归乡成家,成为佛山商界颇具声望的归侨富商。生于优渥之家,却心怀天下,她并未沉溺于安逸,而是以坚定步伐走向革命之路,最终将生命献给了信仰与人民。</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左)与母亲、兄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自幼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但她不甘囿于“三从四德”的传统闺秀命运,更不屑于精绣女红、相夫教子的旧式人生。她心中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毅然决然地追求上学读书的权利,迈出了挣脱封建束缚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季华两等女子学校旧址(现佛山铁军小学)</p> <p class="ql-block">1918年,陈铁军进入佛山知名的坤贤私塾就读,然而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封闭的思想氛围令她深感压抑。恰逢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南粤,新思想如春雷般唤醒了她沉睡的灵魂。她随即转入由进步教育家郭鉴冰创办的季华两等女子学校(今佛山市铁军小学),在这里,她率先穿上校服,积极参与体育课,广泛阅读进步刊物,在思想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开启觉醒之路。</p> <p class="ql-block">坤维中学毕业照(左二)</p> <p class="ql-block">1921年,陈铁军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彼时革命风潮激荡岭南,她在共产党员、语文教师谭天度的启蒙下,思想迅速升华。她与同学区梦觉等人组织“时事研究社”,研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国家前途命运,深入思考妇女解放与社会平等。她还结识了蔡畅、邓颖超等中共妇女运动先驱,逐步建立起与党组织的紧密联系,革命信念日益坚定。</p> <p class="ql-block">广东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1924年秋,陈铁军考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彼时的校园思潮澎湃,各种政治力量激烈交锋。她毅然加入左派进步团体“新学生社”,在辩论中锤炼思想,在斗争中坚定立场,勇敢地与右派学生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觉悟。</p> <p class="ql-block">广州六二三反帝大游行</p> <p class="ql-block">1925年,“五卅惨案”震动全国,陈铁军义愤填膺,投身广州六二三反帝爱国大游行。面对帝国主义的暴行与国民党右派的妥协言论,她更加认清了革命的紧迫与共产主义的真理。为表明与旧我彻底决裂、投身革命洪流的决心,她毅然将名字由“陈燮君”改为“陈铁军”,寓意如铁之坚、如军之勇,誓将革命进行到底。</p> <p class="ql-block">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旧址(现越秀南路小学内)</p> <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10日,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南方妇女运动的重要阵地。夏松云任第一、二届主任,区梦觉接任第三、四届主任。陈铁军作为骨干成员,与蔡畅、谭竹山、张婉华、马少芳、沈学修、王一知、高慧根等人共同组成执行委员会,积极组织妇女参与社会斗争,推动性别平等与民族解放的双重进程。</p> <p class="ql-block">区梦觉(1906-1992)</p> <p class="ql-block">1926年4月,在坤维中学同窗、同乡区梦觉的介绍下,陈铁军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她先后担任中共中山大学文学院支部委员、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执行委员、省港罢工劳动妇女学校教务主任等职,以智慧与热忱投身革命事业,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力量。</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与胞妹陈铁儿烈士(1908-1932)</p> <p class="ql-block">在陈铁军的引领下,胞妹陈燮元(1908-1932)也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陈铁儿”,象征追随姐姐的脚步。她曾假扮姐姐与周文雍的佣人,协助地下工作;广州起义期间担任交通员,传递情报。1928年陈铁军被捕后,陈铁儿转移至香港继续斗争。1929年,时任广东省委特工副科长的陈铁军与共产党员林素一(?-1931,烈士、广东省委特工科长)结婚,1931年底夫妻二人被港英当局逮捕并引渡至国民党手中。1932年3月,陈铁儿在狱中诞下一女,三天后孩子因患麻疹被国民党用毒药害死。同年4月11日,年仅24岁的陈铁儿在广州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姐妹二人皆以青春热血染红信仰之路。</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1904-1992)</p> <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城。中山大学被军警包围之际,陈铁军临危不乱,凭借冷静与机智成功撤离。她乔装潜入广州柔济医院,及时通知正在住院的中共广东区委妇委书记邓颖超转移,使其脱离险境。此次政变后,她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却始终未改初心,坚持寻找组织,矢志不渝。</p> <p class="ql-block">周文雍烈士(1905-1928)</p> <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至8月,陈铁军历经艰险,终于寻回党组织。遵照指示,她辗转赴港,后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重返广州,与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周文雍假扮夫妻,秘密建立市委机关,筹备广州起义,在隐蔽战线上默默耕耘。</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至10月,陈铁军与广州起义赤卫队总指挥周文雍并肩作战,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筹集经费、运送弹药,为广州武装起义做周密准备。他们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穿梭往来,以智慧与勇气构筑起革命的地下长城。</p> <p class="ql-block">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26日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指挥机构。12月11日凌晨3时30分,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民浴血奋战十余小时,几乎控制全市。当日上午,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大城市建立政权的英勇尝试。</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p> <p class="ql-block">起义期间,陈铁军奔走于工人之间,运送枪支、书写标语、散发传单,成为战斗中的"红色信使"。然而,因敌我力量悬殊,12月12日下午观音山阵地失守,起义终告失败。她接令转移,悄然撤往香港,继续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周文雍被捕地点(广州荔湾和平中路荣华西街17号)</p> <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陈铁军与周文雍(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再度从香港返回广州,仍以夫妻身份掩护,重建秘密机关,策划“春季骚动”,力图重燃革命火种。</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周文雍铁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2日,因叛徒出卖,二人在市委机关驻地不幸被捕。狱中酷刑加身,他们坚贞不屈。周文雍在墙上题写《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2月6日,他们在狱中铁窗前留下最后一张合影。下午被押赴红花岗刑场,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临刑前,他们决定将深埋心底的爱情公之于世,庄严宣布结婚——以刑场为礼堂,以敌人的枪声为礼炮。“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这声呐喊,响彻云霄,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最动人的爱情誓言。就义时陈铁军年仅24岁,周文雍23岁。</p> <p class="ql-block">介绍周文雍、陈铁军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陈铁军英勇事迹一直未曾忘怀,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文艺工作者要宣传陈铁军、周文雍两位烈士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事迹,于是以陈铁军、周文雍为原型的革命故事《刑场上的婚礼》曾以电影、戏剧的形式多次搬上银幕、走进剧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铁军公园(位于佛山禅城卫国西路26号)</p> <p class="ql-block">在两位烈士的家乡佛山和开平,分别建立了烈士陵园、公园等场所加以纪念。2009年9月,陈铁军和周文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们为追求民族解放、自由平等而勇于牺牲、大义凛然的崇高精神也将从此代代相传,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奋斗、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刑场上的婚礼》剧照</p> <p class="ql-block">《刑场上的婚礼》是一部以陈铁军、周文雍革命事迹为核心的经典红色电影,1980年上映,核心讲述二人假扮夫妻开展地下工作,被捕后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以敌人的枪声为礼炮,举行“婚礼”后英勇就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雕像</p> <p class="ql-block">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也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个遗愿。1962年2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紫光阁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中说:“……我要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大革命时期,广州起义中的赤卫队总司令(应为总指挥)周文雍,认识了一名女同志陈铁军,两人有了爱情,因为革命工作忙,不能很快结合。广州起义失败后,来不及撤退,两人被捕了(经核实,起义失败后,周、陈两人已撤退到香港,1928年1月一同回广州重建党组织,2月被捕),在国民党法庭上被判死刑,两人在堂上觉得总算恋爱了一场,周文雍把围巾从自己脖子上解下来,围到陈铁军的脖子上,亲了她一下,就双双走向刑场,同赴死难。把这个场面写成一场戏是很动人的。……我当时在上海听到这个消息,很感动,就想把它写成一个剧本,但一直没有写成。”</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故居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东瑞路岭南天地东华轩内,始建于清代的砖木结构三间二进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由陈铁军的父亲陈邦楠修建,现存卧室、红木家具及烈士手迹等遗物。该建筑是烈士陈铁军青少年时期居所及革命活动旧址。</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厅</p> <p class="ql-block">1998年,陈铁军故居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于2014年修缮后开放,内部通过原状陈列、图片及实物展示其生平事迹,设有烈士雕像、革命史料及多媒体展区,复原了卧室、书房、厨房等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故居卧室</p> <p class="ql-block">卧室里陈列着梳妆台、化妆盒、油灯、熨斗等日常用品,铁军从小便生活在富足的家庭,衣食无忧,但铁军心中却有坚定的理想,她知难而进,用生命捍卫信仰,以热血写就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p> <p class="ql-block">故居书房</p> <p class="ql-block">故居还原了故居书房的场景,原状陈列书桌、书柜等实物,陈铁军在这里读书写字。1919年五四新文化新思想传播至佛山,使陈铁军大受启发。她阅读《新青年》《向导》等理论刊物,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时事政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对妇女解放、自由平等有了深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景</p> <p class="ql-block">陈铁军故居所在的善庆坊附近,清末民初就是佛山的豪宅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和佛山第一豪宅简氏别墅离此处也不远。我原来在禅城的住所距铁军故居也只约500米。如今,经旧城改造后的这一片叫岭南天地,故居已被城中别墅所包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