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博物馆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是 2024 年至 2025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事之一,已于 2025 年 8 月 17 日圆满闭幕。这场展览由中埃两国联合主办,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277 万人次)、总营收(7.6 亿元)和传播总量(300 亿次全网曝光)的世界纪录,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埃及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展,通过展览叙事、文物陈列与数字技术,为观众打造别具一格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精选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其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共同为观众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5/23我们到上海的第二天,为开眼界,识世界,侄孙女就安排我们去参观从未见过的古埃及文明——金字塔之巅。这种外国特展,对我们来说,没有介绍,一下是看不懂的,我看展后回味印象也不深,理解不透,在网上返复查找资料,对比才有所认知。下面展览以三个版块来叙事,并把上海博物馆长褚晓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的注释写上,以帮助理解。</span></h1> <h1> 展览首次将文物置于户外:高 2.1 米的埃赫纳吞巨像矗立在博物馆南门,成为城市地标。<br> “因为它太大太重,无法搬进上博,所以在征得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的同意后,将它放在门口。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意外,因为这件文物在卢克索博物馆就是露天放着的。而且埃及的博物馆普遍在入口处摆放一个法老像,有迎宾欢迎的寓意。”颜海英解释。<br></h1> <h1> 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回顾被大河滋养的悠长岁月,追寻神话与现实世界的交织经纬,洞察古埃及文明的整体面貌与历史细部,从不同角度解读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内涵。</h1> 第一版块 法老的国度 <h1> 二元对立统一的秩序观,和以法老为核心的来世信仰体系,是古埃及文明最突出的底色。“法老的国度”将以古埃及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的映射——众神的世界为引入,呈现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论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h1> <h1> 走进展厅,展览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在长着一张“愁苦脸”的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旁停下了脚步,“忧国忧民的面容是中王国时期的国王雕像的特点。”<br>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45年,期间曾与其父亲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20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br> “并不是说国王真的长这样,而是有意打造出的国王形象。”颜海英解释,中王国时期的国王发愁是真,因为当时的王权是经历了分裂再统一起来的,已经没有古王国时期的神秘光环。<br> “埃及的雕像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有50%是写实的,但是另外的一部分是标准化的,比如他的面孔给人感觉写实,但实际上他的身体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式。”颜海英说。<br></h1> <h1> 展厅C位矗立着拉美西斯二世像。这座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半身像神情庄重,头戴佩有王室蛇标头的王巾,戴假发,赤裸上身,正对前方。雕像的五官刻画清晰,肌肉线条流畅,面部鼻子处略有损坏。拉美西斯二世的左右肩膀处各有一个王名圈。<br> “拉美西斯二世可以说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国王。”颜海英介绍,传说拉美西斯二世活到90多岁,在位67年,生了200多个孩子,“他在位期间跟赫梯开战,双方打成平手,于是签订了和平条约。和平条约签订后的50年内,双方都没有再开战,因此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平等意义的和平条约。”<br><div> 如今正“站立”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的美内普塔,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第13个儿子,也是第19王朝的第四任法老。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美内普塔站像高大庄严,五官清晰可见,肌肉线条流畅明显,展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工匠精湛的技艺。虽然在位时这位法老早已是年过花甲,但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一个青壮年法老的样子,力图展示国王最为理想的形象。</div><div><br></div><div> “我们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文明古国的后人彼此增进了解,不是通过欧美,而是我们和埃及自己研究,这种视角是西方代替不了的。”在介绍文人世界部分时,颜海英这样说道。</div></h1> <h1> 古埃及与古代中国尤为相似的一点,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颜海英说,书吏是古埃及最基层的官员,“要当书吏,就得在神庙学校里上学。在古埃及当官是没有门槛的,只要学习好,就能当官。更为特别的是,在古埃及要学习的知识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特别重视数学、天文、地理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要计算交多少税,要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占星。”<br> 森奈穆特是古埃及最成功的书吏之一。作为18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最宠爱的大臣,森奈穆特出身平民,因过人的才干被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享有包括阿蒙庄园大管家等80多个头衔。</h1> <h1> 除此之外,森奈穆特还担任了哈特谢普苏特和图特摩斯二世的独生女奈芙尔拉的家庭教师。在展出的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中,小公主梳着埃及儿童独有的侧眸,从老师的怀中探出头来。“当时的读书人特别爱刻方雕,因为平整的方雕表面可以用来书写雕像主人的自传与祈祷文。”</h1> <h1> 展厅中与古埃及书吏相望的,是清朝金石学家的研究。“清朝有个大臣叫端方,1905年,他去欧美考察,坐船回来的时候路过埃及,在开罗买了很多石碑、人形彩绘木棺。回来之后,端方采用金石学的方法,制作复制品、拓片,并模仿古埃及石碑的图案和铭文进行创作,在当时就带起了一阵‘埃及热’。”</h1><h1> 颜海英表示,在埃及策展时,她向埃及方面介绍端方的这段经历,“他们说没想到在那么早以前,一个完全不认识古埃及文字的中国人,这么有眼光”,“端方的故事更是证明,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古埃及了,而且我们是带着一种惺惺相惜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埃及。”</h1> 第二版块 萨卡拉的秘密 <h1> 古埃及人将定都孟菲斯作为其历史的开端。它是圣地,也是一段回忆,更是在这二者基础上一段真实的思想史。萨卡拉正是整个孟菲斯墓区最重要的环节——这是被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有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也是贵族墓葬、动物木乃伊埋葬极其密集之处。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及猫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遗存等,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h1> <h1> “萨卡拉的秘密”将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展开自主考古以来取得的重大发现,追寻信仰实践的漫长轨迹,包括神圣动物崇拜、猫神巴斯泰特的供奉和猫神祭司丧葬习俗等,解读萨卡拉作为复古之都的文化意义。集中展示 400 余件最新出土文物,包括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及猫女神神庙遗存,这些文物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系统呈现,改写了埃及学研究的认知。例如,中埃联合考古队发现的 “绿脸棺”(全球唯一绿肤彩绘人形棺)引发学术界轰动。</h1> 第三版块 图坦卡蒙的时代 <h1> 年少去世的法老图坦卡蒙,在1922年因其墓葬轰动世界。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具体地复原了少年法老所处时代的生活图景。当我们从雕像上辨识出被后世凿去的王名,曾经的风起云涌,透过历史的尘埃重新浮现。</h1> <h1> “图坦卡蒙的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上溯阿蒙神信仰的发展和18王朝国王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这是多神信仰与一神信仰的一次分野,下推少年图坦卡蒙治下的传统宗教回归及后世影响。展览叙事与富有节奏的展厅空间相融合。观众将通过狭长走道进入环绕式的影像空间,目睹年轻法老的生命祭典、共情公元前14世纪的生死别离;而大型雕像附近的留白,则试图还原从建筑内部眺望外部沙漠所见的宏伟场景,并为两位法老的雕像对望留出足够空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