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乌云格日勒 / 摄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1月8日星期六,农历九月十九上午,观赏了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写生作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 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湘西,从来不只是地理的坐标,更是时间的褶皱。它被传说浸染,由巫傩的低语、沉水的薄雾与群山亘古的沉默所塑形。土家吊脚楼与苗银盛装吸附着日升月落的时光,毛古斯凝结着祖先与神灵的对话。巫傩文化、沉水云雾与层叠山峦,共同守护着一种与万物通灵的精神联结。这份原始的神秘,源自先民对天地最虔诚的感知,是时光沉淀下的深沉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回响被彻底重塑的时代。人工智能,作为这个时代最锐利的棱镜,正将万事万物分解为数据的光谱。它冷静地学习、模拟乃至创造,在解构了无数传统领域后,如今也冷静地凝视着神秘本身。当算法能瞬间生成千万幅风格各异的山水,当机器学习穷尽了所有民间图式,那个需要跋山涉水、需要漫长等待、需要与风雨泥土直接碰撞才能获得的神启瞬间,其价值何在?那种源自不可言传体验的神秘,是否将在数据的强光下消散殆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次展览,正是置于这一巨大问号之下。这些作品,既有镜头对湘西气韵的直接捕捉,也暗含着对AI视觉的悄然回应。它们试图探讨:在算法的时代,那种原始的、手工的、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神秘性,是否正成为人类精神最后的飞地?或者说,AI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观看与创造方式、其本身是否正催生一种新的、属于数字时代的神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是湘西沉淀的永恒,也是技术爆炸的瞬间;回响,是山林间的古老余音,也是人类创造力在数字深渊激起的新的声波。我们无意给出简单的答案,只希望构建一个场域,让沉水边的篝火与服务器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请漫步其间。在每一画面与每一像素的交织中,感受那两种神秘的碰撞与缠绕一种源于大地,一种生于机器;一种回望永恒,一种指向未知,共同构成我们这个时代深刻而动人的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次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1月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