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疆古称“西域”,地处中国西北、亚洲大陆腹地,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即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自汉代西域都护府设立后,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权都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新疆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闻名世界的历史古迹、精美的丝绸毛纺织品、珍贵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简牍文书、美轮美奂的雕塑壁画,奢华的金银珠宝、彩陶以及在特别干旱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人体标本即新疆古尸等国家宝藏。</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新疆出土的古尸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以及罗布淖尔荒漠、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绿洲等气候特别干燥的地区,呈现出时间跨度大、保存程度好、随葬品种类多、葬俗多样等特点,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这些古尸极其丰富的随葬文物是系统阐明历代中央政权治理和管辖新疆的重要力证,是准确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实证,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史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p><p class="ql-block">本展通过新疆古尸标本及其相关丰富的考古实物的展示,系统形象地再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风貌,生动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在古代新疆交流融汇、创新发展的轨迹。深刻的阐明: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2楼5号展厅,为博物馆古尸展馆</p> <p class="ql-block">新疆出土古尸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板河出土女性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板河墓地位于巴州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流入罗布泊的出口处,属于孔雀和尾闾地带。铁板河三角洲周围的地形是罗布泊地区典型的风蚀土堆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这里的一处风蚀高台地上,发现了两座青铜时代的墓葬,这两座墓葬属小河文化范畴,出土文物数量不多。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古尸,即著名的“楼兰美女”古尸,以随葬品揭示了3800年前罗布淖尔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板和女性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0年出土于若羌县铁板河1号墓葬,时代距今约3800年;出土时保存完好,高152厘米,经检测分析,死于40-45岁之间;出土时呈自然仰卧状,五官端正,神态安详,长发披肩,头戴尖顶毡帽,身裹深棕色粗毛布,脚穿皮鞋,随葬品除随身的草篓、麻黄枝和一把木梳外,别无他物。</span></p> <p class="ql-block">铁板河墓地及其发掘场景</p> <p class="ql-block">楼兰美女(古尸)距今约3800年</p> <p class="ql-block">楼兰美女(铁板河女尸面部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铁板河女尸进行的科学检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家在对铁板河女尸(楼兰美女)进行人类学测量与解剖分析后河,发现她保存十分完好,皮肤光滑干硬、毛发间藏有大量虱卵。胸腹腔内的器官位置基本正常,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变薄、肺部除了碳尘外,还有含硅粉尘,表明当时自然环境中的风沙危害及燃料烟尘对古代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墓沟墓地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70年代末,新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尉犁县孔雀河干河床北岸荒漠中发现了古墓沟墓地,共发掘42座青铜时代墓葬掘。古墓沟墓地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其形制分为两种,第一类型为竖穴沙室墓;第二类型地表有7圈木围桩,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以围桩为中心,外置呈放射状排列的木桩或列木,死者仰身直肢,头东脚西,出土文物有锯齿形刻木、骨珠、骨椎、木雕人像?小铜件等。从墓葬叠压关系看,第一类型早于第二类型。墓葬年代距今约3800年葬。这是继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考查之后,时隔近半个世纪,新疆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罗布泊地区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由此,也揭开了塔里木盆地早期文明的神秘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墓沟墓地出土的古尸及其丰富的随葬品,显示出当时人们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业为辅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墓葬的地表标志到墓葬的葬俗葬制均表现出强烈的自然崇拜的文化内容。墓葬资料中蕴含着早期罗布泊居民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信息葬,独特的文化现象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和认识罗布泊地区乃至新疆周边区域史前文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古沟墓地出土幼儿古尸(距今约3800年)</p> <p class="ql-block">古墓沟墓地出土女尸</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河墓地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千米的荒漠之中。 1934年瑞典学者贝格曼盗掘墓葬12座。2002-2005年,新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墓地年代为距今4000-3400年,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墓地反映出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厚的资料。其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小河墓地发掘前后图片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河墓地女性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时代距今约4000-3400年,为成年女性,身高162厘米,成裹棕色毛织斗篷裹,斗篷用两根木别针插边右侧边缘扎有内填麦粒麻黄草等的三个小包,旁置草编篓;头戴浅棕色毡帽,毡帽以羽毛、仁。毛绳、伶鼬皮等做装饰;颈部佩戴缀有石珠、玉片:缠羽毛的毛绳项圈;右手腕戴玉饰;腰部着毛织腰衣;足蹬短腰皮靴。身上散置大量麻黄小枝另颈、腰及腿部撒有大小不一的乳白色块状物,颈肩处堆放有碎牛(羊)耳;右侧腰部置有木祖、皮囊、羽饰各 1件。</span></p> <p class="ql-block">小河墓地男性古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神秘的小河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地,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大部分墓葬保持着埋葬时的原貌,完整保留了当时社会诸多方面的信息。发掘显示,墓地由不断构筑的五层以上的墓葬叠垒及在此过程中的人工堆沙、自然积沙共同形成,其遗存形式在中外考古中前所未见。通过发掘,基本廓清墓地布局、不同层次墓葬早晚文化特征,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及其演进具有重要价值;发现许多奇特的埋葬现象,如棺前竖桨形和柱形立木、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堆放七层牛头的木房式暮葬、成排布列的奇异木俑等,对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出土大量人类及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奠定了生物人类学、遗传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深化研究的资料基础;此外,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木器、青铜器、草编器、骨器、毛织物等随葬品。小河墓地是目前发现的塔里木盆地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扎滚鲁克墓地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鲁克文化主要分布在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的车尔臣河流域,以且末县城西部绿洲与沙漠接壤地带的托格拉克勒克乡扎鲁克村附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5年至1998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墓葬160余座,墓葬多为家族丛葬,呈现出范围广,年代早延续使用时间长、土文物丰富等特点;出土古尸保存较好,随葬的毛织品和木器数量多、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时代从距今约3000年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考古发掘资料研究表明,扎滚鲁克文化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的地方文化代表,对于研究且末河流域古代文化以及研究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类生产生活、丝绸之路发展等方面价值极高。</span></p> <p class="ql-block">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男性古尸</p> <p class="ql-block">扎滚鲁克古墓群全景及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古尸绘面与刺青</p> <p class="ql-block">扎滚鲁克出土婴儿古尸(距今约3000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扎滚鲁克女性古尸</span></p> <p class="ql-block">扎滚鲁克女性古尸</p><p class="ql-block">1985年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时代距今约3000年,保存完好,身高165厘米,年龄约60岁,出土时呈仰身曲肢状,头发保存较好,留有四根发辫,其中两根是用真发制成的假发;脸部饰有绘面。手指甲留有用某种颜料装饰的痕迹;身着绛红色长裙,脚穿彩色毡毛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堡墓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堡墓地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克孜尔确恰村西北戈壁摊上,属于哈密绿洲的焉不拉克文化,是西周时期哈密盆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特色鲜明的考古文化遗存,时代距今约3000年。1978年、1986年、1991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墓葬一百余座。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古尸以单人或双人葬居多,还发现有丛葬,葬式均为侧身屈肢葬,随葬品有毛纺织物、皮革制品及木器等珍贵文物,昭示了地域特征和文化交流的痕迹与色彩。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表明,五堡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并出现了较细的社会分工。这一时期天山南北之间文化相对繁荣,交流更加频繁,多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span></p> <p class="ql-block">五堡墓地及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五堡墓地女性古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堡墓地出土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8年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成年女性,保存完好;身高156.2厘米,年龄约35岁;出土时呈侧身屈肢状,头发为棕黄色;通过X线片检查其心、肺、腹腔各脏器如肝、脾、肾及胃肠等保持正常位置,骨骼保存良好。时代距今约3000年约。</span></p> <p class="ql-block">五堡墓地出土古尸</p> <p class="ql-block">五堡墓地出土古尸</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贝希墓地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文化,时代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主要以鄯善县苏贝希墓地、洋海墓地等为代表。苏贝希墓地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村南、火焰山北麓吐峪沟西侧台地上,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500-2300年。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也有竖穴偏室墓,有双人葬和单人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市文物局的考古工作者们自1980年至1992年多次在苏贝希墓地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发掘墓葬100余座,出土了古尸,随葬有石器、陶器、角质器、皮革制品,毛织物等珍贵文物,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大,保存完好等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苏贝希墓地及发掘现场图片资料</p> <p class="ql-block">苏贝希男女合葬古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贝希男女合葬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鄯善县苏贝希墓地,时代距今约2500-2300年,男性古尸头戴灰色白毡帽,穿羊皮大衣、粗毛布裤,足蹬连裤毡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性古尸复原像</p> <p class="ql-block">女性古尸(距今约2500—2300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彩之路 :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铁器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贝希文化晚段(800BC--200BC)</span></p><p class="ql-block">高9.5、口径9.3、底径9.3厘米。</p><p class="ql-block">1992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苏贝希墓地,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直口。腹微弧,腹部单带状耳,大平底,红衣黑彩。口沿内侧绘一周较大的倒实体三角纹。口沿外侧同样绘一周较大的倒实体三角纹,三角纹下绘一周条帶纹。腹部的一周条带纹之下绘一周倒、正交错的大弧边三角纹,三角内绘斜线交织的网格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楼兰方城出土彩棺</p><p class="ql-block">玻璃密封罩</p> <p class="ql-block">彩棺长201厘米、棺头宽59厘米、棺尾宽50厘米,棺体五面彩绘,均为白底上绘黄、橘紅、草绿、褐、黑彩,绘有束带连壁纹样和花卉纹,以束带形成的菱形区格,内填云纹和花草纹样,两棺箱封板分别绘有表示日、月的乌鸟 和蟾蜍纹样,色泽非常鲜艳。时代为汉晋时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七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斯塔那墓地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斯塔那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千米的阿斯塔纳乡,南邻高昌故城,是晋至唐时期高昌郡至唐西州居民的公共墓地,1959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十余次发掘,发掘墓葬400余座,多为夫妻合葬墓。墓葬分为三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期为晋至十六国时期高昌郡时期(3-5世纪末),有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竖穴偏室墓两种室,常见木棺葬具;第二期为鞠氏高昌时期(6世纪初至7世纪中),出现了家族聚葬的茔地,斜坡墓道土洞墓的墓室壁外凸,棺木逐渐消失;第三期为唐西州时期(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墓道更长,墓道上方出现了天井。墓室规模更大。阿斯塔那墓地墓葬形制、聚族而葬的丧葬方式与河西乃至中原一脉相承,及墓葬材料对完善新疆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新疆地方史研究,乃至更深广的中国中古史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了大量古尸,随葬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文书、丝毛棉麻织物、泥土俑、陶器、绢画、食品等,反映了严格的典章制度和当时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是研究我国晋唐历史的珍贵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斯塔那墓地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具有极高的考古?历史、文化、科技与艺术价值,为新疆晋唐墓葬建立了年代标尺,被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充分印证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斯塔那墓地及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张雄墓志</p> <p class="ql-block">张雄墓志</p><p class="ql-block">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出土,时代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立,为张雄和夫人麴氏二人合葬的墓志。墓志书体工整,文字瑰丽,记载史实重要,在史学和书法上均有较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雄</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583一633年)</p><p class="ql-block">张雄,字太欢,祖籍河南南阳,曾任麴氏高昌国的都绾曹郎中、左卫大将军等职。他与麴文泰是姑表兄弟;其妻麴娘,祖籍陇西金城,也是高昌王族。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即张雄夫妇合葬墓),出土了张雄古尸、《唐故伪高昌左卫大将军张君夫人永安太郡麴氏墓志铭》一合,以及大量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氏家族与高昌麴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系图谱</span></p> <p class="ql-block">张雄家世及其祖、孙墓葬坑位示意图表</p> <p class="ql-block">阿斯塔那墓地夫妻合葬古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斯塔那墓地夫妻合葬古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保存较好,为夫妻二次合葬墓为。男性古尸身高165厘米,年龄为30岁左右;女性古尸身高151厘米,年龄为70岁左右;两者血型同为“B”型,经X光检测两者生前均患肺结核。时代为唐代。</span></p> <p class="ql-block">阿斯塔那墓地夫妻合葬古尸</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古尸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疆出土古尸简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世界各地发现古尸分类简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其中各个时期的古尸及其随葬品的发现,为研究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新疆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新疆各地考古发现的古尸标本及其随葬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居民体质特征、遗传基因分析、衣食住行状况、宗教信仰形态、审美艺术观念、营养状况,以及生态自然环境变化的珍贵材料;对于考古学、民族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环境保护学等诸多学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疆出土古尸》陈列始终秉承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珍视对文物科学保护利用以及历史文化解读的职责之要,讲述新疆多层次、多结构的多元文化形态,充分挖掘和实证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让新疆优秀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