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习《诗经•国风•邶风•凯风》有感</p><p class="ql-block">感恩母爱的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周星期四,子辰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凯风》,从国外历代名家到国内的古代到现代的母爱,感觉母亲的伟大的形象像“凯风”即南风,像“寒泉”即水冬夏常冷,如涓涓细流流淌,把我的思绪拉回到22年前。</p><p class="ql-block"> 22年前我亲爱的妈妈离开了我们,妈妈享年70岁。妈妈本名叫方银丝,1933出生,妈妈是家里的长女,妈妈有五个妹妹,两个弟弟(一个亲弟弟,另一个是6岁买来的弟弟)还有一个童养媳(我的舅妈)。底下总的有8个弟妹,外婆也把我们的三姨妈送到了林语堂家对面一家地主家当童养媳。</p><p class="ql-block"> 妈妈跟着外公外婆从福建的云霄县来到了平和县的坂仔镇(林语堂的故乡)五美楼居住,五美楼是个圆形的土楼,外公外婆住在最西边的边角上的一家,土楼里住了十几户人,我外公外婆一家,隔壁的住着两位姨妈家,都相连的。外公外婆经营着咸鱼销售,这咸鱼就是从云霄县挑到平和县来卖的。这样,一大家子共有10口人,还有7个弟妹要吃饭。</p><p class="ql-block"> 妈妈是家里的长女,帮着外公外婆卖咸鱼,这咸鱼是从距坂仔镇大约55公里外的云霄挑过来的,妈妈给我们讲故事,说挑咸鱼夜里经常碰到土匪,从天没亮就出发,要挑回来给外公卖,做为我们的现代人,这真是不可思议,太远了,还挑着担子呢!</p><p class="ql-block"> 解放了的第二年,妈妈17岁,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村里的妇女主席,白天上班,晚上参加扫肓学习,妈妈学习有多认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银丝</p><p class="ql-block">从云霄来到坂仔墟</p><p class="ql-block">读民校 捌(bat/pat)了三千字…</p><p class="ql-block">(闽南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学习事迹被编成了书,口囗相传。你想一想看,刚解放,农民翻身做主人,多好啊,妈妈一直为人民服务。因为妈妈太出色了,就这样嫁给了爸爸,爸爸是山东潍坊临朐人,是陈毅31师部队的药剂师,跟着大部队从山东打到了南方的厦门,爸爸后来在保健院当院长,妈妈也跟爸爸享了几年福,文化大革命,我们被红卫兵抄家,说爸爸贪污,被抓了起来,关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一打听,说是关在南平(闽西)的青草湖监狱,妈妈育有(四女一儿),这时的三姐只有七个月,妈妈只能把七个月的三姐,二姐,大姐寄在舅舅舅妈家,才去把爸爸找回来。</p><p class="ql-block"> 爸爸回来了,但失业了,没办法妈妈又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文峰。妈妈为了不让外公外婆操心,离坂仔30多公里的文峰。我就是在文峰出生的,到了文峰,妈妈变成了家里的主力,在外挣工分,爸爸在家带我和弟弟。妈妈为了找爸爸平反的事,被抓到了学习班学习,关了82天,有一天是冬月,下着雨,我带着弟弟找妈妈,妈妈只能站在牛棚里对我说:阿亮,你先向邻居家借些粮,我回去了再还他们。这样我又哭着带着弟弟回家。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泪流满面,止息不已!</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很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回到了县城,可我亲爱的爸爸在我十岁的时候,因家庭条件太差,在战争留下的伤复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没办法了,妈妈回到了县城又到当地居委会上班,工资15元,这样的工资没办法养活我和弟弟,更不用说读书了,他的好朋友文章叔叔说介绍一下人给我爸爸写平反的事,就是后来做我养父的蔡水诚。</p><p class="ql-block"> 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没有享什么福,等我的日子慢慢好过了,她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心。</p><p class="ql-block">棘心夭夭,母氏劬劳。</p><p class="ql-block">凯风自南,吹彼棘薪。</p><p class="ql-block">母氏圣善,我无令人。</p><p class="ql-block">爰有寒泉,在浚之下。</p><p class="ql-block">有子七人,母氏劳苦。</p><p class="ql-block">睍睆黄鸟,载好其音。</p><p class="ql-block">有子七人,莫慰母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