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陪 考》

黔总李

<p class="ql-block">微小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陪 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刀光</p><p class="ql-block"> 2001年的初冬,寒风如细针般穿透镇信用社斑驳的窗缝,玻璃上凝结的霜花,勾勒出一幅残缺的中国地图,恰似大雄鸡的轮廓。庆军蜷缩在吱呀作响的旧藤椅里,裹紧褪色的蓝布外套,面前那台从县联社淘汰下来的旧电脑,机箱散热风扇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艰难地运行着Win98系统,仿佛在诉说着与他相似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彼时,各大银行早已踏入计算机系统管理的时代,而镇信用社却仍旧使用贷借簿,用原始的纸笔方式记账,宛如一艘在信息时代浪潮中掉队的孤舟。信用社急需计算机人才的现状,让刚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的庆军获得了机会。镇信用社主任向联社汇报后,他被临时招入,负责教授职工电脑基础知识与操作。一同进来的,还有某银行行长刚退伍转业的儿子,以及某联社主任的儿子。然而,正式录用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统一计算机应用考试,庆军就这样成了“陪考”的不二人选,每次考试前,主任都会语重心长却不容拒绝地要求他,把考卷答案分享给他们。</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考试前夜,寒气愈发浓重。主任裹着厚实的呢子大衣,推门而入,主任手里的保温杯里飘出的茶香混着刺鼻的烟味,瞬间填满狭小的空间。“小庆啊,这次还是老规矩。”主任的手指有节奏地叩着桌面,搪瓷杯沿的茶垢随着震动微微颤动,“你是学计算机的,电脑基础扎实,以后机会多得是。”窗外,枯黄的梧桐叶打着旋儿,无力地撞在玻璃上,又被寒风卷走。庆军盯着主任杯中沉浮的枸杞茶叶,喉咙像被塞进一团棉花似的,发不出半点声音。他清楚,所谓“老规矩”,就是要在考场上,将答案传给行长的儿子和主任的儿子,为他们的录用铺路。</p><p class="ql-block"> 毕节人行的考场设在八楼,冬日的阳光透过木框钢筋防护的窗棂,在考卷上投下冰冷的光影。庆军坐在考桌前,握着笔的手心不断冒汗,试卷上的铅字在他眼前模糊成一片。当他刚完成前面的选择题时,后背突然传来急促的踢椅声。他回头望去,只见行长的儿子用铅笔头不停地戳着他的后背,眼神中满是威胁与催促,仿佛在说“动作快点”。庆军的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颤抖着撕下草稿纸的一角,飞速写下选择题的答案。趁着监考老师转身的瞬间,他像做贼一般,将纸条揉成团扔了过去。收卷铃响起时,他的试卷被“不小心”碰落在地,弯腰捡拾的刹那,他瞥见主任儿子手心里藏着的纸条,正被慌乱地塞进皮鞋夹层,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成绩公布那天,庆军顶着寒风,站在联社公告栏前。潮湿的空气在“拟录用名单”上凝成水雾,模糊了他的视线。他努力睁大双眼,一行行扫视着名单,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名字。而行长儿子、主任儿子的名字,却赫然地排列在前面,如此的刺眼烫得他眼眶生疼。身后,老会计路过,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那台新配的联想电脑,听说就是给转正的同志准备的。”如同一把重锤,狠狠砸在庆军心上。</p><p class="ql-block"> 深夜,庆军回到昏暗潮湿的宿舍,窗外,信用社新换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明明灭灭,忽亮忽暗,就像他那逐渐黯淡、摇摇欲坠的希望,在现实的风雨中,即将彻底熄灭。</p><p class="ql-block"> 2002年春节刚过,春运的人潮裹挟着鞭炮碎屑的硝烟味,庆军毅然踏上了北上的火车,车窗外掠过一片片农田和村庄。他知道,这趟列车载着的不只是逃离,更是一个被现实碾碎的年轻人,对公平与未来的倔强追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