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一本小说叫《沧浪之水》。小说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时期的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清水濯缨象征治世积极入仕,浊水濯足暗喻乱世明哲保身,形成动态处世策略。</p> <p class="ql-block">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将一个人在世间的起承转合参悟的丝丝入扣,不但在当时成为传唱一方的处世圭臬,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待生存的态度和哲学根基。改革开放初,作为当时少有的研究生,池大为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满腔热忱走进公务员的队伍。他对世界过于理想化的认知和传统保守的意识,让这个满是书生意气的年轻人在官场中接连碰壁,事业的落差也把他的生活搅的一团乱麻,同事的排挤,领导的轻视,妻子的埋怨,他固执的坚守着与官场生态格格不入的价值理想,他一次次面向生活抬起琉璃般高洁的头颅,却一次次被现实逼进阴暗的墙角。他因为一句为老百姓主持公道的话而被贬至闲职七八年之久;他曾经鄙视的“小人”纷纷窜到自己头上;他一家人挤在筒子楼的一间房里,老婆怨声载道,而“小人”早已住进了单位分的两室一厅;孩子被烫伤,十万火急地送到医院,却因为交不起住院费医生死活不收,然而“小人”给院长打了一个电话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就是人生于世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或许你会肯定池大为的刚正不阿,但在真实的世界里,你是想做池大为一样的人,还是他口中的那些“小人”?对于你来说,是鼻子底下真真切切的生活重要,还是自尊和面子,高洁的灵魂更重要?作者阎真没有刻意袒护也没有恶意贬低任何一种观念,他是在记录一个普通人在两种观念的挣扎中逐渐被“规则”同化被生活驯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池大为在背叛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出卖、讨好、谄媚、站队,短短6年从办事员逆风翻盘官至厅长,他成为了自己曾讨厌的样子,屠龙少年终成恶龙。</p> <p class="ql-block"> 但连他自己可能也没想到的是,他新官上任准备好了燃料和火把,本以为手握权力就可以重拾曾经的理想主义,可以制订新的“规则”,但几千年官场积重难返,这其中的利益瓜葛千条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他的对手不是那些像牛皮癣似的陈规陋习,而是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这岂是一两条政令就可以颠覆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又让他回到那些年住在筒子楼里的愤懑和无奈,他只能再次选择妥协。</p> <p class="ql-block"> 如果光去了解这本书的梗概,你大概率会认为它又是一本互联网上的流量爽文,无非是无名小卒如何用6年时间翻身成厅长的玄幻故事。但你把这本38万字的小说仔细读完,会有种窥视天机的快感,他用极其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把暗藏在官场背后那些讳莫如深的人性之争一一解锁,这里面有非常深刻的人性解析,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政治,甚至官场厚黑学等等多个维度把身处其中的人物以及背后的官场逻辑剖析的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1年,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这本书的问世还是非常大胆,他的精彩不止是揭露官场的暗流涌动,而是让你跟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个特定的生存规则中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价值、善恶,去感受生活的压力、诱惑、美好。它更不是一部官场成功学,而像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白皮书”。池大为就是我们每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他在面对所谓的人生机遇中做出的选择看似费尽机巧,其实只是在尽力缝补他自己内心里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就像我们看似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其实却只是在不断的妥协和背叛中,跌跌撞撞的被生活的“沧浪之水”裹挟着流向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