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雨过后,做事的间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北坡登上了安民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艰辛,自不必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野草众生,在无路处寻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于登上了山顶</p> <p class="ql-block">据《明史·地理志》载:“州(指东平州)西有安山,亦名安民山。”《东平县志》载:“境故多水患,河、汶、济三水环山,流民籍以安,故名。”因为此处地势低洼,古时黄河、济水、汶水三条河流在此交汇,河水泛滥时周围一片湖泽,只有小安山周围山坡高处可以居住,所以流徙灾民多安居于此,故名安民山。</p> <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记载及专家考证,小安山一带历史悠久,很早就有祖先在此繁衍生息,是上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须句古国的旧地。境内有青固堆文化遗址、县境内最大的汉墓群,有甘罗庙、青岩寺等十多处寺庙建筑,山上有神秘莫测的溶洞,山下有安民亭、伏流山泉以及大面积的景观林,有英勇抗击日寇壮烈牺牲的杨静斋烈士墓原址和十八勇士墓地。这里民风淳朴,水浒遗迹尚存,水浒传说广为流传。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学者和水浒爱好者来这里探赜访幽,凭吊怀古。</p> <p class="ql-block">安民山上的古迹中,秦甘罗墓和甘罗庙最让人称道。《东平县志》载:“秦甘罗墓,俗传在县(东平县)治西南三十五里安山上。”又云:“山有寺。明景泰年间,僧洪钦凿石百尺,涌出清泉,日清岩井。上有甘罗墓。今亦无存。</p> <p class="ql-block">传说甘罗聪慧、伶俐,深得秦始皇喜爱,秦始皇每次出宫,必要甘罗随行。有一年秦始皇东游泰山,甘罗随行。走至安民山,南望有雾扑天而来,带有腥味,问甘罗何因。甘罗回答说:“南有四湖,水涨而潮,南风吹至,而水中鱼虾有味故也。”正说话间,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甘罗遂引秦始皇一行上山找屋避之。当时无事,秦始皇乘兴观雨,甘罗陪娘娘下棋,无意间碰到了娘娘的脚。娘娘怪之,立即将此事告于秦始皇。秦始皇怒而审之,甘罗辩曰:“风摆棋子落,误着娘娘脚。”秦始皇不容,遂杀之,葬于安民山之上。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募捐修了甘罗庙,立甘罗塑像祭祀,定于每年正月十六为祭祀日,举办庙会。多少年来香火旺盛,安民山庙会经久不衰。至今每逢会期,前来烧香许愿、求其吉利的善男信女们仍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有诗云:“一朝宰相何其少,甘罗茔葬在山巅。墓前壁像庙中坐,瞻仰人群时不断。”此庙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单间瓦房,占地仅十多平方米,为昔日山上唯一建筑,周围十里远近可见。是黄河南北、运河两岸少见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一座庙堂。原庙堂解放前夕被毁,后来时建时毁,现仅存遗址。传说庙门关闭时,济宁州城内就会鸡犬不宁,生意清冷,火灾频发,民不聊生,后来,庙门被济宁人盗去,济宁州才得以安生,自此庙门再不关闭……</p> <p class="ql-block">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途经梁山一带的这段叫会通河,是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凿通的。在梁山境内的路线是在安民山前向西北经由寿张集东,转向北经沙湾、张秋至东昌(今山东聊城),……与御河相接。当时,在安民山西南六里码头集建有安山船闸,码头集是个大码头(如今所在村仍以码头作为村名,又分为前码头与后码头,隶属于梁山县梁山街道),安民山是个避风港,当时,商贾云集,人流不断,店铺林立,驿站、酒肆鳞次栉比,繁华盛极一时。2010年梁济运河梁山段疏浚拓宽,发现古运河码头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瓷片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安民山既然原为水泊中的一处岛屿和码头,与水泊梁山又相距不远,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下了许多水浒印记。这里的民风民俗与梁山其他地方并无二致,水浒遗迹和水浒传说也十分丰富,比较有名的当属分赃台、藏兵洞、藏宝洞和“三打祝家庄”。</p> <p class="ql-block">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说是当年官军攻打梁山泊时,宋江利用梁山直通安民山的山洞,将一支队伍偷偷地从梁山调到官军背后,天降神兵,合力夹击,将官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还有人考证说,安民山南坡下正好有祝庄、李庄和何官屯三村紧密相连,背后又是山岗,这一带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地理位置和地形描写与《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情节基本相符,应该是《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原型地。</p> <p class="ql-block">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揭傒斯南归省母,一日,揭傒斯到达了山东济宁,正值傍晚,他乘坐的小船路经安民亭,他想起程翰林承旨曾写信告诉他,就在两年前的秋天,程翰林承旨致仕南归,随从护送程承旨的宁志道在舟过此亭时夜醉溺死,至今安葬于此亭的山下。顿时,揭傒斯的心里一阵难过,感到非常惋惜。于是,他吟了一首《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的诗寄予怀念之情:“日暮云寒烟水光,故人于此濯沧浪。河流空饶青山下,谁与孤坟酹一觞。”此诗让人凄凉,但字里行间也留下了古安民亭周围山清水秀,烟波浩渺的景色,官民乐于此处游玩观赏的印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