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故事抵达世界》

筱筱

<h3>       <br>       晚秋的杭州,满城尽带桂花香。<br>       2025年11月1日,我荣幸应邀参加“2025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华燕杯’微型小说推优大会”。<br>       此次盛会由中国浙江传媒学院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和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美国分会共同承办的一次高规格的会议,主题为“让好故事抵达世界”。<br>       我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挪威、泰国、西班牙及国内共计120余名海内外华文作家、学者及嘉宾齐聚一堂,共襄微型小说创作盛举。<br>      首届“华燕杯”征文反响热烈,共收到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篇文章,海外稿件超150篇。经过知名专家和学者层层选拔、推优,最终评选出了特等奖1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0篇及荣誉奖28篇。这些作品,篇篇堪称经典。三等奖《照片的份量》作者刘公先生、荣誉奖《西子湖畔的遗憾》获得者北奥先生的获奖感言,令我深受启发,回味无穷。<br>       大会上,十位国内外文学大咖的主题演讲更是让我眼界大开:欧美影视协会会长及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原国际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陈瑞琳教授的《文学传播的新时代》,资深科学家、原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宗之先生的《“世界华人周刊”搭建微型小说海内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常务理事张奥列先生的《在地书写的文学》,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世界华人作家笔会荣誉主席张凤女士的《华文微理事张奥列先生的《在地书写的文学》,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世界华人作家笔会荣誉主席张凤女士的《华文微型小说的跨文化叙事与全球传播》,上海师大二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访问教授杨剑龙先生的《以真情讲好世界故事》,资深媒体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纽约华文作家协会资深会员、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创会会员曾慧燕女士的《浅谈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意义》,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世界微短剧研究会会长、《世华文学》总编辑、次《华燕杯》特等奖获得者李岘的《试论微型小说与微短剧的同构性》,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毕光明教授的《微型小说繁荣的原因与经典化途径》,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会长刘公先生的《新媒体时代对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加拿大华裔历史文化学者、传记文学作家、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桑宜川教授的《寻找散落在海外的历史碎片——微型小说的跨文化视角》等让我全方位学习和掌握了文学创作的方向与精髓。<br>         当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微型小说的创作成果、宝贵经验与感人故事。《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周励女士,分享了她在经商中,宁愿牺牲经济利益,也要维护中国人尊严的故事,文友们掌声雷动。加拿大作家、诗人、编剧张心漫女士讲到:“文学是人学,微型小说是社会学的诗歌…”,这一精辟论断,更是赢得全场阵阵掌在交流中,海外作家的家国情怀与创作热忱更令我由衷敬佩。年近七旬的桑宜川教授携老伴从成都前往杭州参会,一飞冲天的飞机他们不乘,朝发夕至的高铁他们不坐,他们特意选择了乘坐“蜗牛爬树”似的绿皮火车,为的是追寻80多年前川军出川抗日的足迹,重拾青年时代的乡愁记忆。桑教授一路参观,一路感悟,一路思考,一路写作,途中就写下了《车过石板滩》、《南充的那湾水》、《达县轶事》、《武昌鱼的断想》等七篇散文。这份执着与情怀,让我钦佩不已。<br>       此次盛会为全球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开启了新纪元,搭建了高规格的交流平台,更凝聚了共识、激发了灵感,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而我也借此机会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创作知识,结识了众多海内外文学前辈。<br>         深秋杭州,秋高气爽,阳光和煦,到处充满着五彩斑斓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独特的诗意美景。<br>         杭州之行,我收获满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