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连载】 ‍搬到红专街

大爱无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家居室狭窄的状况日益明显。九江街使用面积 38.6 平方米的所谓两居室,住着我们全家 4 口人。女儿和儿子在 10平方米的卧室里,住上下铺。妻子肖百荣的妹妹离婚后无住处,同女儿、儿子在一个小屋挤了将近2年。岳母偶尔来看外孙女、外孙子,住屋就显得更为拥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任副局级后,按哈尔滨市机关干部有关住房标准衡量,往房条件急需改善。1996 年市政府在南岗区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近盖了一栋住宅楼,局级住宅使用面积 94 平方米。我和妻子特地去看了一次,妻子没有看中这套房子。妻子同我说:“我在道里区住惯了,希望你能在九江街附近这一区域选购住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市委、市政府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局级干部如果本单位能够自筹资金解决住房,市财政可补贴 5 万元。市体改委发行哈药、天鹅股票后,证券公司给了单位一笔钱,并曾用此钱为部分干部购买了住房。我以此为据,向卫主任提出请单位出资购房的要求,经班子研究同意给我出资 23 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红专街138号,一面是红专街,一面是经纬街,交角而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位出资加上市政府补贴,我掌握的买房资金为 28 万元。这笔钱在当时不算少,但在道里核心区域也买不到比较满意的房,多处看房都未能成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市政府办公厅副局级老领导崔景尧听说我要买房后,介绍我和肖百荣来到红专街 138 号看房。这处房产的底座是 1974 年建成的 5 层楼,原来是市交通局职工住宅。在刚刚兴起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由市房地局信托公司在其上接了2层楼。因是接层,成本低,售价也低。我们来看房时,此楼已基本卖完,较大面积的房子只剩下了 7 楼和 6 楼。7 楼是顶层,我们不考虑,那就只有 6 楼了。因此房同经纬街的房子交角而建,有一卧室进光少,使我们顾虑重重。后来我和妻子早、中、晚多次来看,觉得采光情况还可以,最后决定购买。这个房子要价 33 万元,因有崔景尧的面子,加上采光有缺陷,最终以 28 万元成交,并免了我们的入户费近 1 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在红专街138号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家第一次换大房子,全家都很兴奋。因为买股票赚到一些钱,我们决定要好好装修一下。当时哈市住房装修流行宾舘式的,我们也就随潮流而动。我们拆除了一个卧室,改造出了一个明厅。客厅的墙壁下半部都做了有图案的木质的护墙,地板买了当时比较贵的实木板,地板下全部铺的中密度板。过去的家具全部淘汰,床、衣柜、沙发全部换了新的。由于过去屋子小,我的书大部分存放在箱子里,这次在客厅由家具厂实地测量后打了一个一面墙的书柜,一些心爱的书终于可以放到柜子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换家具的一个小插曲,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九江街住时我们新打的组合柜,把它淘汰,我有些舍不得,我还觉得它比较新,颜色也配套,因此决定把它搬过来放在了我们的卧室里。组合柜搬过来后,怎么看同新家具都不协调,在整个居室中就像一个人健康的肌体中的一块伤疤。妻子的同事来看新房,也都说不配套。这样我们就把它送给妻子农村屯子的亲属,又买了一个新衣柜。电视机换了一个 29 吋的高清彩电,还配上了音箱。整个装修加上买家具、电器,花了近 10 万元,在当时也算比较有档次了。</span></p> <p class="ql-block">我和妻子在红专街家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搬入红专街,标志我家的住房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哈尔滨居民当时的生活水平比较,可以说是继家庭吃、穿、用进入小康水平后,家庭住房也进入了小康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 17 岁来哈尔滨上学,21 岁参加工作,经过30 年的奋斗,才迈上了这个台阶,在暗暗自豪的同时,也深感人生的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命旅途 第三章 机关岁月(81)}</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