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编辑的记者节“瞭望”

瑶池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新中国第26个记者节。作为一名从业39年的老编辑,我首先要向至今仍坚守在新闻采编一线的广大同行致敬——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更多人看见时代的变迁,触摸社会的温度,感知人间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我自踏入新闻行业至今已整整39年。从播音主持、电台记者起步,历任报社记者、副刊编辑、采编部主任、记者站站长、总编办主任直至晚报副总编辑,几乎从未离开采编一线。若说积累了多丰富的经验不敢自诩,但经历的故事,确足以写成几本厚实的书。那些泛黄的采访本、老旧的记者证,无声地诉说着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传媒往事。</p> <p class="ql-block">新媒体的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与变革有目共睹。尤其对那些自收自支的新闻单位而言,如何在履行主责主业与维持生存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每日必须直面的课题。然而,技术浪潮奔涌,载体形态剧变,我始终相信,有些东西是冲刷不掉的“压舱石”——那就是对真相的敬畏、对公平的追求。形式固然要与时俱进,但新闻的“魂”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翻开今日的工作日程,“宿超”赛事正如火如荼。简要罗列赛程便可见一斑:下午两点半,四场比赛同时打响——泗洪队对市洋河新区队、宿豫队对沭阳队、宿迁经开区队对泗阳队、宿城队对苏宿工业园区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此密集的赛事,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需派出多支专业团队,依托“宿迁发布”“速新闻”等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其他同事则分赴各赛场参与义务执勤,或协助维护超市大集的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粗略统计,今年以来,中心已主办或参与承办了宿迁马拉松、龙舟赛、苏超、京东全球购等N场区域性重大活动。这些项目不仅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参与,更屡次获得央视、新华社等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与好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或许会问,媒体为何要如此深入地介入这些社会活动?我想,在当今时代,地方媒体早已不仅仅是新闻的发布者,更是一座城市活力的“营造者”和共同记忆的“书写者”。每场精彩活动的背后,都凝结着我们采、编、播团队及所有工作人员奔忙的汗水。今天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大家依然在岗位上默默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谈记者节,似乎总免不了几分“诉苦”或自勉的意味,但这一切确是我们真实的工作日常。</p> <p class="ql-block">再说回这个节日本身。记者节定于11月8日,是为纪念1937年同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这个由范长江等进步新闻人发起、党领导的新闻界统战组织,在抗战烽火中团结广大记者深入战地、发声呐喊。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将这一天确定为中国记者节,既体现国家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也是对每一位记者坚守与奉献的庄严致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这或许恰是一种隐喻:新闻的发生从不分节假日,记者的使命便永无“休假”之时。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依然奔走在一线,用忙碌诠释着节日的真正含义——记录,就是最好的庆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致敬每一位在路上、在现场的新闻同仁,愿我们笔下的真相、镜头里的公正、声音中的温情,能继续为这个时代注入更多的光和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