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江:东吾洋沿岸的乡土宝地

髙山朝聖者

<p class="ql-block">沙江镇,坐落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中南部,依山傍海,东接长春镇,南濒碧波荡漾的东吾洋,西连盐田港,北与盐田畲族乡、松山街道相望,西南与溪南镇毗邻。镇人民政府距霞浦城区仅10.4千米,地理位置优越,山海交融,是东吾洋沿岸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回溯历史长河,沙江在宋代分属安东乡的安民、新南、新北、连海诸里,人文脉络初现端倪。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划归四十都、四十一都、四十四五都、四十六七都及四十九五十都,行政归属屡有更迭,却始终承载着沿海农耕与渔猎文明的厚重积淀。</p> <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中期,沙江大部隶属中南(洪江)区,龙湾、八堡、坡头等地则属小南(盐田)区。区划虽有分合,然百姓依海而居、耕海为生的传统绵延不绝,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海洋基因。</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沙江归第三区管辖;二十七年(1938年)设沙洽、南屏联保;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屏江乡;三十二年(1943年)升格为南江镇;三十四年(1945年)复名中南乡。政区变迁如潮起潮落,见证着时代洪流中沙江的坚韧与蜕变。</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初,沙江先后隶属第三、第六、第九区,行政体制逐步完善。1958年成立沙江公社,1961年改区,1966年10月再改公社,至1984年正式建镇。每一次变革,都是沙江迈向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步伐。</p> <p class="ql-block">2011年末,沙江镇辖沙江社区居委会及20个村委会,下设207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民小组,共65个自然村。村落星罗棋布,民风淳朴,构成了东吾洋畔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6月,沙江镇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沙江社区、沙江村、竹江村、涵江村、古县村、沙塘里村、沙塘街村、大墓里村、南屏村、梅洋村、小马村、水潮村、白鹭村、厚首村、围江村、大坪村、浿头村、八堡村、龙湾村、坡头村、炉坑村。行政区划稳定,基层治理有序,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沙江S湾,位于沙江村背山面海之处,属典型浅海滩涂地貌。其最动人处,在于渔民养殖海带与紫菜所立竹竿阵列,密布滩涂,中间自然形成一条蜿蜒如“S”形的水道,供渔船穿行。退潮时泥滩裸露,潮涨时竹影倒映波光,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静谧中蕴藏生机。</p> <p class="ql-block">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紫菜生长期,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之际,薄雾轻笼,霞光洒落,竹竿倒影与水面交相辉映,金红交织,恍若“上帝打翻的调色盘”。这一刻,自然与人文交融,成就了东吾洋畔最诗意的光影盛宴。</p> <p class="ql-block">2016年,沙江S湾惊艳亮相里约奥运会宣传片,作为中国滩涂风光的代表,蜚声国际。它不仅被誉为“福建旅游名片”,更被摄影爱好者奉为“朝圣之地”。这片滩涂,承载着霞浦数百年的海洋文化记忆,竹竿阵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竹竿阵是沙江渔民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用于悬挂紫菜或海带苗,借助潮汐涨落实现半人工养殖。这一独特方式,既顺应自然节律,又高效利用滩涂资源,体现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渔耕文明,是东吾洋畔最质朴而深邃的生存哲学。</p> <p class="ql-block">海带晾晒,是沙江镇最具特色的产业景观之一。渔民巧妙利用潮汐之力,在滩涂上插竹晾晒,既节省人力,又避免海带沾染泥沙,保持洁净品质。这一传统技艺,已成为沙江海洋经济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每逢涨潮,渔船载着新鲜海带靠近竹竿,潮水推舟,顺势将海带吊挂于竿上,操作便捷高效。这种与自然共舞的晾晒方式,凝聚着渔民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也成为东吾洋畔一道独特的劳动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2024年,霞浦全县海带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约35亿元,带动就业近5万人。核心养殖区位于三沙湾,因洋流交汇形成冷水环境,海带生长期比南方其他海域长20余天,品质更优,营养更丰,成就“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霞浦海带产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秋季育苗、春季采收”的错季模式,突破南方气候限制,实现规模化养殖。如今全县养殖面积超3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沙江镇正是这一蓝色经济浪潮中的重要支点。</p> <p class="ql-block">据《霞浦县志》记载,沿海低潮线下2-3米岩石上原生野生海带。20世纪40年代,三沙镇与海岛乡渔民率先尝试采养,使霞浦成为南方最早养殖海带的县份。1957年在三澳与东安开展试验,1958年试养5亩成功,拉开产业化序幕。</p> <p class="ql-block">历经五十余载发展,霞浦海带在技术革新与苗种选育中形成独特品质,养殖规范、品质稳定。其产区已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彰显了沙江乃至霞浦在海产养殖领域的标杆地位。</p> <p class="ql-block">沙江镇以海蛎养殖闻名遐迩,尤以沙江村与竹江村为核心产区。其竹蛎养殖技艺始于明代成化年间,采用小竹扦插培育近江牡蛎,单株毛竹可附着12公斤蛎肉,2016年养殖面积突破3000亩,延续着一段跨越六百余年的海洋耕作传奇。</p> <p class="ql-block">沙江镇境内丘陵广布,低山连绵,河谷与山间盆地交错分布,中部为南屏小平原,地势平缓,宜耕宜牧。山海相依的地形,孕育了多样生态,也为农业与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p> <p class="ql-block">沙江镇拥有黄瓜山贝丘遗址、竹江汐路桥、竹江天后宫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县温麻船屯遗址等历史遗存。这些文化瑰宝,如星辰点缀于东吾洋沿岸,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而厚重的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古县村为晋代温麻县治所所在地,距今已逾1700年,是霞浦文明的重要源头。而葛洪山则相传为道教丹鼎派宗师葛洪修道炼丹之所,仙踪隐现,人文与自然在此交融,赋予沙江深邃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沙江村古称“沙舌”,后演为“沙洽”,终定名“沙江”,位于镇南,背山面海,与竹江岛隔水相望,距县城23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886人,常住3680人,以王、俞、朱、汤姓为主。村民多外出经商务工,亦有经营城市廉租房,乡情牵系四方。</p> <p class="ql-block">沙江村属典型沿海地貌,拥有耕地1200亩、林地1500亩、浅海滩涂1500余亩,北面海域养殖区达4000多亩。主导产业为海带养殖(2300余亩),兼养海蛏、滩涂鱼、海蛎与龙须菜,形成四季交替、轮养共生的可持续生产模式,年总产值预估超8000万元,人均年收入逾2万元。</p> <p class="ql-block">村内建有渔村文化博物馆,收藏数百件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传统器具与非遗技艺实物,从渔网、船模到制蛎工具,一物一器皆承载着渔民的记忆与智慧,成为传承海洋文明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据传,霞浦沙江曳石习俗源于明朝。当年,戚家军在遭遇倭寇夜间偷袭时,来不及调兵遣将,就用这种曳石发出的噼里啪啦声唱空城计,使倭寇闻风而逃。</p> <p class="ql-block">曳石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块大石头做道具,另一种就是用竹子绑成一个四方形坐垫,并在竹子空心处放入石子、铜钱等物。两种方式,都必须有一名成人坐在上面,由人拉着在石板路上奔跑。</p> <p class="ql-block">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曳石被赋予新内涵,人们在曳石上系一条红绸带以示喜庆吉祥,欢庆丰收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流传于霞浦县沙江等村镇。活动由数十至百人用麻绳牵引重达数百斤的石块绕村竞速,石块上设指挥者,伴随号子、锣鼓及红绸装饰,近年还融入舞龙、舞狮等表演。该活动于2008年被列为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抗倭历史记忆与团圆文化功能,并通过“曳石+”模式推动校园传承与文旅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