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日的南疆,天高云淡,我踏上了泽普金胡杨知青农场的土地。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胡杨林,洒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斑驳光影随风轻晃,像极了老照片里泛黄的记忆。脚踩在松软的落叶上,沙沙作响,几位游人缓步前行,笑声轻扬,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土地沉睡的往事。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风穿过林间的低语,诉说着半个世纪前那一段火热而纯粹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走进农场内的展馆,迎面是高悬的红色横幅,“广润天地 大有作为”几个金字在紫底衬托下格外醒目,仿佛一声嘹亮的号角,将人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墙上贴满黑白照片:年轻的知青们挽着裤腿在稻田插秧,围坐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肩扛木料修建房屋……他们脸上的笑容质朴而坚定。我站在展板前久久不动,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脸庞,曾在这片土地上把理想种进泥土,用汗水浇灌出信仰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展览墙上,“扎根农村扎根边疆”的红色横幅横贯上方,像一道永不褪色的誓言。照片里的知青们排着队宣誓,背着行囊走进村庄,和老乡一起推磨、挑水、修渠。他们来自城市,却把根扎进了最贫瘠的土壤。展板记录着一个个名字和故事,有人在这里成家立业,有人病倒后仍不愿离开。这些被岁月封存的瞬间,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印记。</p> <p class="ql-block">“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又一条横幅悬于低矮的屋顶下,下方是简陋的展示墙,几张泛黄的照片讲述着不同知青点的生活片段。墙角一盏裸露的灯泡垂挂着,仿佛还在等待某个夜晚,有人点亮它继续读书。房间陈设简单,天花板上的裂痕清晰可见,却让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庄重——正是在这样的屋檐下,无数年轻人在寒夜里读《毛选》,写思想汇报,讨论着如何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中央挂着一张大幅照片:几位青年行走在黄土山梁之间,身后是沟壑纵横的陕北地貌。下方写着“重温习总书记知青岁月”,旁边竖排红字记录着那段七年光阴里的点滴。不远处的展板上,“走进梁家河”几个字静静陈列,配图是窑洞、煤油灯和锄头。我不由驻足良久,原来伟大的征程,往往始于最平凡的田埂。这片土地与那片黄土高原,虽相隔千里,却在精神上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一面旧墙静静立在风中,“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依旧鲜红,木窗斑驳,门旁的告示牌字迹模糊,却仍能辨出“学习”“劳动”“集体”等词语。这栋老屋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着那段集体主义的岁月。不远处,一辆老式红色拖拉机停在农舍前,轮胎深陷泥土,车身虽旧但红漆未褪,仿佛昨天才从田里归来。它身后立着犁具和风向标,在秋阳下静静伫立,像一支沉默的队伍,等待出发的号令。</p> <p class="ql-block">拖拉机旁,一位游客笑着坐上驾驶座,伸手摸了摸方向盘,仿佛要感受当年知青手心的温度。旁边两位同伴举着手机拍照,阳光洒在她们的脸上,笑容明亮。我站在几步之外静静看着,忽然觉得,这不只是怀旧,更是一种传承——我们用镜头记录的,不只是物件,而是那一代人留下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街道地面绘着色彩斑斓的壁画,黄叶纷飞的林荫道旁,一节绿皮火车头静静停卧,车厢上写着“知青专列”。蓝布帐篷里摆满手工艺品,有刺绣、陶器、木雕,都是当地人根据记忆复刻的旧物。我走到一棵粗壮的胡杨前停下,身后一座青铜雕塑里,一位知青提着行李箱阔步向前,眼神坚定。我也举起手,轻轻敬了个礼。那一刻,风穿过林间,仿佛听见了半个世纪前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土黄色的院墙上,“党的光辉照天山,各族人民”横幅迎风展开,门旁挂着成串的干辣椒和玉米,墙角贴着“广阔天地炼就红心”的蓝色标语。这座老屋如今成了文化驿站,屋内陈列着旧书、老收音机、搪瓷缸,每一件都带着时代的体温。我轻轻推开木门,吱呀一声,像是打开了时光的锁。</p> <p class="ql-block">两位游客站在人物雕像旁合影,做出胜利的手势,背景是金黄的树林和飘落的叶子。我站在稍远处看着,没有打扰。那三座雕像——一男两女,穿着当年的衣装,背着背包,目光望向前方——他们不是英雄,却是千万知青的缩影。他们的故事不在史书首页,却刻在胡杨的年轮里,藏在每一片飘落的秋叶中。</p> <p class="ql-block">街道中央的绿色火车头被落叶环绕,像一艘停泊在金色海洋中的船。帐篷外的海报写着“知青记忆文化节”,远处几个孩子在落叶堆里嬉闹。我沿着小路慢慢走,脚下的每一步都像踩在记忆的节点上。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农场,而是一座活着的纪念馆,把历史揉进了日常,让红色记忆在秋日的暖阳中自然呼吸。</p> <p class="ql-block">三座知青雕像静静立在林间空地,前方地面上刻着“知青记忆文化节”几个大字。秋风吹起落叶,在雕像脚边打着旋儿。我蹲下身,拍下一片完整的胡杨叶,金黄脉络清晰如画。这片叶子,或许明年就会化作春泥,滋养新的生命——就像那代人的青春,虽已远去,却从未真正消逝。</p> <p class="ql-block">有人坐在拖拉机上笑着拍照,阳光洒在红色的车身和人们的脸上,温暖而明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纪念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记得从哪里来,为何出发。</p> <p class="ql-block">在金湖杨国家湿地公园的门口,两位游客在黄顶建筑前合影留念,秋阳高照,树叶金黄。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片胡杨林,风起时,整片林子都在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一个遥远的呼唤。这场穿越时光的红色记忆之旅,不只是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金色的秋天,我听见了青春的回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