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山依旧 番号依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伊春林业三师组建背景及相关细节的补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申 敏 学 整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伊春林业三师的番号虽然仅仅存在了21个月,但在伊春林区却赫赫有名,说起来就令人肃然起敬。林业三师的重大贡献已经刻进历史的丰碑,载入史册,令后人景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伊春林区停止天然林采伐禁令的实施,林业三师的过往正在成为鲜有人知,快被湮没的历史了。虽然关于林业三师诞生和历史是小范围,小地域的事件;相关资料和知识是小部分人感兴趣的事,但毕竟是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所以笔者认为,对林业三师的历史价值若不予以抢救,挖掘,把逐渐淡化、模糊的记忆留住,给后辈以凝视的机会,就是对这段历史的不负责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依据解放初期国家关于经济建设、部队精编的重要资料。认为以前介绍关于伊春林业三师创造辉煌业绩的版本大都源于引述、转述,大背景介绍的过于简单,存在细节碎片化,零散且不完整,无法系统地了解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造就了林业三师的辉煌的问题。结合新掌握的资料,就有了为其补充时代背景、尽可能的予以完善和补充,弥补部分遗憾,展现较为完整、清晰、准确、客观的历史痕迹的想法和冲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努力避开了许多局限性或固定思维的诟病,努力挖掘、再现了林业三师的来龙去脉。圈子里的许多人看到初稿后认为补正的背景是客观的,细节是靠谱的,是林业三师(本文主要指第七团、第八团)历史的真实的备忘录。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于这支部队所创造的具体业绩,多年来报刊、媒体、地方志有许多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2px;">一 、荆江分洪工程简介 </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业三师组建前的部队在奔赴伊春林区之前曾经参加过著名的荆江分洪工程,这是该部队在建国后光荣历史的一部分。以前看到的介绍他们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文章都是转述的,过于简单和程序化,在此予以简要补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荆江,是官方和民间对长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岳阳市北的洞庭湖出口处)的这一段的长约360公里的江段的由来已久的别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一卷介绍: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在湖北境内。该工程委员会主任李先念(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总指挥唐天际(时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兼任工程部队司令员和政委)。当时隶属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8师的7000多名指战员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工程有10万解放军和20万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和干部参加施工。工程主要有两项。一是培修加固荆江大堤,二是修筑分洪区。工程开始时间为1952年4月5日,一期工程竣工时间是1952年6月20日。全体建设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筑起一道高50米,宽20米的百里防洪长堤。30万军民经过75天的苦战,提前15天建成了进洪闸、节制闸等一期主体工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期工程1952年11月开工,1953年4月完工,参加施工主要是湖北省荆州、宜昌两地的18.48万民工。)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三个多月的实践,是这支部队由战斗部队转型为伊春林区开发建设为生力军的预演和前奏;是这支部队和国家经济建设大潮正逢其时的相遇黄金节点。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2px;">二、林业工程部队的来历 </i><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 林业第一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8月,林业第一师组建,指战员来自广西宾阳军分区152师和海南军区的26团、27团、28团。师长曾庆祯、政委王昌虎,全师7600人,驻地海口。主要任务是要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天然橡胶的封锁,开展橡胶种植为主的垦殖而组建的部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林业第二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6月3日到4日 中南军区抽调19653名指战员组建林业工程部队即林业第二师,全师19653人。指战员来源是南昌军分区的第156师机关改编而成。师长吴文华,政委陈文高,下辖四、五、六三个团驻地高州、化州。师部驻地湛江。主要任务是在雷州半岛开展橡胶种植为主的垦殖,后来演变为湛江农垦局。一度成为难侨和归侨的安置接收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林业第三师 林业第三师前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功勋卓著的部队。解放后编入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隶属于河南军区领导,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8师,下辖七、八、九3个团,各团下属3个营,以下为四四制,每班15人,全师万余人。在完成荆江分洪工程后,经过2个月的休整,1952年6月初,部队开进辽西彰武县集结待命,并进行了为时3个月的刻苦训练,枕戈待旦准备开赴朝鲜前线作战。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林业三师老战士(历任连队文化教员、营部政工员),曾任伊春市委常委、秘书长的王家骥在2022年7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林业三师前身的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号称有10万指战员。在完成荆江水利工程后,从10万大军中挑选1万精兵组成一个新的番号为608的部队,从武汉出发跨过千山万水到达辽宁彰武集结待命,这支608部队就是三个月后的中国林业工程第三师的前身。在辽宁彰武县休整待命期间,朝鲜战争进入谈判、停战阶段;国内经济建设的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急需木材和林区劳动力的严重不足成为这支部队使命的重要转折点。据《伊春市志》记载:(伊春县在1953年8月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有28875户,17705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45人。)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李范五回忆录》记载:1952年 8月下旬,全师集中在一个大空地上召开大会。沈阳军区组织部谭部长宣布毛主席在林垦部请示报告上签署的批示:恩来同志,请与军委协商,派两个师去海南岛开发橡胶种植业,派一个师去东北开发小兴安岭林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毛泽东,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于是,这支部队由中央政府政务院林垦部(1951年11月15日改为林业部)命名为林业工程第三师。因为当时已经组建了2个林业师,该师因为顺序为三,故为林业工程第三师。在伊春林区官方和民间则简称伊春林业三师、林业三师至今。时任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的张子良奉命专程去辽宁彰武县驻地进行动员和迎接,并陪同指战员一起前往伊春。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15日,在师长罗绍金和副师长兼政委曹秀岩的带领下,率指战员大都是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籍的七、八团7000余官兵来到了伊春。自此连续半个月,每天都有一趟军列开进了南岔、金山屯、小西林、美溪、乌敏河、双子河、翠峦等地,到九月末全部到达。部队初期驻地伊春。而九团则去了佳木斯(一说去牡丹江、合江)加入农垦队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组建的林业三师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序幕。在集体转入伊春后,新组建的林业三师的师长罗紹金后任国家林业部人事司司长,师政委曹秀岩先后任部属带岭林业干部学校党委书记,后任伊春市常务副市长,他也是林业三师师级干部中唯一扎根在伊春的领导干部。其余的团营连排干部大多数都担任了局、场、段等各级各类领导职务。许多普通战士大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生产骨干。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原林业部副部长李范五回忆:这些三个师的指战员为林区的开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在征得部务会议的同意后,他打报告请求中央将这支队伍转业到地方。毛主席、军委、政务院很快批准了林业部的意见。1954年3月取消了林业三师的建制,改为工薪制,6月1日开始正式集体转业。在伊春的林业三师第七团、第八团指战员成为在伊春林区安家立业的第一代林业工人。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与此同时,在1954年4月,林业第一师、林业第二师按照指令部队番号撤销,指战员集体就地转业成为林业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2px;">三、林业三师辉煌的历史背景</i><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 解放军历来有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优良传统。在1949年9月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大宪章,《共同纲领》中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该有计划第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这是最重要的国家法规背景。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在解放后的1950年初,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战事减少,经济建设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防开支巨大的情况,党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曾经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整编。第三次发生在1956年,在此不予以叙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是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到1951年结束。全军复员140万,全军总数由540万 精编为400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战局基本稳定,精简军队和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已经有了可能。中央适时地制定了“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是在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全国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打仗”这一中心认为展开。军队员额最高时达627万,1951年军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3%,这对国家的建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必须进行大规模地裁减只是时间和时机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月,毛泽东主席批准了中央军委的《军事整编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到1954年,安排41个师,另11个团46.5万人,集体转为工程、水利、林业和农业建设部队。伊春林业三师前身的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8师,正在辽宁彰武休整待命的全师指战员和这个转机不期而遇,顺理成章地进入这个计划安排的大背景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和机遇选择这支部队开赴伊春林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驻地在辽宁彰武,距离伊春林区比较近,铁路距离大约1127公里。而第一师驻地在广西,第二师驻地在南昌,是人们眼里的南方,他们去开发橡胶种植业似乎顺理成章。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就在这个时期,国家面临朝鲜战争急需木材用于修复桥梁、铁路、战壕、防御坑道等和国家经济建设对木材的双重需要。另外,根据《伊春市志》记载,在抗美援朝期间,伊春林区有不下于10万立方米木材运到朝鲜前线。)而刚刚开发建设不久的伊春林区,在职工队伍和作业方式上都适应不了大幅度增产木材的需要。面对全国林区劳动力极度匮乏、生产力不高的情况,时任林业部第一副部长的李范五同志向周总理、毛主席建议让部队开进林区解决这一困难的长久之策。理由一是部队的组织纪律性强;二是部队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三是部队没有家属牵连,四是符合中央军委的《军事整编计划》,缩减军费的大政方针。这个建议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不谋而合。毛主席听到汇报后,立即批准部队开进小兴安岭。此时正在辽宁彰武集训,待命赴朝的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第八师,(即由1万精兵组成一个新的番号为608的部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于是带上林业三师这个新番号的部队踏上开发伊春林区,建设新林区的新征程,开始书写其集体转业前的团体辉煌。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2px;">四、 相关资料、节点的补正</i><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文化普遍偏低,对历史资料的忽视,许多第一手资料散失较多。再就是当事人记忆模糊,相关资料以讹传讹,误以为真的问题是存在的,缺乏一个权威的一言九鼎的结论。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团去往新地方有三个说法:1、合江、2、佳木斯(伊春史话)、3、牡丹江(李范五回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伊春市志《大事记》记载1953年3月30日 “国家林业部发出《关于林业三师部队转业问题的指示》”。关于林业三师转业的具体时间地方志竟然没有记载。普遍认可的在1954年集体转业问题在伊春市志《大事记》中没有记载,在志书内专题介绍时说:“1954年6月,沈阳军区转达军委命令,撤销林业三师建制,部队就地转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官方的记载是:1954年3月取消了三师建制,改为工薪制,从6月1日开始正式集体转业。而林业三师老战士王家骥先生为林业三师纪念雕塑铭文说:“1954年5月,部队集体转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原来的众多资料给人印象是林业三师是唯一的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队伍,而实际情况是其前身是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的第八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林业三师进入伊春时间,《伊春市志》记载是1952年8月。而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时间是王家骥先生的说法即: 1952年9月15日。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下一步应明确伊春林业三师概念的内涵,是特指第七团、第八团;明确林业三师这个番号实际存在21个月新的概括杜绝概念的混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2px;">五、推 论 小 结 </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业三师从战斗主力部队到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第八师,再到改制为林业三师的过程是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中国人民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该有计划第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的提前布局和高瞻远瞩,这支部队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下面进行五个假设(猜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战事的减少,国家就不会有精兵简政缩减军事开支的计划安排。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的停战;如果没有伊春林区的开发,劳动力的短缺,国家就不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解放军指战员参加经济建设。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的结束;如果没有林业部李范五副部长给中央的建议,就不会有三个师整建制的参加经济建设的机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如果没有这次参加林区建设的机遇,他们可能面临的是部队番号取消,官兵复员回原籍,也就没有了开发林区建设的辉煌了。如果没有这七千名指战员持续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可能也就没有了伊春林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稳定,没有国家领导人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以及天时地利人和,就不会成就赫赫有名的林业三师和伊春林区的曾经辉煌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 促进这段历史事件发生除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英明决策之外,如果没有参与此事的李范五、张子良等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的考察、建议和积极推动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同样功不可没。还要感谢王家骥等一批林业三师的有文化和远见指战员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史料,让我们至今还在为林业三师的巨大贡献而赞叹不已。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22px;">六、参考文献及其他 </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我们的五十年代》、《中国昨天与今天》、《伊春市志》、《伊春史话》、《伊春市文史资料第十五辑》、《老干部之家》、王家骥所著《激情岁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李范五、张子良、王佃臣、王家骥、张树生等领导同志的相关文章和部分林业三师老战士的零散回忆(含口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部分资料筛选自网络和作者的多年积累。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撰写本文遵循的原则和办法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 本文补充的背景和时间节点的原则是:以《国史通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地方志的官方记载为主,为准;个人的回忆文章为辅。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对细节官方记载和当事人回忆不一致的,采用大多数人的说法;不排除参考最早、职务最高的当事人的比较权威的说法。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3) 对新发现的资料,经过考证,对有价值,民众感兴趣的予以采信。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个人诚恳建议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林业三师的第二代们,应该有人牵头,借助伊春市志、下属林业局的方志、市政协的相关资料和其他零散资料,把林业三师存在的21个月期间的贡献写成一部《林业三师大事记》留给历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红色文化工程,也是抢救这一历史事件资料的重大举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10月2日于山东淄博寓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2025年10月17日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lfg1y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无形的法典--小城风俗习惯速览目录</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lflxeo"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无形的法典--小城风俗习惯速览》封面</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