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甸子的故事 文 / 袁锋</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迟来的春天为时短暂,不曾留意间草甸子的草已长高了。夏天,小麦快成熟时,草甸子正值茂盛,南风吹来,海一样波涛滚滚,一浪接一浪,一直翻卷到天边。每年的八九月份,正是上草甸打草的时节。为了储存寒冬牲口的口粮,连队总会组建了一个男排的劳力,到远离连队的小山沟内,草丛茂盛之地进行打草。那条小沟弯弯曲曲,绵延几里长,小溪水从中流过,有一片美丽的不小的草甸子。当我随着打草的队伍进驻草甸子,这才知道草甸子有多大 ! 青青的草地一直铺到天边,像抖动的翡翠毯子。各色野花星星点点:雪白的是山丹丹,火红的是百合,淡紫的是马兰,水蓝的是铃铛花,嫩黄的是黄花菜。草甸上散落的小水洼像摔碎的镜子,蓝天白云就在水中游。我伸手去捞,惊得小鱼嗖地窜进水草里,留下圈圈涟漪。</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第一次手拿刈刀不知道怎么使用,连队的老战士老职工,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们,老职工(张存富)打头刀作示范。他敎我们怎样掌握刈把,手握刀杆,腰扭身,一下接一下。我们看见在他的挥刀下,只见一片片草被刈倒,铺接一条。我们都模仿他的动作,也开始行动起来,起先几刀下去尚可以,我们也高兴,不知不觉自我飘了,忽然一下子把刀都提不起来,使劲都没有办法拔出来,原来一看刈刀插进了草墩子卡住了,怎样用力都没有用。结果老张过来一看,哈哈一笑,应该是这样的乘着刀势就拔出来了。他告诉我们,刈刀要平的刈割,不要这样斜的刈割,这样不小心就会插进草墎子上,我们听了要领,仔细地地,慢慢地刈割,结果效果还挺不错的。不多时间,动作熟练自如了,每人的身后都有了一条绿青青的草带,感到无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 当一抹晚霞在西边慢慢地垂下,把天边抹成了一片红亮。我们在帐篷们两头燃起了篝火,那是野外作必需要做的,用烟熏蚊,把这祸害赶得远远的,晚上求个安稳觉。火光下,我们各自敲打着刈刀,磨刀不负磨刀功,让它更加锋利,更轻松多打草。小锤和钻头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小河静静的流淌声,汇成一股和谐的声音。真是“雾带迴沟上,稍闻人语声,伴随刀砧响,世上谁能享”。不远处,还传来一阵阵“优雅”的小提琴声,那是劳作一天不知疲倦的李吉才独自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之中。月光洒在帐篷上,洒在草垛上,银白的光辉让它们显得格外静谧。微风吹过,门前烟火,草香四溢,此时的草甸上的草垛静静地伫立着,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一个冬天的无声战友的温饱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东北的白日天气还真热,我们刈草的地方,水泡子也散发出热气。打草可是一门力气活,热了出汗用毛巾擦擦,口渴了只有弯下腰脚下的水。可这水经过蹚踩过,就是一个混沌的水,有的似泥浆水,有的似铁锈水,里边还有浮游着的小虫子,实在口渴了怎么办?也只好等水清了,用手往两边拨拉一下,用手捧起送到嘴边喝上口。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烈日下繁重劳作后的汗出淋漓,你就不会有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如牛饮水后般的解渴享受感。</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时间,刈下的草经过日晒夜凉,草条变得干燥轻盈,散发着太阳烘焙过的香气。它们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原野上,宛如大地写给天空的一封封书信。这时候连队派上一排女同胞们来帮助,唱着歌儿,人手一把或铁或木的叉子,把晒好的干草归拢一起,堆成小堆。然后有男同胞用二根木杆,一人一头插进草堆抬起来,抬到有经验老职工处踩垛堆码起来。堆草垛的过程充满节奏感,一人递草,一人码放,动作协调如舞者。草束一层层叠加,底部宽大稳固,顶部收拢成尖,既能防雨又通风透气。刚开始还可以,到后来越来越高,底下的同胞用叉子一叉子,一叉子地用力往上挑可以给垛上的老同志垛码,这是件力气活,更是件技术活。堆的不好要蹋,要四周平整,这样保证以后刮风下雪都不要紧,保障过冬天时及时给牲口补充青饲料。</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帐篷是特大帆布铺在用粗树杆搭成房架而成的,睡的“床”是现砍的树杆铺排的通铺,上面铺垫些干草,每人都有一顶蚊帐,不然一到晚上,小咬,蚊蝇,夏虻等咬得你整夜难眠。我们在野外驻营起居,也有几位战友带上几条小狗,有防备其他的物种来侵惹的意思。可是狗就是狗,不可调教,早上起来,穿鞋不知到哪里找,不知被小狗叼到哪里去了,到处寻找。最可气的是,早上起来涮牙,牙膏一挤,四处冒出牙膏,因为小狗都咬破了,都是小牙印和小口子。最后是我们的带队指导员,趁大伙早上去刈草时,把小狗们抺了脖子(处理掉)。等到战友们回来时,发现了不带劲,几乎安静了很多,原来发现小狗子都不见了。结果指导员表示都被他处理了。战友们一听都觉得不舒服,嘴里叨叨咕咕的,敢怒不敢言,谁让他是连队领导指导员呢!结果还是指导员的解释,战友们也就释怀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草甸子在中国东北大平原上变得稀缺,但这一词汇依旧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过去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象征。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工作在草甸子知青来说,草甸子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知青文化的重彩浓黑的一笔。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草甸子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但人们对于它的怀念之情却从未减少,这份情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乡恋友情的纽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