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末的乌蒙山,落叶像刚出炉的金色地毯铺满大地,像是大自然在演奏秋末的交响曲。这些落叶不光好看,有的还带着淡淡的橙红,像害羞的脸蛋,有的则完全金黄,在阳光下闪着光,它们聚在一起,就像一封封印着季节邮戳的信,告诉我们秋天要悄悄溜走啦,冬天正踮着脚尖来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秋冬换班的节骨眼上,我在院子里捡落叶呢,兜里的手机突然吹起了军号,一看是退役军人事务局刘科长的电话。我赶紧接起电话,刘科长那熟悉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老领导,通知个事:11月初您们50多个老伙计要去云南大学学习培训,给你们这些转业的哥们儿‘充充电’,”就是这个事!21年了,没想到还能和老战友们再聚首,一起去大学“充电”,这不就是给我们的生活又添了一把火吗?让我们在从军营回到老百姓生活的时候,还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干点新事业。站在这个新起点上,感觉就像重新回到了年轻时的起跑线,心里的激动劲儿啊,像当年第一次穿上军装时还要强烈!挂完电话,我久久站在院子里,望着地上的落叶,思绪早已飞到了即将重逢的战友们身边,飞到了充满书香的大学校园。</p><p class="ql-block"> 那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排得特周到,提前就为我们这些从乌蒙山八个不同县(区)来的战友们协调好了行程,就像精心编织的一张网,把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起来。我们从各自的方向出发,有的乘大巴、有的坐中巴,一路颠簸却满怀期待,仿佛归巢的鸟儿一样,在11月3号这个秋意浓浓的日子里,不约而同地奔向省城云南大学。尽管出门至大学的路途长达320余公里,蜿蜒曲折的路上加上持续的秋风秋雨,让旅途显得有些漫长和湿滑,但我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风雨无阻地直奔大学,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云南大学是百年老牌名校,文化底蕴深厚,这所始建于1922年的学府,1938年成为国立云南大学,曾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世界知名大学之一。1937年数学家熊庆来担任校长时,请来钱穆、顾颉刚等国学大师执教,连华罗庚先生都曾在这里钻研数学呢!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淀。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这些战友都感觉特别光荣和自豪,毕竟这是国家对我们退役军人的关怀和重视,让我们有机会充电提升,更好地服务社会。走进校园,参天的古树郁郁葱葱,金黄色的杏叶在秋风中翩翩起舞,法式的建筑群典雅庄重,黄墙、青砖绿瓦间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和历史的味道,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仿佛每一步都踩在知识的殿堂上,激励着我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学习中,学院蒋红院长亲自为我们讲授课程,内容安排得十分系统,讲解也特别透彻。她从基础理论讲起,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阐释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框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个定位”重要指示,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到民族团结进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沿边开放发展,层层剖析理论如何指导云南实践。尤其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退役军人工作的结合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退役军人,践行新思想就是要永葆军人本色,在余身的生活、工作中,服务群众、贡献力量,这让我们更坚定了信念,党性也更强了。</p><p class="ql-block"> 在就业创业培训课上,姜绍勇书记主讲的《新时代退役军人创新创业路径选择》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他重点讲解了退役军人创业的“政策—技能—资源”三维方法:政策维度,详细解读了退役军人可享受的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场地扶持等专项优惠;技能维度,指导我们将部队培养的组织指挥、应急处突、团队管理等核心能力转化为企业运营中的竞争优势;资源维度,介绍了政府搭建的军创孵化基地、导师帮扶结对、战友资源共享等平台。邓崧教授带来的《大数据时代下的产业转型》一课,则从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角度出发,结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优势产业,用案例演示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了“传统行业升级+新兴领域切入”的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两门课不仅具有前瞻性,还紧密联系实际经济形势与市场需求,为我们今后的创业创新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机遇。</p><p class="ql-block"> 每一堂课,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低头认真记录重点内容。那种专注和投入,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年轻时在部队接受任务时的状态,一丝不苟、全心投入,感受到了再次成长的踏实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培训期间,我们还集体参观了云南大学的革命先烈纪念碑、云南起义纪念馆和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旧址。每一处都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仿佛时光在这里悄然停留。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我们列队默哀,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风吹过松柏,阳光洒在石刻的名字上,许多战友都为之振奋,那一刻,无声的敬仰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起义纪念馆,周边绿树环绕,青石板路蜿蜒,老式民居与纪念馆黄墙相映成趣,透着老昆明的街巷韵味。我们仔细观看了历史图片、实物陈列和文献资料,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讲解员动情的叙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烽火之中,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随后走进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门外翠湖波光粼粼,校内古柏苍劲,砖木结构的百年校舍掩映在绿荫里,透着庄重肃穆的历史厚重感。厚重的历史建筑、整齐的训练场地,仿佛还能听到百年前军校学员操练的口号声,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活动,战友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英勇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更应牢记初心、担当使命,把部队培养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延续到生活中去。这次学习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动员,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见所感转化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日常生活中,尽自己的一份心力,继续践行“退役不褪色”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的那天,大家彼此眼中都闪烁着既疲惫又不舍的光芒。几天来的朝夕相处,如今却要说再见。有人拿出手机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有人握手告别,一遍遍地叮嘱“保持联系”、“保重身体”。回望云南大学的教学楼,黄砖外墙在“立冬”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注视着我们这段旅程的结束。银杏树叶在秋风中轻轻飘落,铺满了小径。而我们,正如这秋末的落叶,虽已离开枝头,却将以另一种方式滋养大地——带着思想的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壤里,等待发芽、生长,最终成荫。转身离去时,没有人说伤感的话,但我们都知道,这次“充电”已经在心里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图文:陈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