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合阳的一次文人雅集

古莘秦建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开东(1702—1781),字宾阳,号青梅居士,别号白莼、海岳游人,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旅行家和诗人。作为乾隆壬午年(1762)的岁贡生,他曾任蕲水训导,著有《白莼诗集》和《海岳文集》。其人性情豪爽,酷爱山水,常年游历四方,“坐独轮车东登泰岱,西攀太华,南临洞庭,北踄五台”。湖广总督毕沅曾题“海岳游人”四字相赠,他竟制成旗子插于独轮车上,一路招展,堪称清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初一,刚参加完家族祭祀的张开东便匆匆离家,带着三车书籍和几名随从,由七匹骡子拉车,自阌乡出发,当日抵达潼关。尽管关吏对其大年初一出行且携带大量书籍感到诧异,但检查无误后便予放行。经过数日奔波,他抵达同州府城(今陕西大荔),开启了一段重要的文学交游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抵达同州府城后,张开东首先拜会了当地名士范泰恒。范泰恒(1707—1775),字无厓,号燕川,河南沁阳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外补知县,晚年主讲于丰登书院等学府,著有《燕川集》。更为重要的是,张开东在此与诗人杨鸾相会。杨鸾(1712—1778),字子安,号迂谷,陕西华阴人,乾隆进士,工于诗文,著有《邈云楼诗文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人一见如故,诗歌唱和,杨鸾作《口占赠海岳游人张白莼先生》赞其“宇内名山凡有几,收入烟霞霜展齿”。张开东则以《同州府署喜晤杨进士子安鸾并答兼有龙门之游》回应,诗中“华山别去三年梦,郡守招邀十日谈”之句,既抒怀旧之情,又记当下之谊。此次交游由同州知府李长青(字春山,号松府)促成。李长青(1711—1786)为湖北黄冈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三十五年(1770)任同州知府,以清廉和兴学著称。作为张开东的同乡,他热情款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张开东游览五瀵泉的具体时间,碑石明确记载为“元宵节次日”即正月十六。乾隆四十年正月十六日,张开东与杨鸾等人踩着积雪,前往合阳县夏阳镇(古夏阳故镇)游览五瀵泉。此行人员包括同州知府李长青、丰登书院山长范泰恒、华阴进士杨鸾、合阳县令凌天佑(字秋樵)以及当地士绅许仲书、李子等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瀵泉的地理特征在史料中有详细描述。所谓“瀵泉”,是源自地底喷涌而出的泉水,《尔雅·释水》载:“瀵,大出尾下。”邢昺疏解为:“尾犹底也,言源深大出于底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合阳的瀵泉属于承压水,因关中盆地东北部构造断裂,深部奥陶纪石灰岩中的岩溶水沿断裂线上升形成。洽川一带共有七大瀵泉,其中夏阳川有五瀵:王村瀵、渤池瀵、西鲤瀵、熨斗瀵和小瀵。王村瀵面积最大,达二十亩;夏阳瀵流量最大,约为每秒0.56立方米。瀵泉水温常年保持在29—31℃之间,富含氮、磷、钾等肥料元素和锶、铜、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五瀵泉的自然奇观,张开东与杨鸾诗兴勃发,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诗作。张开东撰写了《五瀵泉铭》,其中“兴波出云,若流若注;土膏既灌,载润禾黍”几句,凝练地概括了瀵泉“水汽升腾如云、水流奔涌灌溉农田”的双重功绩。这篇铭文之序由同州知府李长青嘱托合阳县令凌天佑命人镌石刻碑,当地士人许仲书书丹。碑石虽曾断为两截,散藏民家,但字迹仍可辨识,成为此次游历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鸾则作有《五瀵》和《宿王村瀵》两首诗相和。《五瀵》诗云:“踏雪驱驽马,探幽五瀵边。村墟迷曲径,壑谷绕风烟。河水莽千里,清波涵一川。飞浮山不见,石室岂徒然。”此诗记录了二人冒雪探访瀵泉的经历,描绘了村墟曲径、壑谷风烟的幽深景致,以及黄河莽莽、清波涵川的壮阔画面。《宿王村瀵》则写道:“一榻萧然稳客眠,就中幽兴本来便。疏林雪后添生意,瀵水流分入野田。趋暖儿童捞蚌蛤,矜春稚女饰花钿。嘉游永日堪追忆,况复今宵月始圆。”这首诗不仅记录了瀵泉水被引灌农田的实际功用,更生动描绘了当地儿童趁暖捞蛤、少女佩戴春饰的田园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开东一行的五瀵泉之游,虽是一次短暂的文人雅集,却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这次游历是清代中期文人旅行与地方官员互动的典型例证。作为知名布衣诗人,张开东受到地方官员礼遇,而官员也借文人之笔提升地方景致的知名度。这种互动既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也丰富了文人的创作素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诗作生动记录了清代中期五瀵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杨鸾诗中“趋暖儿童捞蚌蛤”等句,表明瀵泉附近水产丰富;而“瀵水流分入野田”则具体反映了泉水灌溉之利。清代《陕西名胜古迹》记载,五瀵泉水“灌溉田园,总计五个瀵的水力,能灌田二十多顷”,与诗作描述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者,这些诗文为研究古代旅游资源提供了珍贵文献。如今,洽川瀵泉已成为关中知名旅游景点,其中“处女泉”更以“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的“沙浪浴”闻名。张开东等人的诗作,为这些自然景观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从文学史角度看,这批作品体现了清代中期诗歌创作的务实倾向。与前期单纯模山范水不同,张开东和杨鸾的诗文在写景的同时,也关注民生水利,如《五瀵泉铭》强调“土膏既滋,载润禾黍”,体现了清代文人既重审美又关注实用的创作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四十年正月,张开东与杨鸾等人的五瀵泉之游,是清代中期一次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文人雅集。通过考证其行程、交游与创作,我们可以窥见清代文人旅行的真实面貌,以及文学创作与地理考察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现象。张开东《五瀵泉铭》与杨鸾《五瀵》《宿王村瀵》等诗作,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二百五十年前合阳瀵泉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景,也为今天研究陕西水利史、旅游史和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作品穿越时空,依然向世人展示着黄河之畔那些明珠般璀璨的瀵泉的永恒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