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玩无价,瓷片鉴珍》

邹顺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言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我有一位好友酷爱收藏,曾耗费巨资买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古代名瓷。古玩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为了保险起见,他还化重金买了不少像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这样的收藏宝典,以为像这样“熟读经书”就能去伪存真,万无一失了。</p><p class="ql-block"> 那知他的那些宝贝后来竟被湖北省的收藏奇才一一武汉市文物商店的王瑞华先生“一枪全给毙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辗转折腾,我的那位朋友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玩古瓷得先玩瓷片,熟读经书不如勤捡瓷片,只有先玩瓷片,才是收藏的捷径。”</p><p class="ql-block"> 在古玩界,瓷片还有个很专业的学术名称叫“标准器”。所谓“标准”,即谓精准和确切无误之致也。</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在对的年代、对的位置、对的“功夫”一一即对的“理论和实践”条件下,下功夫去寻找,只要是像这样在废弃坑里去找出来、捡岀来的瓷片,它一定不会说谎!</p><p class="ql-block"> 古人在拉圾堆中废弃的瓷片,废而不失其真、残而不失其美。它的这种真与美中潛藏着千、百来年来已经消失的巨大“信息”!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瓷片更像是一把能够叩开时光之美和财富之门的金钥匙。</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瓷片也不完全是一种“文物拉圾”,它除了具备“宝鉴”功能外,也是一种“残缺的艺术品”。(例如“西腊女神维纳斯雕像”岀土后两只胳膊全没了。)</p><p class="ql-block"> 它的艺术价值之一,就是今人已无法复制,具有艺术美的稀有性。例如,像永、宣青花中的“苏麻尼青”;宋代柴窑的“工艺”,便早已在世上失传,以致史传:“早在宋代一小块柴窑瓷片便价值千金”。</p><p class="ql-block"> 而在现代也不乏瓷片被当作艺术品拍卖的先例。最近,百度网上有一个“华豫之门”的视屏报道:,</p><p class="ql-block"> “北京一家一线拍卖公司曾拍卖过一块宣德龙纹瓷片,成交价高达数十万元已被记录在案。”</p><p class="ql-block"> 但“雅玩无价,瓷片鉴珍”,却一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我的那位朋友即为前车之鉴。</p><p class="ql-block"> 前年在省博的一次文物普查活动中,得知曾助力我等收藏的王瑞华先生,现已升任武汉市博物馆馆长。那次王馆长亲临寒舍对我的藏品作过观摩、指导,令余受益匪浅,在此成书之际,仅表深亵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内容,“简言高古,略及宋元,重在明清”。无论从存载的信息量和瓷片的拥有量上看,均难与内行和方家们比。由于才疏学浅,难免在书中出现不足,因此,还请读者和老师们对本书不吝赐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