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健康养生《气在人不衰,跟古人学“养气十六诀”(下)》</span></p><p class="ql-block"> 九、多运动以养骨气</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这里,主要是指人的形体运动。人体运动多了,可以保持肢体大小关节的灵活度。大小关节的灵活,标志着体内各条气路上大小隘口的畅通,从而使骨骼摄取内外营养(包括钙质、胶质等)的功能大大加强。一个骨气充足通畅的人,决不会出现骨质疏松、关节强直、骨质变形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当然,通过形体运动养骨气,还有一定的窍门,就是在运动时,必须加上意念,做到形与神合。具体地说,就是把意念收到身体里边去,这叫内守法。运动上肢时,意念注入到上肢,运动下肢时,意念注入到下肢。</p><p class="ql-block"> 总之,运动哪个部位,意念就注入到哪个部位去,此乃中医所云:“意为气之帅”,“意到气到”,就是说在意念的主导下,意注入哪里,气的能量也就随着补充到哪里。这种形与神合的运动对于充养骨气,乃至养护全身,都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十、广交友以养人气</p><p class="ql-block"> 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则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来维系的。</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既不能脱离自然,也不能脱离社会。然而古时候一些养生家都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进行闭门清修,从而隐于深山老林、大漠石窟,像与社会隔绝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真正脱离了社会,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过去曾经报道的一些狼孩、虎孩、象孩,他们从小就与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接受的是动物的信息,也养成了动物的习性,其结果也就改变了人的性质。</p><p class="ql-block"> 所以,养生保健不能自我封闭,要通过广交朋友,建立起开放式的、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强化人的群体效应,即强化人气。人气旺,事业兴,利养生,身心自然健康。</p><p class="ql-block"> 十一、好读书以养灵气</p><p class="ql-block"> 一位科学家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话符合养生的道理。我们所说的灵气,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灵感。而人的创作力大都来源于灵感,作家、诗人的不朽之作和千古名句基本上都是在灵感中诞生的,书画家的一些传世之作是在灵感中完成的,科学家的有些发明创造是在灵感中实现的。甚至有的军事家指挥的大的战役的胜利,也是在灵感中筹划和实施的。</p><p class="ql-block"> 人的灵感虽然有天资聪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脑元体里储存的知识信息越多,激发启动灵感的能量就越大,因而灵感显现的机率也就越高。一个伟大的天才如果不学习掌握航天技术知识,他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宇宙飞船来。有了灵气,就是有了智慧,不仅事业会获得成功,而且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养护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十二、不显露以养元气</p><p class="ql-block"> 元气是人的受精卵形成的刹那间,由宇宙自然注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命信息,它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人的生长衰亡都是由于元气的变化所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元气充足,人的生命力就旺盛;元气减少,生命力就衰弱;元气消失,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生减少散失元气有几个大的途径:一是发生对心灵有振憾、对躯体有摧残的大的事故;二是长期生活在精神受折磨的环境中;三是患了大病,甚至动了大的手术。</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种情况有时是难以用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还有一个丢失元气的途径,那就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即好显示自己。自我显摆,人体是由内向外散气的,由于显摆时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散失的则是元气。一个人显摆与否是可以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所以,我把不显露自己列为养生的内容之一。</p><p class="ql-block"> 十三、居中道以养和气</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修养深厚的大德之人身体内外具有一团和气。春秋末年,镇守函谷关的尹喜感受到远方有一股“紫气东来”。这股紫气即和气。尹喜感知到他最尊敬的老师老子就要来了。因为老子具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其和气范围也就比较大。这里说的和气与文革时期批判有的人缺乏斗争精神、充当老好人的一团和气是截然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保持和气的关键,就是要居中(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就是说,待人接物,处理问题,都要不及不离,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搞极端化。过去搞商贸的称“和气生财”,搞政治的称“合为贵”,搞伦理学的称“家和万事兴”……许多实践表明,和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和气能给人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心理和生活环境,和气能使人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十四、意内守以养真气</p><p class="ql-block"> 人体内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膜络之气等,还有一种叫真气,藏在丹田里,它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混化的产物,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气机。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三章)就是讲人的养生必须做到心虚神静,腹部充实(即下丹田真气充足)。腹部丹田真气充足的关键就是意念引导虚空的元气,内守于丹田,在意的作用下,促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在丹田混化为真气,借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十五、祛惰性以养志气</p><p class="ql-block"> 惰性这一与生俱来的恶习是人们养生的头号杀手。养生修练并不是件太难的事,难就难在像韭菜一样不断滋长的惰性上,“剪不断,理还乱”。在惰性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人的志气怎么也长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反过来说,一个注重养生的人如果缺乏志气,那么他的养生保健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养生保健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要贯穿人生命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其漫长的养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于家庭、社会、乃至自身的干扰,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干扰和困难面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志气做保证。所以,失去志气,谈何养生,若要养生,必须“日损”惰性,“损之又损”,以至于把志气真正树立起来。</p><p class="ql-block"> 十六、坦胸襟以养正气</p><p class="ql-block"> 这是养生的至高标准。养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正确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要实现养生的目标,就要树立“大道为公”的世界观,具有“心包天地”的大胸怀。</p><p class="ql-block"> 然而,“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特别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一是“私”字,一是“执”字。中国长期的私有制形成的私有制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改造私有观念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人们在常态中认识主观世界往往带有片面性,缺乏整体性,但却非常执着。这种执着于局部忽略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上带有普遍性,人有私心和执见,就不可能有坦荡的胸怀,也不可能颐养正气(即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我体会,养生者要坦胸襟,就要祛私心,树公心,行善心,用真心,献爱心。只有这样,才能树起一身正气。</p><p class="ql-block"> 养生保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修身,更强调修心。两者相比之下,修心是最难的。修心不仅要在静的背景下净化意识,陶冶性情,更多的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磨练自己的心性,以增强精神的承受力,适应力和自控力,进而拓宽心胸,涵养道德,完善自身。即使是修身,也不像有的人所想的那样,认为打打拳,跳跳舞,练练功就是养生的全部内容了。相反,形体运动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里边还包含许多意识的运动及其与形体结合的方法,千万不可简单化。</p><p class="ql-block"> 编辑:云鹰</p><p class="ql-block"> 来源:金玄国学李自明</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 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则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来维系的。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既不能脱离自然,也不能脱离社会。然而古时候一些养生家都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进行闭门清修,从而隐于深山老林、大漠石窟,像与社会隔绝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真正脱离了社会,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过去曾经报道的一些狼孩、虎孩、象孩,他们从小就与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接受的是动物的信息,也养成了动物的习性,其结果也就改变了人的性质。</p><p class="ql-block"> 所以,养生保健不能自我封闭,要通过广交朋友,建立起开放式的、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强化人的群体效应,即强化人气。人气旺,事业兴,利养生,身心自然健康。</p> <p class="ql-block"> 元气是人的受精卵形成的刹那间,由宇宙自然注入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命信息,它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人的生长衰亡都是由于元气的变化所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元气充足,人的生命力就旺盛;元气减少,生命力就衰弱;元气消失,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生减少散失元气有几个大的途径:一是发生对心灵有震憾、对躯体有摧残的大的事故;二是长期生活在精神受折磨的环境中;三是患了大病,甚至动了大的手术。</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种情况有时是难以用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还有一个丢失元气的途径,那就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即好显示自己。自我显摆,人体是由内向外散气的,由于显摆时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散失的则是元气。一个人显摆与否是可以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所以,我把不显露自己列为养生的内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人体内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膜络之气等,还有一种叫真气,藏在丹田里,它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混化的产物,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气机。</p><p class="ql-block"> 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三章)就是讲人的养生必须做到心虚神静,腹部充实(即下丹田真气充足)。腹部丹田真气充足的关键就是意念引导虚空的元气,内守于丹田,在意的作用下,促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在丹田混化为真气,借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