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2025年记者节:我的记者编辑生涯

赵敏

今天是记者节。虽然节令已到初冬,但心里一样可以绿意葱茏~~<div><br>我记录,我经过……<br><br>最美好难忘的,都是在我们的眼里心里。<br><br><br>每一张曾经的照片,每一篇用心的文章,让我觉得自己真是富有啊。<br><br>那时候,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走起路来,在身后摇啊摇的,青春年少的得意。再者,犹如一张拉满弦的弓,铮铮作响。<br><br>“曲有误,周郎顾。” 文辞可修,气韵难达。能将精深的情思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便是大家。<br><br>走遍千山万水,经历脱胎换骨,最后一个落脚处,不过是相信。<br><br>生命是一本书,斑斓而丰盛的活过,是为骄傲~~<br><br><br>我写,我在。</div><div><br></div><div><br></div> 八十年代的记者编辑、作家赵敏(本文作者)<div><br></div> 《绵阳日报》1998年10月28日第三版: 赵敏(本文作者)采写的现场目击新闻《绵阳重案组在行动》<div><br></div> 原成都《蜀报》1998年10月24日第九版: 赵敏(本文作者)采写的连续报道《绵阳:围剿特大黑帮》<div><br></div> 1999年,赵敏(本文作者)采写的现场目击新闻《绵阳重案组在行动》 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div><br></div> 赵敏(本文作者)编辑的文化新闻《日本友人“唱”李白》获2001年度四川省新闻一等奖<div><br></div> 赵敏(本文作者)编辑的文化新闻《日本友人“唱”李白》, 获2001年度四川省新闻一等奖<div><br></div> 赵敏(本文作者)编辑的文化新闻《日本友人“唱”李白》, 获2001年度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div><br></div> 赵敏(本文作者)写长篇报道呼唤绵阳的碧水蓝天<div><br></div> 1985年秋,本文作者赵敏(左一)等在四川江油重华镇海灯法师老宅采访,与海灯法师(左二)合影<br><br><br> 1985年秋,本文作者赵敏(左二)等在四川江油重华镇海灯法师老宅采访,与海灯法师养子加徒弟范应莲(左一)合影<div><br></div> 绵阳日报群工部收阅作者来稿<br><br>左一为时任群工部主任的李芳和皇甫玉蓉、蔡敏生,左三为副刊编辑赵敏 摄于八十年代后期<div><br></div> 绵阳日报副刊部办公室<br><br>左一为作家、副刊部主任文然,左二为副刊部编辑、本文作者赵敏 摄于八十年代后期<div><br></div> 赵敏与文然主任或肩并肩或面对面在绵阳日报副刊部相处14年,配合默契,从他身上获教匪浅。 摄于八十年代后期<div><br></div> 绵阳日报副刊稿件审发<br><br>一审(左一编辑赵敏),二审(左二副刊部文然主任), 三审(左三王天柱副总编辑) 摄于九十年代<div><br></div> 绵阳日报副刊编辑赵敏(本文作者)用划版纸和铅笔自己划版 摄于九十年代<div><br></div> 著名作家克非(左一)在编辑赵敏(左二)的陪同下, 参观绵阳日报副刊《星期天》创刊纪念展览 2001年摄于绵阳<div><br></div> 九十年代绵阳日报副刊举办的绵阳市作者大会合影<br><br>第二排左二为副刊编辑、本文作者赵敏<div><br></div> 绵阳日报全体员工茶话会<br><br>前排左一时为编辑唐元贵,左二为编辑温红,左三为编辑赵敏,等等 摄于2000年左右<div><br></div> 绵阳日报副刊《星期天》受到绵阳广大市民的喜爱<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念你,我的记者编辑生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作者赵敏九十年代摄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绵阳日报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