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要传扬一下隐藏在晋东南太行山南端半山腰中的这座千年古寺,因为此寺太让人震撼了!一座海拔约800米的山峡中的破旧的古寺,竟然有几处让国人赞叹的几乎全国没有的文物古迹:1.唐代彩泥塑雕像。除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外、全国仅存的唐代彩塑就是在晋城青莲寺。2.有几十尊珍贵的宋代彩塑。当我们在山西晋祠为见到那几尊宋代宫女的形象而窃喜时,不想青莲寺竟有几十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的宋代彩塑像。3.多座珍贵唐宋风格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南方地方几乎视为珍稀古建筑,在此处则随处可见,弥勒殿、释迦殿、藏经阁、观音殿、地藏殿、罗汉堂、法堂等,都是宋代“营造法”构造,有唐代遗风。4.有国内唯一的宋代五百罗汉尊名石刻碑。5.有一大批唐、宋、金、元、明、清诸朝的珍贵的石刻碑。6.有珍贵的明清年间制造的琉璃瓦与琉璃雕塑件,其中竟然有300年前反映《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故事题材作大殿脊顶的琉璃雕塑。太令人惊讶了!满眼都是古物、古建筑!在这片偏冷落的山峡中有这么集中的古文化与古艺术的宝贵遗迹呈现在我们眼前。現在,容我向诸位有兴趣者一一介绍。</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海拔约700一800米。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青莲寺又分古寺(下院)与新寺(上院)。古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一559年);新院建于唐大和二年(828年)。最近又有一新发现考证证明:上、下两院都是建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宝年间,为高僧慧远所创,原名清化寺。佛语云:青莲第一。莲花与佛教紧密相连,佛坐莲台,已成定规,而青莲又是莲中之最,天下寺院均不敢轻易以青莲为名。因慧远大师在历史上被称作“齐隋泰斗”、“释义高祖”、 “僧中之龙”为青莲寺争得无上荣光,加上其为佛教界培养了灵璨、慧迁、慧畅、 善胄、智徽、辩相、智岑等一大批佛界精英,领袖当时佛坛。唐咸通八年,被唐懿宗御赐寺名“青莲寺”。青莲寺僧不堕成规,不拘于门派,吸取各宗之长,成为净土宗、地论宗、四分律宗开山之祖。唐代,智岑禅师在此开辟法华道场,天下28位高僧齐聚青莲讲法华,轰动一时。青莲寺成为隋唐佛界向往的圣地,被誉为“隋唐佛都”。</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位于太行山脉南段硖石山腰上,属珏山景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上院(新寺)位于一山腰平顶处;下院(古寺)在一小坡上崖坡边上,看上去,山体曾塌垮一部分。上、下两院相距海拔约1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此为晋城青莲寺上、下院指引图,中间小路为上、下院联系通道。</p> <p class="ql-block"> 下院山门入口处。</p><p class="ql-block"> 古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下院,是唐代建寺时的旧址,寺门坐西面东,殿宇坐北朝南,位于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硖石山隅,古青莲寺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一座舍利塔组成,正殿和南殿是由于殿宇垮塌严重,系现代复建的。据清代的重修碑记载,当时有正殿9间,南殿9间,东西禅堂各5间。现建筑均为近代复建,包括正殿、南殿各3间。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释迦殿和弥勒殿,其中弥勒殿内所存6尊彩塑为唐代遗存。释迦殿现存宋代彩塑像16尊,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下寺院内,你一眼就可看见左边讫立着一座高大的土黄色的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建造, 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塔式样。此舍利塔有一神奇之处:农历夏至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直射状,该塔会出现短暂的无影现象,故又被称之为“无影塔”。 </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内景。内供有佛陀坐佛。(这是从导游手机上转拍来的)</p> <p class="ql-block"> 从舍利塔边上一辅道走过去,见一院子。此院有南、北两座宋代造型的木结构古殿宇建筑,南端殿是下院的释迦殿,北端殿是下院的弥勒殿。</p> <p class="ql-block"> 弥勒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现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中的一处。弥勒佛面相丰腴,肤色莹白,娥眉细眼,高鼻小嘴,比例适度,神情恬淡,为唐代典型的“丰肌秀骨”。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六尊唐塑互相呼应,各就妙位,整体反映出唐塑浓丽丰肥的造型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青莲寺下院弥勒殿内著名的唐代彩塑主佛弥勒佛坐像。弥勒佛肩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饱满俊朗,双腿自然下垂, 宇间镇定从容,服饰衣纹线条流畅,保存着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再具体描述一下:弥勒佛坐像塑于台基后侧中央,像高5.02米,于须弥座上,双腿自然下垂,双足踏于莲台之上,故称为“垂腿弥勒佛”,是中晚唐彩塑孤例。</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彩塑坐像位于弥勒佛左侧,身着璎珞彩衣,衣饰纹样繁复,采用浅浮雕工艺,立体感极强。其座下有一隐蔽的青狮(文殊菩萨坐骑)。</p> <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彩塑坐像位于弥勒佛右侧,与文殊菩萨对称分布于弥勒佛两侧,同为唐代遗存。</p><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的须弥座下雕塑有一六牙白象(普贤菩萨坐骑),造型生动,细节华美。</p> <p class="ql-block"> 下院南端为释迦殿,</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现存宋代塑像11尊,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观音组塑,两侧有历代供养人5尊。塑像袭唐风,多写实,重传情, 面部轮廓清晰,富于质感,衣饰流畅,疏密相间,起伏交错,繁而有章,疏而不僵。</p> <p class="ql-block"> 中间为宋代彩塑释迦牟尼坐像,两旁系佛祖弟子:阿难、迦叶。</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左侧,为宋代彩塑文殊菩萨坐像,雕塑极为精美传神,为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右侧,为宋代彩塑普贤菩萨坐像,雕塑亦极为精美,为泥塑珍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释迦殿内靠东墙边的供养人,雕塑的人像非常生动、逼真,显示宋代泥塑的高超水平。遗憾的是此殿门关着,我们不能入内拍摄,此上这些照片我是从门缝间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下院,我们去上院参观。青莲寺上院距下院还有四、五百米的山道,沿着山腰行走,还要登近200多级石阶,高差约100多米,才能抵达上院(新寺)。</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莲寺上院,仍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之,坐落于硖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上院的入口处,券洞门楼,似城搂,上有楼阁,红土色墙,高大、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上院有各类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主院及轴线上分为三进院落;偏院分为东西两进院落。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法堂(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罗汉堂(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上院建筑基本上为宋元时期建筑。寺内雕塑像大都系宋、元、明风格,非常有文化、艺术价值。此外,寺内现存唐、宋、金、明、清诸代碑刻几十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青莲寺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青莲寺初创。当时著名的高僧慧远大师在此建立寺院,因地处硖石山山腰,故起初名为“硖石寺”。</p><p class="ql-block"> 唐太和初年,慧愔禅师在前人修建的寺庙为基础,大量营造殿宇,广收门徒,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唐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额为“青莲寺”。</p><p class="ql-block">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赐名,改名叫做“福岩禅院”。</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又修改回“青莲寺”。自此上下院的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被延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又作寺院山门,始建于唐大和二年(828), 慧愔法师护建时重修。现存建筑为1986年复建,内塑四大金刚,东为持国天王、南为增长天王、西为广目天王、北为多闻天王,分掌人间的风、调、雨、顺,为佛门护法。</p> <p class="ql-block"> 山门内的四大金刚</p> <p class="ql-block"> 出天王殿,眼前呈现约2米高的平台上的一座殿即是藏经阁。</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 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建筑主体为唐代遗构,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形制,是青莲寺的中心大殿。青莲寺作为净土宗代表寺院,其藏经阁以收藏大乘经典为主,最主要的三本书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经典均为大乘佛教核心典籍。</p><p class="ql-block"> 一层殿内原塑弥勒像,并有壁画“法华感应事”,后遭毁弃。现殿内所塑弥勒佛、韦陀护法两尊,为民间善士捐赠,系新塑佛像。 </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一座有唐代风格的宋代木结构建筑,或谓之是典型的“叠压式”古建。二层核心结构为唐代,一层及部分细节为后代改建。一层木作、砖作均为清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到:藏经阁二层的梁架采用“四椽栿通搭”形式,梁头伸出檐外为华头子(唐代典型工艺),且昂尾压于平梁下,与敦煌莫高窟第196窟(唐代)的构造高度相似。</p><p class="ql-block"> 斗拱形制:二层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昂,补间铺作双抄,偷心造,此类手法多见于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的后背出口。以明清代的砖墙作门框,门楣上有垂花门作装饰。</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建筑特点:筑于一石垒高台上,坚固,古朴。其一层外墙为砖石结构,二层为唐代风格的单檐翘角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注意一下,藏经阁的檐上的斗拱翘角有4尊小人物,那就是宋代《营造法式》中提及的“角神”。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珍宝与“孤品”,下文我再详释。</p> <p class="ql-block"> 出藏经阁,为上院二进庭院,庭院中轴线上有主殿释迦殿。东边二层殿楼为罗汉堂,西边二层殿楼为地藏殿。院中间有一高高的焚香炉。</p> <p class="ql-block"> 上院的核心建筑——释迦殿,是青莲寺的瑰宝。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建于一高平台之上。大概在保护维修中吧,大殿前后置有脚手架。但殿宇蓝色匾额:“佛光普照”四字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又称中佛殿,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间,面阔三间, 单檐歇山顶。殿内现存宋代彩塑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千手观音组塑等,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 一改唐代宽胸细腰之风,具有极高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前台阶上有一唐代经幢,导游正在给游客讲解。</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释迦殿前的两棵银杏树中的一棵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青莲寺这两株雌雄银杏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树龄,宛如夫妻,坚贞不渝。东为雄树,周粗五米,高约二十五米;西树,为雌树,周粗四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这些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工艺,展示了宋代建筑的高超水平,属宋《营造法式》木结构建筑珍贵实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现存4尊宋塑一组佛像,造型优美,神态逼真,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圣的佛教世界。 </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塑像,系宋代彩塑珍品。</p> <p class="ql-block"> 宋彩塑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 宋彩塑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后出口,门现关闭着,门楣上书:海震潮音,出口处应该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现门口廊道处置有多通石碑。</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又称观音阁,初创北宋建中靖国元间(1101年),系主殿释迦殿的东侧配殿,面阔三开间,二层结构,前插廊悬顶,宋建明修。根据碑文等资料记载,该处殿堂原本为一层,后经抬高变为二层,改建时间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又有记载:罗汉堂,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 北宋年间、明万历年间, 清康熙年间多次改建、重修,现存二层梁架为宋代遗构。殿内所塑观音菩萨、善财童子、 小龙女及十六罗汉,均为宋代原塑。这些塑像重视形体比例与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生动传神的写实风格,系宋代彩塑珍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有宋代彩塑与壁画,系青莲寺的珍藏。</p><p class="ql-block"> 罗汉堂二层楼阁上的彩绘泥塑十六罗汉、观音菩萨及壁画,沿正面墙东墙及两侧墙南北墙分布而塑,坐台与墙体等长。正面(东墙)塑像9尊,两侧(南墙北墙各有5尊,共计有19尊。坐台均由青砖砌制而成。观音菩萨坐像居东墙正中,左足垂于台下莲踏上,高约1.7米。左右两侧有童子和龙女作为观音菩萨的胁侍,体量较主像显著缩小。两侧依次分置十六尊罗汉像,各高1.4米左右。此外,还有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墙体上部存在流淌痕迹,且由于有窗户,殿宇内的彩塑都会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受外界风雨的影响很大,所以佛像与壁画的外部的细泥层与颜料层出现了大量剥落。</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观音堂)其进口有一楹联,挺有禅意:结五百人无量缘便成正果,登万八丈最高峰即是上乘。</p> <p class="ql-block"> 二楼东墙中心的观音菩萨坐像,涂金色,戴冠,一脚跷起,一脚下垂,自然,宁静,为宋代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珍贵的宋代彩塑十六罗汉像,生动、活泼,各显神姿,为宋代罗汉珍品造像,显示宋代泥塑的高超技艺,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彩塑技艺实证。</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有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碑上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是我国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的史料,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五百罗汉名号(局部)</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西侧为地藏殿,也是二层木结构建筑。地藏殿内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塑像,也为宋塑,造型非常入神、生动。因时间关系,我们没上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上院中轴线上最后一幢大殿为法堂,也有称大雄宝殿的。此殿宇原建筑毁废,现建筑是后来在残址上建造的,唯留下当年几根石廊柱,其上有雕刻图案、花纹,系线雕,线条生动、流畅,为宋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重建的大殿门楣上书:妙生法雨。</p> <p class="ql-block"> 法堂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坐像及两旁的两位弟子迦叶、阿难塑像,系新塑。</p> <p class="ql-block"> 法堂前门框边上的石柱,残柱上有精美的龙纹雕刻。</p> <p class="ql-block"> 此石柱上有“大金泰和元年”字迹,证明此殿是宋金年间始建的。</p> <p class="ql-block"> 子母柏</p><p class="ql-block"> 须提及的是:法堂前有一棵子母柏,苍劲、巨大、高耸入云,是上院中最高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子母柏:母柏周粗3米,高27米余;子柏周粗近1米,高24米余。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死,寺院住持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晚,一株幼柏自根部升起, 依母柏盘旋而上。翌日,住持见状,念幼柏护母情深,遂罢砍伐之念,留下这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 青莲古寺上院内有大量记载自北齐、唐、宋以来史迹的石碑,这些石碑遍立于诸佛殿前、佛殿后与廊道上,是珍贵的历史实物。我们列举几通。</p> <p class="ql-block"> 《大金泽州硖石山福岩禅院记碑》,是800年前宋代名碑,现存于青莲寺上院藏经阁下层。记载了净土宗祖师慧远出家、习研佛教经典、创建住持青莲寺的事迹。碑中记载,“古青莲寺,寺额咸通八年所赐也。寺之东五里,古藏阴寺,即北齐昙始禅师之所建也。祖师慧远,器识弘伟,风神爽澈。昙始见而度之曰:子有出家之相,善自爱之。乃礼为师,即冠游学邺都,回翔十余年,博涉经论,无不该贯。乃携学侣,卜藏阴寺之西丹谷,筑室而居焉。弘演大乘教,朝夕不倦,远近归依。于是建大阿兰若,即青莲寺之权舆也。”阿兰若为梵文音译,意为比丘洁身修行之处,也用以称一般佛寺。权舆,始也。也就是说,北齐时起,慧远禅师就创建了青莲寺,并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是《硖石寺大陪远法师遗迹记》佛殿图,(又称弥勒讲经图),镌造于宝历元年 (825年),碑头线刻的是弥勒讲经图,展示了弥勒菩萨在讲经时的情景,画面中包含了山门、围廊、佛殿、讲坛等元素,是研究唐代建筑布局和形制的形象资料。这块石碑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在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这块碑不仅记录了青莲寺的历史变迁,还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线石刻碑图复制与解释:</p><p class="ql-block"> 唐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的《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首线刻佛寺图,显示了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楼阁一应俱全。进山门后设莲花座说法讲坛,其后是一座重檐二层阁楼,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吻。阁楼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拱均为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据寺内碑石记载,上院弥勒阁即是在这一时期由六七位信徒募资建造的,可惜现已湮灭。只有这幅图为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留下宝贵的资料,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档案。</p> <p class="ql-block"> 这通碑则是青莲寺的另一块著名石碑,上用线条刻有多尊佛菩萨像,线条明快流畅,並注有文字说明。因没有时间细阅,故年代不清,暂先列上。</p> <p class="ql-block"> 五代以前石刻线观音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一通宋碑:“福岩万寿寺记”石碑。</p><p class="ql-block"> 碑中所注“泰和六年”对应的宋朝年份为南宋宁宗的开禧二年(1206年)。“泰和”并非宋朝年号,而是同时期金朝的年号。在宋金对峙时期,双方年号并行,泰和六年与南宋开禧二年为同一年。</p> <p class="ql-block"> 这块残碑也想展示给各位。此碑文译意是:北齐乾明元年,昙始法师协同50位信众,一起造了这通石碑,名为“龙华造像碑”,用来为皇帝、父母、老师、百姓等祈福。(注:此碑已有15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还要提示一下:山西青莲寺的碑刻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见证了佛教密宗早期实物与宋代建筑艺术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两类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 一是北齐昙始造像石,刻有“大齐乾明元年(560年)”铭文,距今1465年。其碑意义:被确认为现存较早的佛教密宗实物,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碑文记载昙始禅师与50名道俗共造龙华像的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二是宋代释迦殿碑刻与建筑释迦殿建造,建筑风格反映宋代佛教寺院布局特点。</p><p class="ql-block"> 碑刻文献价值:历代碑刻记载寺院历史、佛教传播及地方社会变迁,如金代碑文提及藏阴寺与昙始禅师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想介绍一下青莲寺“藏经阁”上中国宋代《营造法式》中提及的“角神”。“角神”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斗拱与梁之间的一个建筑构件,原为支撑、加固用的,经木工专家雕琢,形成一小人型,“木骨泥胎”。藏经阁楼屋檐下斗拱翘角上的4个“角神”(有传说是庞涓、韩信、周瑜、罗成四人,)造型生动、威猛神秘。更珍贵的是,它是国内“孤品”,为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筑实物。不但默默地守护着青莲古寺一千多年的藏经阁,还为后代人留下宋代《营造法式》介绍的珍贵实例。</p> <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吗?屋檐转角处斗拱上的支撑小人“角神”。</p> <p class="ql-block"> 斗拱上的“角神”(细部)</p> <p class="ql-block"> 角神</p> <p class="ql-block"> 我还想介绍一下青莲寺古建筑上的琉璃件。</p><p class="ql-block"> 先介绍一下琉璃。琉璃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继秦砖汉瓦之后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典型范例。</p><p class="ql-block"> 琉璃的产生源于商周时期的玻璃工艺和釉陶技术,战国时期出现了陶胎琉璃制品,汉代则主要用于制作随葬明器。</p><p class="ql-block"> 山西琉璃大量生产则在宋金时期,其历史之长,工艺之精,质量之高,选型之美,色泽之艳,均为全国之首。最出名的有河津吕家、太原南郊马庄苏家及阳城后则腰乔家。产品分玻璃砖、琉璃瓦、“法花”及居室陈设品四类。品种繁多,光亮如镜,色艳久鲜,防腐防潮、坚固耐久,选型精美,为历史上许多重要建筑所采用。</p> <p class="ql-block"> 此青莲寺拆下来的琉璃饰件为清乾隆年间制造。</p> <p class="ql-block"> 琉璃建筑件是青莲寺藏经阁、弥勒殿等大殿殿脊、殿角等建筑上突出的亮点之一,我们在观察大殿建筑外型时能明显地看到琉璃件的存在。这是法堂内展柜中的从修建佛殿时拆下来的琉璃件:正殿屋脊上的鸱吻、琉璃瓦、龙吻、兽脊、飞鸟,还有形象各异的神仙。这些坐落于我国古代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的屋脊、廊檐之上的琉璃件,彩色亮艳、富丽堂皇、庄严绚丽,是我国北方古建筑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的藏经阁琉璃饰件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等为形象,以神话、故事等为题材,以鸿富、长寿、吉祥、喜庆、美好为主题,以借喻、比拟、双关、象征、谐音等为手法,因物喻义、物吉图祥,融情景为一体,寄愿望成造型,成就了藏经阁正脊琉璃饰及墙面砖雕的主体。不想在最近文物调查中竟发現了其中珍藏着《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情节造型。</p> <p class="ql-block"> 琉璃“西游记”故事内容朝北,与释迦殿遥相呼应。故事内容由三块琉璃组成,共有8个形象,虽然琉璃釉色出现脱色,内容保留还算完整:</p><p class="ql-block"> 在崇山峻岭中,手中没持金箍棒、头戴紧箍咒的“孙悟空”扭头牵引驮着经书的“白龙马”行走在一座石拱桥上,而走在前面的“唐三藏”,忽然扭过身来,打量着身后“大徒弟”的一举一动;此时,猪脸形象的“二师兄”右肩扛着的已经不像是经常使用的钉耙,而是挑着捆有经卷包裹的担子跑在了最前面,似乎有取代“大师兄”角色之意;在“唐三藏”与“猪八戒”的中间,有个头部缺损的壮汉,成捆的经书包裹挑在担子两头,左手紧握压在左肩上的担子,向前迈着大步,看形象,显然是沙和尚无疑。</p> <p class="ql-block">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成书大约于16世纪明朝中叶(约1550年—1582年)。而青莲寺藏经阁屋脊上的西游记琉璃件制作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两者相距约150年,说明西游记的故事很早就在山西晋城一带山区流传了,已深入人间,並深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青莲寺藏经阁屋脊琉璃饰件为何选择唐僧师徒取经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 经查阅资料,青莲寺原来是三晋地区最著名的寺院,历史上曾有28位高僧大德驻锡过,多位帝王临驾与御赐物件、碑额、经文。並且青莲寺也是一处藏书宝地,历史上多有珍贵的经书、资料、佛法件珍藏于此处。后来不幸被窃、被拿走,被丢失。回顾历史,藏经阁中经卷所遭遇的种种悲惨经历,并不亚于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历的艰辛磨难,令人唏嘘不已!由于篇幅关系,不详细列举了,仅列数如下:</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曾藏有5000余经卷,实际藏经多少卷,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阁上所藏经卷在历次兵祸和寺院兴衰中散佚,数量不详。</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曾在此借取部分珍贵经卷,再不复还。</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藏经中的三十八卷北宋《开宝藏》曾赴京展览过,后丢失二卷。抗战期间,剩余三十六卷没了下落。</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高平河西镇新庄村发现三卷经书,经文物部门鉴定,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开宝藏》二卷,《辽藏》一卷,均为该寺藏经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所以,历代青莲寺僧侣想借唐僧师徒取经、护经的故事来保护此寺珍藏的经书、文物。大概是这个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让参观青莲寺,热心古文物保护的一批来自东海之滨宁波女士在大殿前亮个相!</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青莲寺一一太行山南麓的一颗古文化古建筑明珠!</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一座隐藏于晋东南太行山脉南端山谷中、1500年前北齐年间始建的古寺,由慧远、昙始法师初建,于唐宋年间,被誉为“文青莲、武少林”,足见其名气之大。</p><p class="ql-block"> 青莲寺,让林徽因、梁思成, 始终念念不忘,终身都惦记着。</p><p class="ql-block">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刹。其之所以被现代人关注与重视,主要出于其唐、宋年间的稀世珍品唐宋彩塑造像与宋金元年间的建筑实物。現归纳一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和结构: 青莲寺的建筑布局和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性和对称美。整体布局以释迦殿为中心,南有藏经阁,北有大雄宝殿(法堂),东西设阁楼,前建山门,总平面呈“日”字形。这种布局不仅反映了佛教寺庙的传统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严谨和对称美。</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和技艺: 青莲寺的建筑风格和技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寺内的木构建筑,如藏经阁、罗汉阁、地藏阁等,均属于“干阑式”楼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这些建筑群虽然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但仍保留了传统的木制建筑构件和楼阁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角神: 青莲寺的角神是其建筑特色之一。这些角神自宋神宗熙宁九年起便立于单檐歇山顶之下,承担着建筑的重压,历经千年而不倒。它们不仅是建筑稳固的关键支撑,也是传统古建筑斗拱中重要的木构件,体现了古代建筑力学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雕塑和装饰: 青莲寺的雕塑艺术和建造工艺技巧还体现在其雕塑和装饰上。寺内的唐代彩塑、宋代彩塑都是稀世珍宝,其雕塑细腻,工艺精湛,展现了唐代、宋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准。这些雕塑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唐、宋代宗教、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重要实物依据。</p><p class="ql-block">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若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砖一瓦、每一尊佛像、每一处碑刻,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初入寺庙,古木参天,一缕缕阳光透过枝叶间隙,洒在古老的石阶上,洒在千年古殿上,似乎在撫慰这座千年古刹。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徜徉于青莲寺下院、上院,欣赏那几尊全国仅存的稀世珍宝唐代彩塑,细赏那原汁原味的宋代彩塑,观赏那一座座宋、金、元古木结构建筑,真是震惊和感叹。还有那些珍贵的石碑、雕刻图像,那更像是无言的史书。岁月的沧桑在碑身上留下痕迹,但那遒劲有力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它记录着寺庙的兴衰变迁、高僧的修行事迹以及信徒的祈愿心声。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与社会生活风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时光长河中的延续与沉淀。青莲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它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灿烂的文化篇章。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先辈们的智慧与信仰之光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此刻,站在寺庙高处,望着远处连绵的太行山脉,内心满是宁静与感慨。青莲寺,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守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宝,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让我们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心灵的震撼,也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信念。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青莲寺将继续以其深沉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感悟,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锋)</p><p class="ql-block">2025.06.12.编撰于宁波(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