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入陈家祠,便似闯入一座岭南建筑的“百工圣殿”。这座由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力营建的合族宗祠,早已超越了宗祠的范畴,成为一座用砖木石铁写就的立体史诗。正如郭沫若所言:“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无声地吟唱着匠心的极致。</p> <p class="ql-block"> 最摄人心魄的,是那屋顶上十一条流光溢彩的陶塑花脊。仙人走兽,花鸟虫鱼,在蓝天下演绎着永不落幕的戏剧。而那十二对朱红的灰塑独角狮,蹲伏于檐角,怒目圆睁,守护着这方水土的安宁。聚贤堂前,一对龙头鱼尾的鳌鱼凌空欲飞,寄寓着“独占鳌头”的夙愿;而堂内梁架竟无一颗铁钉,全凭榫卯咬合,是力与美的精妙平衡。</p> <p class="ql-block"> 目光所及,皆是艺术的狂欢。大门两侧的砖雕,人物衣袂飘飘,鸟兽栩栩如生;首进大厅的四扇双面木雕屏门,玲珑剔透,被誉为“广东第一屏门”。更妙的是月台上那四组西风东渐的通花铁铸,麒麟送书、三羊开泰,在石材的厚重间透出铁艺的空灵。</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技术的炫耀,更是情感的寄托。石雕栏杆上的菠萝、仙桃,是岭南子弟以故乡风物敬奉先祖的赤诚;后进大殿的金漆木雕神龛,则承载着一个家族最深的敬畏与追远。</p> <p class="ql-block"> 我与梅子坐在庭院的石凳上,感受着这份穿越百年的幽雅。陈家祠用它的“七绝”告诉我们:真正的奢华,不在于材料的贵重,而在于将平凡之物点化为不朽艺术的、那颗专注而虔诚的匠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注: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是清光绪十六年,由广东72县陈姓捐资兴建的合族宗祠,现已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它与中山市孙中山故居、佛山市祖庙、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齐名,为“广东四大文化景点”之一。陈家祠建筑规模宏大,是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的院落式建筑群,它不仅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祠堂建筑,而且还以集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大成而遐迩闻名,号称“百粤冠祠”。陈家祠在建筑上以其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两塑(灰塑、陶塑)、一画(彩绘)、一铁(铜铁铸)“七绝”著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