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财万贯,不如菜地二分吗?

饮水思源

<p class="ql-block">我自小生长在农村,脚下的土是父母耕了半辈子的田,眼里的景是春种秋收的轮回。两位姐姐比我大八九岁,是村里少有的“读书苗子”,一路考去广州的重点大学,可再金贵的书本也没让她们忘记。每逢寒暑假,她们准时回来,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一头扎进地里,帮着父母收割水稻、摘花生、割黄麻……,手心的茧子和课本的墨香混在一起,倒成了最特别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那时个子瘦小,扛不动锄头、挑不动担,只能跟在奶奶身后打打下手。每天天没亮就去田埂边割草喂牛,晌午蹲在灶台前烧火做饭,傍晚握着大刀砍猪菜,左手食指那道浅浅的疤痕,就是当年不小心被刀划破的,如今摸起来还硌手,像刻着一段没长成熟的时光。父母总在田埂上叮嘱我们,“好好读书,往外走,到大城市去,别像我们这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 那时我不懂,只觉得菜地是割不完的草、晒不完的太阳,是父母额头擦不尽的汗,所以满心盼着长大,盼着能像姐姐们一样,抱着书本跳出这片土地。可我不够努力,天资不够聪颖,没能赶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没能吃上知识的红利,只能靠着笨拙的双手,继承父辈未竟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拼尽全力想“逃离”的农村,如今成了城里人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较好的人,他们放下写字楼的笔、关掉生意场的灯,扛着锄头回乡下开荒,把菜种得整整齐齐,把花养得热热闹闹,嘴里念着“忆苦思甜”,眼里是我们从小看惯的日出日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财万贯真的不如菜地二分吗?当年父母教育我们往外走,是怕我们吃不了农活的苦;可如今有人揣着金山银山往回走,是想尝尝那份“自己种的菜最甜”的滋味儿。我们曾以为“菜地二分”是穷、是累,是要挣脱的命运;可走着走着才懂,那二分地不是枷锁,是心安。是饿了能随手拔根萝卜的踏实,是累了能坐在田埂上吹风的自在,是看着种子发芽、看着果实成熟,就觉得日子有奔头的笃定。</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的初衷是“走出去”,想摆脱土地的束缚;可如今多少人“走回来”,是想找回土地的温度。原来不是我们绕了远路,是日子过明白了:家财万贯能买来山珍海味,却买不来亲手种的青菜和那份辛勤付出收获的甘甜;能买来高楼大厦,却买不来田埂上吹过的风、晒过的太阳。父母当年生怕我们“读书不成三大害”,是怕我们受不了农村的苦;可如今我们懂了,那二分菜地的好,从不是苦,是根——是无论走得多远,想起就觉得温暖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啊,不是“家财万贯不如菜地二分”,是当日子吃饱穿暖后,我们终于看清:有些踏实,钱买不来;有些安心,只有土地能给。就像姐姐们寒暑假回来帮工,不是没吃过城里的好,是忘不了地里的菜、家里的人;就像我手上的疤,不是疼,而是时刻记得,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请不要忘记来时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