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教学案例:“为你好”的伤害——一堂关于谣言与友谊的班会课</p><p class="ql-block">一、 案例背景:谣言背后的“委屈”</p><p class="ql-block"> 班级里一名女生传播不实信息,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在班主任就此事进行批评教育后,班主任收到了一封来自传谣女生的长信。信中,她感到愤愤不平与万分委屈。</p><p class="ql-block"> 她的核心逻辑是:“我明知是谣言,但只告诉了当事人一个人,这不算传播。如果不让好朋友知道她正在被诽谤,那还算什么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这番言论,暴露了学生在“友谊的真谛”与“谣言的本质”上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p><p class="ql-block">二、 问题诊断:扭曲的“友谊观”与缺失的“法律观”</p><p class="ql-block">1. 友谊的错位:将“共享一切信息(包括谣言)”视为友谊的忠诚,而非将“保护朋友免受伤害”作为首要原则。</p><p class="ql-block">2. 谣言的误区:认为“点对点”告知就不算传播,完全忽视了谣言对接收者造成的直接且巨大的心理冲击。</p><p class="ql-block">3. 正义的缺席:部分同学支持“追问谣言”的行为,混淆了“探寻真相”与“传播污秽”的界限,缺乏正确的是非观。</p><p class="ql-block">三、 教育过程:一场“正本清源”的情景推演</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群体性的认知混乱,简单的说教已无法服众。我决定将全班带入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景推演,让他们在角色中自我醒悟。</p><p class="ql-block">第一步:直面谬论,揭示矛盾</p><p class="ql-block"> 我首先向全班展示了该生的核心论点:“如果明知是谣言,却不告诉好朋友,那还算什么好朋友?”随后,我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问题:“明知是刀子,却把它递到朋友手里,看着她受伤,这算好朋友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初步思考。</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情景演绎,重塑“挚友”行为范式</p><p class="ql-block"> 我扮演那位“得知谣言的朋友”,请当事人同学配合我,共同演示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友行为”。(我走到当事人身边,郑重地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正因如此,当我听到关于你的谣言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绝不相信!”“作为你最好的朋友,我绝不会让这些脏水泼到你身上。我的责任不是把谣言塞给你让你难受,而是和你站在一起,把制造谣言的源头揪出来,为你正名!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做这件事吗?”</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通过正面示范,为学生树立了一个积极、有力、充满保护欲的“挚友”新形象,与之前传播谣言的“损友”行为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第三步:溯源攻防,展现正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面向黑板,将其虚拟为“造谣者”,与当事人同学一起,上演了一场“正义的追问”:“请你站出来说清楚,你制造了哪些谣言?”“你是如何传播的?”“你声称她与某男同学发生了性关系,请你拿出证据!如果你无法证实,这就是诽谤,我们将依法追究你的法律责任!”</p><p class="ql-block">策略分析:此举实现了三个目的:</p><p class="ql-block"> 1. 转移矛盾:将矛头从“朋友之间”转向“受害者联盟与造谣者”之间,团结了大多数。</p><p class="ql-block"> 2. 示范方法:教会学生面对谣言最正确的做法是勇敢地追溯源头、正面澄清,而非在私下传递恐惧。</p><p class="ql-block"> 3. 植入法律意识:引入“诽谤”、“法律责任”等概念,让同学们意识到谣言的严重性远超想象。</p><p class="ql-block">第四步:集体抉择,完成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 演绎结束后,我向全班发出灵魂拷问:“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你们需要哪一种朋友?是那个把谣言悄悄塞给你,让你独自恐慌的人?还是那个挡在你身前,为你抵挡一切污蔑,并帮你找回清白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反复的推理与鲜明对比下,真理的天平倾斜,同学们终于集体站到了正义的一边。</p><p class="ql-block">四、 案例结果与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传谣的女生终于认识到,自己所谓的“为你好”实则造成了巨大伤害,并对“朋友”的定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解。全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谣言普法教育,真正理解了何为“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那个不传递、不信从,并勇于捍卫真相的人。</p><p class="ql-block">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1. 价值观教育需要“可视化”:空洞的说教远不如一场生动的戏剧式推演。将抽象的是非对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对比,能让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完成价值选择与认同。</p><p class="ql-block">2. 耐心是破解认知困局的钥匙:当学生群体陷入谬误时,教师的耐心比权威更重要。创造一个安全的思辨场域,引导他们自己一步步走出迷雾,其教育效果远比强制的“服从”更为持久和坚固。</p><p class="ql-block">3. 班级危机是德育的最佳契机:优秀的班主任善于将每一次问题事件,都转化为一堂直击心灵的德育课。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永远比处理事情本身拥有更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