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发源地——延长县

东方

<p class="ql-block">站在延长县这片黄土高原的褶皱里,我眼前这座黑色石碑沉静如史,上面“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几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沉甸甸的光。它不张扬,却自有一股压住山河的底气。一百多年前,就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一口名为“延一井”的油井凿破地壳,喷出中国陆上第一股工业油流。那一刻,不只是石油的涌出,更是一个民族在近代工业道路上的第一次深呼吸。石碑后的那座老式采油井架静静伫立,像一位退休的老将军,身上还挂着“庆祝延长石油创立120周年”的粉红横幅,喜庆却不失庄重。远处高楼隐约可见,山峦温柔地环抱着这座小城,仿佛时间在这里完成了某种交接——从火油灯到现代化炼厂,从土法炼油到能源重镇,延长,始终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我继续往前走,并未在沈括的雕像前久留,却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他手捧书卷,目光沉静,仿佛早已洞悉千年之后这片土地将因“石油”二字而被重新书写。这位北宋的科学家曾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石油”之名,还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谁能想到,他笔下的“生于地中无穷者”,竟就藏在这陕北的沟壑之间?雕像立在现代楼宇之前,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历史有时很远,远到只剩名字;有时又很近,近到一句话就能点燃一个时代。延长人没有忘记他,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技术的跃进,都始于某个安静书斋里的凝视与推演。</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石碑立在旧址入口,国务院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熠熠生辉。它不像纪念碑那样强调荣耀,却以一种更沉稳的方式宣告着身份——这里是被国家认证的历史坐标。1896年清政府批准开凿,1905年正式动工,1907年出油,每一个年份都像钉进时间的铆钉。这块碑不说话,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在讲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不在沿海,不在通都大邑,而是在这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小县城。风从山梁上吹过,带着沙粒与草香,仿佛还在低语百年前钻机初响时的震颤。/</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一块刻着《延长石油铭》的石碑,文字庄重,记述着从“冠名石油”到“土法炼油”,从“开矿印”到“点亮西北”的历程。读着那些句子,我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段企业史,更是一部中国工业自力更生的缩影。没有外国专家,没有先进设备,当地人用铁锅熬油,用毛驴运料,硬是在贫瘠中熬出了光亮。那光,曾照亮窑洞的夜晚,也曾点燃一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如今的延长石油早已走向全国,但它的根,始终扎在这片黄土里,像老树盘根,牢牢咬住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这片厂区与遗址交织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一种奇特的并置:古老的油井与现代的办公楼比肩而立,纪念碑与运转的管道共存。这里没有浮华的展览馆,也没有喧嚣的游客中心,只有一种沉默的坚持。延长不擅长吆喝,但它用一百二十年的持续生产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不仅“第一”,而且“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走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口老井的位置,地面早已平整,唯有井架依旧挺立。它不高,也不华丽,却像一根插入大地的针,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或许,真正的纪念从来不是靠喧嚣的庆典,而是让历史在现实中继续呼吸。而延长,正以它缓慢而坚定的节奏,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能源的源头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