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观世界 重游美利坚——抵达纽约(1)

道法自然33010108

<p class="ql-block">我选择了“枫叶”号列车,开启这段横跨加美的悠然旅程。前两日原计划乘机飞往纽约,却因天气突变航班取消,转而踏上这趟被我戏称为“披星戴月”的铁路长旅旅行。记忆中十三个小时的车程经历,是多年以前的一种回忆了。它覆盖的不过是高铁时代两个半小时便可抵达的距离。其间差异,仿佛并非单纯源于速度,而是两种对时间截然不同的感知与态度。一种是争分夺秒的效率,另一种则是从容不迫的凝视。来加拿大旅行前,我们就用了近二十天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穿越南疆,跨越北疆,领略过新疆的独特魅力,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列车在加拿大境内沿着安大略湖蜿蜒前行,宛如一位不愿惊扰湖光山色的绅士,缓缓穿行于北美的深秋画卷。窗外,黄、红、绿交织的林色正演绎着季节的终章;而今日恰巧是立冬日,天地更迭,遥相呼应。熟悉的北美乡野木屋、疏朗高远的天空,丛林景色,像一帧帧电影画面,从眼前一晃而过。</p> <p class="ql-block">至了加美边境,过关程序严谨却不失温度。窗外连绵不断的相似景致,诉说着两国之间盘根错节的亲密关系:共享的文化基因与意识形态,正如这不分国界的秋色,自然交融。地理课本上那条笔直西去的国界线,在五大湖区域悄然曲折;纽约与多伦多的纬度,不过相差三度。这趟列车并未直驶南方,而是执着地驶向东南。车厢内设施齐全:灰色皮椅柔软舒适,卫生间洁净清爽,充电接口触手可及。登车至日落,却未见餐食或饮水供应。幸而我早有准备,携茶与干粮自给自足,才未让这场长途旅行沦为纯粹的精神跋涉。也许并非疏漏,倒像是一种文化默认:旅途是私人的修行,果腹之事,理应自理。</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中国高铁上、绿皮车流动的餐饮小车。此刻,我守着一杯家里自泡的未加满水的清茶,静看天光被列车进入黑夜。下午五时许,夜幕中左侧天际浮起了一轮硕大的明月,紧随列车在奔跑。我突然想起了,这已是中秋之后的又一个圆夜,时间过得好快。万籁俱寂,唯有车轮与铁轨规律的叩击声,和不时响起的鸣笛声。列车和清辉相伴,驶向纽约。同一轮明月,曾照亮故乡的山水,今夜又悬挂在北美上空,成为慢生活旅程中的诗意注脚,它化作一缕流动的乡愁,在异域夜空中温柔流淌。列车最终准时抵达纽约新车站,没想到老同学凉康走到站台边来接我,我们就这样在列车旁擦肩而过。我在大厅到处张望,猛然看见他正手提一个大箱走来。一问,才知刚才他看见一位险些跌倒的老人,赶紧上前帮忙提箱子。我们双手紧握,旅途的孤寂被已他爽朗的笑容驱散。为不留遗憾,我们又来到列车旁,补照了一张刚下车时的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铁路</span>无缝衔接的纽约地铁二十四小时营业,夜半时分,站台与车厢中人影绰绰,城市脉搏在幽深隧道里依然强劲跳动。车厢比十年前我来时感觉新了,灯光也更舒适明亮了。纽约大都市的夜晚华灯璀璨、人声鼎沸,仿佛一座不夜城。抬头望,一轮明月正悬于“自由大厦”塔尖之上,我用相机定格下这永恒瞬间。在都市夜晚闪烁的光影里,我悄然沉入了梦乡,静待明日的晨曦,继续这场悠然观世界的重走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