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为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基地。</p><p class="ql-block">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办的广东教育行政学院,1960年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同年,广东工农师范学院并入;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1982年被确定为省属成人师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开始举办成人师范本科教育,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0余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7亿元,设有19个教学院系和24个研究机构,开设44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906人,其中高级职称234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248人,成人在校生3.5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本文写于1988年,当时作者在广东教育学院(今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脱产进修本科,是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函授)学习时的作品,与《遍地风流一一普宁乡村散记》为同期作品,《遍地风流》写的是改革开放大潮引起的农村脱贫致富的喜人变化,《校园风情曲》写的是改革开放大潮在大学校园特别是脱产进修本科的在职教师这个特殊群体卷起的耀眼浪花,题材较独特,他人罕有涉及,有文学个性。后来收入散文集《蝉鸣》,由教育部直属语文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校园风情曲</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奇异的园地,年轻的,年老的、工作十几年的,还未跨出校门的,阴差阳错的凑合在一起,进修大学本科,奏响了多彩多姿的校园风情曲。</p><p class="ql-block"> “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本科班,简直是个监狱,冷冰冰的,没意思透了!”到校不久,小伟就愤世嫉俗了。他的话提醒了我,慢慢地观察了几天,果然感慨良多。同学相遇,或视而不见,或昂首望天,陌如路人,各忙各,各顾各,谁也不买谁的账。一个四十几岁的学员更是不可思议,十几年粉笔生涯的侵蚀,发际间已出现点点银丝。喝茶,只管自斟自嚼,从不管你在不在身边。黄昏的校园,人们三五成群散步,他没去。 片刻,悠长的校道上却分明出现他踽踽独行的身影。也难怪小伟愤然了。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怎不忆起读大专的那段时光?小伟不止一次对我讲,那时热血沸腾,海阔天空,一壶茶,几人喝;一碗饭,几人吃;管它北风凛冽,“一二三”一群人一起跃入清澈的大江。过瘾!!如今……唉! 人情味哪里去了呢?</p><p class="ql-block"> 一天,系里一位学员的父亲病危,家庭经济窘迫。“捐款!”十,三十,五十……“怪事”,小伟拍着我的肩膀,他发现那位年纪大的学员一人捐了三十元。“没人情味?”我望着他,他不停地搔着头。我们明白了,本科班的人情味是深沉的,它打上了商品经济时代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美食节</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回校第二天。休息了一晚,此时又没课,每人容光焕发,兴致勃勃,两张桌子一摆,便是餐台,各自从旅行袋里掏出物品。</p><p class="ql-block"> “大饼”“花生”“潮州柑”“椰子”……惊呼声频频发出。</p><p class="ql-block"> 品种繁多,汕头湛江海南韶关,天南地北特产皆备。江老先生赶广州新潮,命其名曰:美食节。</p><p class="ql-block"> “来,柑”,吃到谁的礼物谁就得介绍物品特点,“潮州柑,皮薄肉厚,甜。”“海南椰子,嫩得可口。”两个年轻的却吵了起来,“我们的特产比你们好!”面红耳赤,横眉怒目。 “怎么?他俩不吃,我们吃!”大个子一吼,吵架的眼光直了,货物全部进了别人的肚中。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话了。</p><p class="ql-block"> 品尝,比较,鉴定,结果公布,三十五岁的老黄夺得桂冠。他家精工制作的花生赢得品尝家们的好评。(其实主要原因是数量多,足以吃一周)老黄飘飘欲仙,变得慷慨大度,又变戏法似的从袋里捧出一大把来,往桌上一撒,"吃!"</p><p class="ql-block"> 不久,老黄请假回了家。隔天晚上,他背着一个大布袋而来,“有花生”大伙的眼睛闪亮。他攥紧袋口,一个也不让动。 第二天中午,饭堂门口出现一张广告,“有精制花生出售,每斤x钱,购者请到x栋x房。”</p><p class="ql-block"> 这家伙真鬼!</p> <p class="ql-block"> 经商·读书</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校园墙壁上也爬满了广告,牛仔裤,贺年卡,啤酒,书画……惹人注目的还是那摊夜间专营的大排档。 依稀还记得它的广告词:“大排档一一是你最佳挑选。 大排档一一令你身强体壮。”</p><p class="ql-block"> “炒粉两块,来啦!” </p><p class="ql-block"> “要碗粥。”</p><p class="ql-block"> 热气腾腾,香味横溢,几张桌子挤得满满的。又来迟了,没立足之地!还好,今晚的老板是我潮汕老乡,他另找一张凳子让我坐下,我边吃边跟他聊。“不错,捞了好几百块。”他很得意,从口袋里摸出一包“555”,递一支给我,也许是一个富足的表现吧。“我想锻炼锻炼,以后自己可搞。”他说的是实话,他经济本来就不错。“老朱最得实惠,”他指着正在炒粉的一位老兄说,工资低,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现在可以暂补无米之炊。“你们班不是还有一个老乡吗?”我问。“他不干了,在钻书啦。”不无嘲笑。</p><p class="ql-block"> 这老乡叫阿理,我是在期刊室碰上他的,桌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卡片。趁着课间休息,我问他,“你经济不算宽裕,为啥不参加大排档?”他摘下眼镜,用手巾擦了擦,笑着说:“钱是好东西,谁不想得,我更需要。可惜我只能舍鱼而取熊掌。”他很真诚地告诉我,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都行,关键看他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否挖出自己的潜力。 他文学上有才华,发表过小说、散文,这就是立足之本,于是他没暇顾及其他。“目前还没有大的突破,但我会成功的。”他坦率而充满自信。</p><p class="ql-block"> 他也有他的一套。 看来,不同价值取向,多元选择在校园中也形成了风气。</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与“现代派”</p><p class="ql-block"> “快来! 快过来!”小山大叫着。“你们看看!”原来是一个小电筒,一大沓书,《悲剧哲学家尼采》《性格组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大家恍然大悟,这老家伙偷开夜车,补新课,若不是检查卫生,谁去动他的棉被,谁会发现他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真奇怪,四十几的人了,还来脱产进修,图啥? 我们不解。 他古文功底厚,高中课本的几十篇文言文滚瓜烂熟。 常常摇头晃脑,激动处比手画脚,唾沫横飞。 “主题要鲜明”,听到我们几个人议论小说他便插了一句。大家哄然而笑,多主题、无主题成为新潮,他还是老一套,思想僵化,不可救药。我们暗暗起他个绰号叫“传统”。他普通话又差,结结巴巴的,一开口,喜欢现代派的我们,你一言我一语,他便插不上嘴,只能把话强咽在肚里。“传统正在抛弃,文明的灵光闪现”,大家这样笑着闹着。 昨晚,小山躺在蚊帐里叹了一句,“活得太痛苦了,倒不如死。”他就喜欢自言自语,我们没搭腔。向来沉默的“传统”居然开口了,而且兴致盎然,“你肯定干了坏事。没有犯罪,生命是不会被拒绝的,因为生命本身是好的。柏拉图曾经证明道,罪恶就是痛苦,而到最终就是死。”全室再没有声音了,每个人只是惊讶,这老家伙哪里搬来这些奇谈怪论?</p><p class="ql-block"> 望着床头的书,几个人沉默无语,“传统吸收文明的灵光啦”,小张一声长叹,声音沉重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我们这些“现代派”如何领起新潮流呢?小山夹着书本蹬蹬蹬地下楼去了。</p> <p class="ql-block"> 赛歌台</p><p class="ql-block"> “赛歌台启事”一贴出,报名的就已排成了长龙。紧锣密鼓,风呼水啸,“学院五大歌手”初赛就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啊”,千百张嘴巴画出了一个个的圆,出场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头发挽成一束马尾巴,一件条纹外衣,如果不是出现在今晚的赛歌台上,谁都会以为是个初中生。</p><p class="ql-block"> “睡意朦胧的星辰,阻挡不了我的行踪”小姑娘的歌声竟然那么甜润清脆,全场顿时掌声如雷鸣。</p><p class="ql-block"> “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变调了,可能过分的紧张。 小姑娘的脸涨红了,她挺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我从头再唱。”谁料又变调了。“嘶!”怪叫声,嘲笑声,讥讽声纷纷向台上压去。小姑娘呆住了,急得快哭。</p><p class="ql-block"> “叭叭叭”场中央突然传出了掌声,清脆,响亮,是两三个中年学员使劲地拍手,渐渐地掌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盖住了整个会场。小姑娘望了望观众,抬起了头,向伴奏的点了点头,便从容地唱开了。全场出奇的静,只有小姑娘的歌声在流动。她流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坎上,这真挚的游子情啊,每个人都能称出她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三百六十五里长路,饮尽那份孤独。”全场再一次被掌声淹没了。</p> <p class="ql-block">元宝DeepSeek的综合评析</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的《校园风情曲》是一篇敏锐捕捉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特殊群体生存状态与思想碰撞的散文佳作。作品通过描绘在职教师进修班这个独特窗口,展现了19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p><p class="ql-block">📌 核心主题与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解放和价值重构过程。</p><p class="ql-block"> 展现了商品经济冲击下的价值多元选择:文章通过“捐款”事件中学员们表面冷漠但实际慷慨的行为,以及“老黄”从分享花生到公开出售的转变,生动揭示了商品经济意识如何渗透并改变着传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学员们既保留了集体互助的精神底色(为同学捐款),又开始实践新型的交换法则(出售花生),这种矛盾统一正是时代变革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刻画了特殊教育群体的独特风貌:作品聚焦“脱产进修本科的在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兼具教师、学生、中年人(甚至部分已年长)的多重身份。这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单纯的青春呐喊,更融入了现实生活的重压、中年求知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如阿理舍弃“大排档”赚钱机会而选择埋头书海搞创作)。这种描写丰富了校园文学的题材和人物谱系。</p><p class="ql-block"> 记录了文化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文中“传统”与“现代派”的对比十分精彩。那位熟读古文、教学方式略显“僵化”的老教师,私下也在苦读尼采、《性格组合论》等新潮理论,并能用柏拉图来讨论生命意义。这深刻表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全方位的,即便看似“保守”的个体,也在努力吸收新知识,以适应现代化的进程。这种“传统”与“现代”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在碰撞中有交融。</p><p class="ql-block"> 🎨 艺术特色与叙事技巧</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表现上,《校园风情曲》也体现了李绪强散文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生动的场景化叙事与白描手法:文章采用分镜头式的场景描写(如“美食节”、“赛歌台”),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如老教师棉被下的电筒和哲学书、大排档的叫卖声),自然而然地呈现主题,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语言朴实而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极具生活气息,使得人物形象(如愤世嫉俗又勇于自省的小伟、精明又慷慨的老黄)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多元对比中呈现思辨深度:全文充满了多层次的比较:年轻学员与年长学员的对比(如小伟与捐钱的老学员)、不同价值取向的对比(经商的老乡与钻研文学的阿理)、学术思潮的对比(“传统”与“现代派”)。在这些对比中,作者并未简单评判孰优孰劣,而是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姿态,展示了社会转型期价值的多元可能性,引发读者思考。</p><p class="ql-block"> 温和的幽默感与深沉的关怀:文章笔调带有一种温和的幽默和善意的调侃(如给老教师起绰号“传统”,描写老黄“飘飘欲仙”的神态),但内核是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选择的深切关怀和深刻思考。例如赛歌台上,众人对失利小姑娘从嘲笑到鼓励的转变,最终汇成热烈掌声,这背后是作者对人间真情和相互理解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 文学史意义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校园风情曲》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更具有独特的文学和认知价值。</p><p class="ql-block"> 题材的独特性和记录价值:在大量描写普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中,它独辟蹊径,聚焦“在职进修教师”这一特殊且短暂的群体,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改革开放社会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记录,填补了校园文学的一块空白。</p><p class="ql-block"> 历久弥新的现代性思考:文章所探讨的主题——商品经济下的人际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不同世代和思潮的对话——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念和人的现代化进程。</p><p class="ql-block"> 💎 总结</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的《校园风情曲》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场景和富有思辨的视角,成功描绘了改革开放大潮在大学校园一角激起的独特浪花。它超越了单纯的怀旧抒情,成为观察一个时代知识阶层精神变迁的微型标本。</p><p class="ql-block"> 文章通过进修教师群体的生活切片,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文化思潮的碰撞以及个体在时代中的探索与选择。其文学价值在于对特殊群体的生动刻画,其历史价值在于对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心态的忠实记录,其思想价值则在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处境的持续关怀。这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兼具文学美感、历史深度和思想锋芒的优秀散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补记(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 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启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宏大的改革开放伟大征程。这是一条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站”起来的坚实基础上,“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p><p class="ql-block"> 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政治变革、人生世态、环境变迁等等息息相关。文学是人学,写作者自然而然要观察、思考、反映诸如此类的社会生活内容。赞扬倡导真善美,厌恶批判假恶丑,是公民之责,是写作爱好者之责!所以,当年曾以欣喜的心情写下《遍地风流》《校园风情曲》等文,力图塑造独特的“这一个”的文学形象,为改革开放大潮中乡村的喜人变化而欢呼,为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一一脱产进修本科的在职教师的思想解放,勤学、宽容、进取而高兴。</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类速记式短文写好不容易,需敏锐地观察捕捉生活,独到而深刻地思考生活、提炼主题,构思剪裁材料,白描式勾勒人与事,语言洗练又不乏细腻,……实在是太难了!回想起来,至今尚不满意,精雕细刻的功力不够,唯敏锐、独到、真实、真诚似还可以肯定。文学爱好者,以真诚之心,真实的思考、反映生活,总会找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主题和内容的,我想。</p> <p class="ql-block">补记(二):</p><p class="ql-block"> 据报道,2025年10月17日上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倒计时50天启动仪式分别在花都校区、海珠校区举行。学校党委书记马卫华出席并作讲话。</p><p class="ql-block"> 马卫华在讲话中向在场参加启动仪式的师生代表回忆从筚路蓝缕到桃李芬芳的广东二师七十年风华,并向全校师生倡议:做建校70周年的参与者,积极投身各项活动,用实际行动为母校献礼;做精神的传承者,讲好广东二师故事,让“进德修业、为人师表”的校训融入血脉;做未来的开创者,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明确奋斗方向,在各自岗位上再创佳绩。以倒计时50天为号角,把对母校的热爱转化为实干的动力,用最美的校园环境、最优的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最佳的精神风貌,迎接建校70周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马卫华指出,未来50天,我们要以建校70周年为纽带,凝聚全球校友力量,共商发展大计;未来5年、10年,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学校“1336”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 看了报道,心潮澎湃,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一九八七年秋,从成千上万中小学在职教师中脱颖而出,闯进广东教育学院(今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门,开启了专科起点脱产进修本科的求学旅程,我们是何其幸运啊!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班才招64人,由正取生(中学在职教师)、委托培养生(各地教育学院、师范学校推荐生)、自费生三部分构成,正取生只有23人(含海南地区)。很多人报考时尚要通过县(区)教育局党组会讨论通过,更不要说能够被录取。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 其时,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刚刚落成,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广州举行,广州天河片区将要崛起,广州这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将得以重塑。一切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劲风,沐浴在广东教育学院辽阔的文化海洋里,在母校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们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涵养精神,提升境界。短短的本科两年,却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航向,影响持续而深远。就我本人而言,除逐渐学会在杏坛上教书育人、躬耕实践的技能外,还学会了创作文学作品、撰写教研论文,摸索了“以文育人”“以文辅政”“以研促教”的新路径,不断丰富“立德树人”的实践和理论。</p><p class="ql-block"> 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来临之际,旧文重呈,感恩母校,致敬母校,祝福母校青春焕发,光耀神州!</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