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涛 II 圆梦之旅——赴齐齐哈尔大学讲座记

漁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圆 梦 之 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赴齐齐哈尔大学讲座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欢不欢迎我回家?”</p><p class="ql-block"> “欢迎!”</p><p class="ql-block"> 百名学生异口同声。</p><p class="ql-block"> 这个场景,定格我的心里。时间是2025年10月29日,晚六点四十分。地点是心灵深处,望而却步半个世纪的象牙塔——齐齐哈尔大学。</p><p class="ql-block"> 接到市作协转来的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文化历史学院讲座邀请,是小说《风雨青春》出版定稿,并也是在9月29日这个收获的日子,写下《在生活的海洋里沉淀人性之光》整整一年之后。金黄的深秋,大地微凉,但果实累累,郊区的田野,伸向远方的开阔,也回溯过去的幽深。这个邀请的信息,如从记忆幽深处而来,集中于收秋的我,肉身的我,情怀在身的我。</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业余时间的秋收忙碌里,说是等待、准备一个月,不如说是在田野日益的寒凉里,我却满腔是要见老朋友似的喜悦。我的人生,许多寒凉皆是在突如其来的温暖里度过的,对冲的。像极了电视剧里故事的戏剧性反转。我经常暗中咂巴嘴,这滋味很好呢,赛过任何的灵丹妙药。</p><p class="ql-block"> 不是吗?内心有力量的人就没有永远的寒凉。常常,在寥落的转角,一个转身就与温暖撞个满怀。</p><p class="ql-block"> 白天零上,晚上零下。乐耕园在秋后冬前的一段时间里磋磨。我也在思考,既然要“回家”,见旧情人一样去圆大学梦,去了说些什么呢?想说的话太多,一时理不出头绪。如果仅仅是一次讲座,那很简单。此前半年,关于《风雨青春》,便进行了四场分享,范围不断扩大,思想内涵、价值意义、创作的得与失,认识上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也比一次又新发现。《风雨青春》带着它浓郁的青春气息、文学浪漫,通过多种媒体走向读者、听众、观众的灵魂深处。评论家坦然,杂志发表4年,出版又一年,热度不减,声音越来越强,说明小说经受住了考验。作为作者,分享者,亲历者,我也一直被那场年代虽然久远、但故事历久弥新、总令人有所感召的热血青春,激荡着,沸腾着,洗礼着。</p><p class="ql-block"> 春日,受邀在原发杂志分享,面对全国一千多名读者,我在家里书房,通过电波,一个人对空夜语。后来天津一位年逾六旬的听众反馈,全是干货!</p><p class="ql-block"> 今年“4.23”阅读日前一天,到哈尔滨银行总部分享,员工陆续登台,朗诵小说精彩片段,分享会后,女员工还根据阅读小说感悟,写成有力量的参赛朗读稿,被哈尔滨工会“玫瑰书香”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选中,做成视频号,在全市传播。</p><p class="ql-block"> “4.23”阅读日这天,在市图书馆,我与一位网络女作家同台分享各自作品,结束时为现场读者排队签名,网络写手领自己在读初中的儿子,高高大大走到我面前,非要请我在他网购的《风雨青春》上签名时,我顿时感受到了纸媒力量依旧。</p><p class="ql-block"> 瓜果飘香的9月,走进鹤城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电台《偶见好书》直播间,同步开播抖音、快手新媒体,主持人现场朗读小说精彩片段,并用读书类节目的资深主持人的眼光,对小说的成功修改、出版、故事起因与走向,以及社会反响、对当下爱情观的影响,进行叩问。</p><p class="ql-block"> 关于创作札记,说是修改,其实我是犹豫是否现在发表,但北京某杂志已经第二次要将我的近两万字创作札记拿去发表。同时,据电台访谈录音整理出来的文章,系统内全国发行三万多册的杂志已经拿去刊登。金融文友将小说制成AI主题歌曲、音画,将《爱与奋斗,青春的交响》——“闯城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鹅头山下》与第二部《风雨青春》关系的解读,分别制作视屏号传播,引起广泛热议……所有这些,能不增强一名写作者的底气吗?</p><p class="ql-block"> 过去四场分享会的讲稿,就在电脑里。拿出来就可以去大学讲。但是,我是去圆梦,是去会“旧情人”,能随便顺水推舟吗?</p><p class="ql-block"> 首先,学校网站上的宣传海报,照片要帅气一点儿。</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还要带上礼物!我特意向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齐齐哈尔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也是本次讲座的联系人韦华老师说,2012年,我曾有幸获得两年评选一届的团中央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与歌手韩红是一届获奖,她代表国家机关,我代表金融,志愿服务是我的情怀,也是义务。如果允许,我和夫人捐赠一些自己创作的书籍。</p><p class="ql-block"> 因兼任团干部期间,组织单位青年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长达十五年,捐助希望工程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军烈属等二千多人,并有幸获青年志愿服务领域最高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十三年来,我始终初心在怀,努力播撒志愿的种子,以微薄之力,推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理念的志愿服务之花盛开。某种意义上,写作者或为文学服务的人,都是大爱者、志愿者、奉献者。茫茫人海,多少文学人耐住寂寞,读书写作,努力又无私地为社会奉献精神食粮,包括编辑、讲座、传播……我也为自己在兼任原黑龙江金融作协主席七年时间里,践行“志愿之路,光明之路”理念,多次组织送文学到金融一线,受欢迎,见效果,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首批示范项目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顾不上矜持,一下扎进乐耕园的存书屋,全部翻腾出来。梅里斯的一次捐书活动,因故未能成行,成为憾事。好在今年“4、23”去图书馆参加小说分享会,捐赠了一些。书是写给读者的,要送给渴望文字营养的人,送给需要成长与滋养的人。新时代的翘楚,文学与文化历史学院的大学生们,学弟学妹们(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吗?我累得满头大汗,装满了车后备箱。</p><p class="ql-block"> 回到城里,我列出了捐赠清单。清点后方知,进入乐耕园十七年,我和夫人创作六种图书,二百多万字。那不是180本书,那是一对文学夫妇40年未变的文学情怀,坚持落实文艺座谈会精神,学习“柳青式”深入生活,放弃优渥城市业余生活,四季寒暑与农民保持联系,与乡村振兴保持同屏,将汗水与真情写进文章、诗行里。打开这些沾着泥土味儿的作品,乡村巨变、新时代农民与土地带来的创作灵感,重新激荡灵魂,历历在目:我所著的“乐耕园三部曲”系列——散文随笔集《庄园日记》,2013年由市作协统一组织,在南海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们的第一份收获,获齐齐哈尔神鹤文艺奖,“黄土屲杯”首届丝路金融文学奖提名奖;诗词集《李园杂咏》,2015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首部长篇小说《李子红了》,2015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17年有幸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因重构文学现场,复活了乡土记忆, 我2020年完成了“闯城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鹅头山下》的写作,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被誉为“现代版的乡村创业史”,获第四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第一名,2024年完成了第二部《风雨青春》的修改,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本版书出版,被誉为“荒原上的《月亮与六便士》”、“黑土地上的《平凡的世界》”,有幸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管权威杂志《长篇小说选刊》。同时,2020年我与夫人珍珠婚之际,各自选取二十五篇乐耕园散文,出版了散文合集《东林听雨》,有幸列入中国文史出版社“跨度新美文书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8年的深秋,我怀揣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萌芽学校——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中文系老师写的介绍信,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办理专科学历深造。那是文化馆艺校创作班一年期的学习结束,当更夫的托儿所即将关闭,走投无路时的大胆选择。现在想起来,那是一个无厘头的选择,即使自费上大学,毕业不分配,找工作并不明确,况且两年下来,几千块钱的学杂费,会将家庭拖垮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年的日记里,明确记录了我这个不靠谱的理想主义分子“忽悠”家人的全过程,语言之犀利,碰撞之激烈,青春之沸腾,如今拨开幽远岁月的几十载春华秋实,人世沧桑,依旧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若不是我闯进城学习文学、敢于追求理想,父母恍若望见了农村孩子出人头地、改变境遇的一丝希望,就是说破大天,也不会同意的。闯城一年多,我为自己争取了机会,也坚定了家人的些许信心。</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清楚,我不是去象牙塔圆梦,我是在乡亲们心中——一个乡两万多人,几年才考上一名大学生的悲催现实里,构建空中楼阁。显然家里老少的希望之火被我点燃了,不同意我再去文化馆当临时工,而是希望我去读大学,成为山沟上空绚丽的彩虹。</p><p class="ql-block"> 父老乡亲的软肋与期盼,成为我这名“冒险家”的机会——天蒙蒙亮,下了火车,买两个烧饼,登上十五路公交车,去了终点站的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路上的风景,早都忘了,我心神往又忐忑。只记得太阳初升,公交站点人声嘈杂。秋雨过后,路况有些泥泞?也许吧。但是日记里,明确记录了当日走进校区办理入学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现在,在四楼参加完向图书馆捐书仪式,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送我到同在四楼的教室,教室里坐满了青涩的学子。我坐下来,陪同的韦华老师介绍我时,特意将刚刚知道的我当年到此求学未果的情况,通报给了学生们。之前我打了埋伏,是想作为一个噱头,突然拉进与年青一代学习们的距离。也想据此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并不是走独木桥!</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讲,第一句话就说:“我是来学习的,我刚才到各个教室看一看”,并手指台角的桌子说,“我想当年应该有一个位置是属于我的!”</p><p class="ql-block"> 大家哄的被我逗笑了。</p><p class="ql-block"> 我乘机说:“大家欢不欢迎我回家?”</p><p class="ql-block"> “欢迎!!”便出现了本文开篇沸腾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讲课期间,我特意翻到《风雨青春》229页第二十二章,第64节,原原本本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秋晨似乎蒙在一床铺天盖地的大棉被里,漆黑且温暖。微风里夹杂着从郊外田野吹来的有点儿清冽的秋香味儿。祖峰脉手里拎着巴银老师借给他的新提包,里面装着惠民师专赵老师写的介绍信,一个人钻出了胡同,见时间还早,就省下两块钱,步行去了西南城郊的惠民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从十字街到站前街的路上,除了送站的柴油小三轮子偶尔从身旁“呜呜”穿过,街上不见人影儿。他甩开膀子,夜游神一样朝三里外有光亮的地方健步走去……</p><p class="ql-block"> “火车上打个盹儿,天大亮了,他走出了江城火车站。这时,肚子咕咕叫,他穿出人流,循着站前广场小贩的吆喝声,冷风吹过来的早餐的香味儿,去小摊买了两个烧饼,边吃边去了路对面的公交站点。惠民师专的龚加以老师告诉他,下车乘“十五路”公交车,不用倒,就能直达位于终点站的江城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 “江城师范学院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富丽堂皇。尤其是中文系。</p><p class="ql-block"> 惠民师专的赵老师让祖峰脉找的关连阁老师不在单位。他到了二楼资料室,见到一位戴眼镜的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后来他知道那是中文系的范书记。范书记告诉了他关连阁老师家的住处。祖峰脉走进师院后面的家属楼小区,但见柳树成荫,楼房林立,静谧温馨,一群白鸽突然从楼顶飞起,传来“扑棱棱”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他上了六号楼一单元的二楼,轻轻敲201的防盗门,半天没动静。又敲202 门,敲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女人说对门关老师出去讲课了,让他进屋坐,他哪里好意思,谢过,说中午再来,便折回中文系二楼资料室,又找到范书记。范书记领他进了另一个房间,找到一位高个儿的秘书,让秘书帮他办理入学手续。经了解,中文系目前办两种班,一种是自学成才考试班,给毕业证;一种是进修班,发结业证。祖峰脉当即选择了自学成才考试班。祖峰脉又问入学需要办理的手续,高个儿秘书又领他到资料室北面的屋子,一位像在电影里见过的“秃顶老人”,接待了他,告诉他十月十五日前报到,准备好自己的生活用品和钱,其他手续就不用了,因为有惠民师专赵老师的介绍信。</p><p class="ql-block"> “出了中文系,祖峰脉想怎么也得见关连阁老师一面,口袋里还有惠民师专赵老师给他写的信,就又到了家属楼二楼关老师家门口,敲门还是没回来,西屋202听到声音,女人又出来了,问明白祖峰脉要办入学,看上去人也朴实,便说她老伴原是中文系的书记,可以帮助去找刘广成,他主抓办班的事。老书记得了半身不遂,祖峰脉和他老伴扶着老书记,又到中文系二楼,找到了刘广成,原来就是祖峰脉刚才见到的秃顶老师。刘广成见老书记来了,急忙说放心吧,并答应报到时会给安排好住宿。</p><p class="ql-block"> “站在中文系的门口,与老两口握手道别,并委托将赵老师的信转交给关连阁老师之后,乡下青年的眼里扑簌簌流下了泪花……</p><p class="ql-block"> “办完事,祖峰脉回头去了报社、《青年文艺》编辑部。甄道明老师回老家了,却在报社门卫室见到了《江城日报》副刊的李东风主任。去年参加“明月诗会”,峰脉认得他。身材魁梧、面色黝黑、穿风衣、戴鸭舌帽的李主任告诉他,他的诗歌《我骄傲,我是土地的儿子》即将见报。</p><p class="ql-block"> “与李主任话别,兴奋得祖峰脉走在大街上差点蹦起来。见到每一个人,他都想打招呼:“嗨!——你好!”此刻的秋阳,格外的灿烂,公园里的古树,格外的茂盛。就连路旁飘下来的几片橘黄色的落叶,都发出一种甜丝丝的味道……想着自己就要到师范学院读书,诗歌处女作将在《江城日报》发表,想着遇见那么多陌生的好人,这个昨天还纠结生活的青年,一夜之间神魂附体一样,里里外外都洋溢着温暖、幸福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都被我带回到了三十七年前他们所就读的这所大学发生的一幕感人的故事里。</p><p class="ql-block"> “而现实是,”我说:“办成入学事宜,我乘火车乐颠颠跑回县里,先告诉克山师专和文化馆的老师,便乘客车跑回乡下,急匆匆去告诉父母家人——这个在我看来天大的喜讯。那个年代,贫困山沟里,教育资源匮乏,考大学是难以企及的梦。家人听说我居然能去市里上大学,都神采飞扬,异常开心。虽然家里种亚麻、小麦、黄豆的收入,一年下来不超过千元,实际条件不允许,我还是做通了父母和两个叔叔的工作,三叔凑一百,老叔和我家里各拿三百,解决了一学期的学杂费,但三天后,我的大学梦就破灭了。因为父亲反悔了,反悔于对现实窘迫的妥协。” </p><p class="ql-block"> 我看看同学们,又说:“老人也没办法,两年学杂费三千块,当时在农村能娶一房媳妇!”同学们又笑了。我说:“遗憾的不仅是后来没到这里上大学,遗憾的是连向帮助我办理上大学的教授老师们,说声谢谢的机会都没有!”这次,同学们都没有笑,他们听懂了其中暗含的辛酸。</p><p class="ql-block"> 如今,老教授们大都作古。如今,当年弱冠年华的我,五十有八又回到了这里——苍天有情,使我有机会去画完那个其实早应该画完的圆——当着新辈,补上那一声虽然只有两个字、一个躬,却极可能抱憾终身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人生闭环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我对同学们说:“通过我办上大学这件小事,说明齐齐哈尔大学这座校园是有感情、有爱心的地方,教中文的人、学中文、搞文学的人,都是有情怀的!所以我特意将这段真实经历写进了《风雨青春》里!”</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将同学们青涩的脸庞,如同冬去春来,乐耕园小果树浇头遍水一样,全都浇出了笑意。</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就介绍没上大学,怎么去开舞厅、开饭店、卖货、倒腾书刊,一直到后来写报告文学出名,被破格录用。又介绍如何产生写《闯城记》(即后来的“闯城系列长篇小说”)的想法,怎么实施,怎么完成,怎么修改,引出完成一部文学作品,读书的重要,细节的重要,修改的重要,深入生活的重要,写出来的重要。有限时间里,我愿倾我所有,将自己的一点肤浅创作经验,全都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去齐齐哈尔大学讲课前,听说他们刚刚请过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我问韦华主要讲什么?韦华说怎么提升写作能力呀,写作中遇见瓶颈了,怎么舒缓呢,这些可以结合你的经验讲一讲。我不仅征求了校方意见,我还上网查了许多资料,比如全国高校对“创意写作”二级学科的设立,一些名作家固定到一些高校重点讲授文学的情况。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困扰大学中文学科到底能否培养作家的问题,提炼了比较中肯的意见: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归根结底是在培养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这个社会就不健康,这个文明体系就不健全。我们其实是着眼于文明发展的需求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文学写作是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本来想拿几套半年来分享小说,其实不外乎深入阅读、深入生活、深入修改三方面讲稿去的我,特意请年轻同志抽空帮助做了讲课课件。因为我发现,许多经历沧桑,能够说明问题的文学笔记、旧书籍、活动照片,特别是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技巧性、要领性、文学对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意义的个人归纳,很适合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讲到最后,韦华说你看祁老师做的课件图文并茂!接着韦华协助对课件上的怎样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培养大爱精神的人生必要性,爱好写作者的五大好处——改变自己、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支撑自己、促进学习,一股脑儿留给了学弟学妹们。</p><p class="ql-block"> 整场讲座,虽然主要分享了《风雨青春》背后的故事、创作经验,以及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想,寓教于乐,永远是各类课堂的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 一位朗诵好的学生会女生,朗诵完小说精彩片段,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发完书,学子们排队请我签名。原来怕自己的腰坚持不住(白天,刚刚推辞了因《鹅头山下》获第四届金融文学奖第一名,单位奖励去厦门疗养一周的安排),可此刻我真的没觉得累,坐桌前一签就是半个多小时,又尽量与每位学生交流一两句,问你是哪里的,当陆续回答我是河南焦作的,我是贵州遵义的,我是广东潮汕的,我是黑龙江大庆的……我感觉自己被幸福包围着,灵魂在青春浪潮里沸腾,一瞬间接触了五湖四海,将《风雨青春》的故事,传播开来,励志这个蒸蒸日上的社会里,飞速成长的青年学子们。有一位女同学怀里抱着书,挤上来问我:“老师,写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办呢?”我说放一放,会有惊喜。又有一位同学挤上来问:“老师您能给我推荐一本写作理论方面的书籍吗?” 我刚建议她买一本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的《文学创作论》,她瞬间上网搜索完,转身举手机确认:“是这本吗?”我点头间心里荡漾着欢欣鼓舞的情感。收录我青年时代作品的诗文自选集《春天的忧思》,如今所剩无几,我只带了一本讲课用,临行也不得送给了如饥似渴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环节是拍照合影。见大家拘谨,我说:“大家举手表示胜利好不好?”随即大家异口同声,留下了一张满是灿烂笑容、青春飞扬色彩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校园里,已经入夜。灯光洒落的甬路上,尚有匆匆归舍的身影。我在寻觅,哪里是我当年来此求学的故地、楼舍?无论如何,当年的一个梦,留在了这里。此刻,捐书交流时,图书馆馆长的话在耳边回荡:“有一位外国回来的专家,当年学历很低,却自负地说我就要给博士生上课!你也是,别看我初中毕业,我今天就是回来给你们大学生讲课的!”想想笑了。现在细想,其实也不容易,写那几本书费了多少心血啊,才走上了今天的大学课堂。那位专家的话,自负又可爱,因为这恰恰说明了某种人生至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到城郊的父母家里,汇报了去大学交流、学习的情况。九十一岁的老父亲与年介八旬的母亲同样乐得合不拢嘴。我靠沙发老父亲身边坐下,说:“当年你咋不给我拿钱上大学呢?”本来一句玩笑话,可接下来的一幕把我惊呆了——有些小脑萎缩、近一个时期不怎么愿说话的父亲,突然瞪大眼睛道:“我没钱!我没钱!”</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反思,我的一句撒娇似的玩笑话,其实是老人心头的一道伤。那是困难岁月,天底下所有家长的伤。老人一边无能无力,一边担心孩子走到歧途上去,将家庭带上深渊,那种纠结的心情,老人刻骨铭心。今天你拼搏成功的理由,绝不是否定老人当年选择妥协现实、不支持你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想想过去那个一年几乎才能吃一次肉、过年才能吃一次饺子的年代,想想鱼肉成为家常便饭的今日,改革开放使贫困的乡村,逐渐变为了城里人向往的乐园!之于我,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城乡松动,别说联系上大学,后来因文学被政府破格录用“农转非”进城,从政策角度讲,计划经济时代,这个“破格”几乎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感谢改革开放,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吧……</p><p class="ql-block"> 情人眼里出西施。路遥说,对待文学,就要有宗教般的信仰,爱情般的热烈。西北汉子往日的箴言,如今,依旧在东北黑土地上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的爱情,我的文学!我的爱情,我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东北大地即将迎来雪季,迎来那个必将反复出现的、雪白的、纯净的、童话般的、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与回忆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2025、10、3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祁海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祁海涛简介</p><p class="ql-block"> 祁海涛,笔名白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第六届、第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金融作协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发表出版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四百万字,著作9部,其中长篇小说3部。首部长篇小说《李子红了》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闯城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鹅头山下》获第四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第一名,第二部《风雨青春》2024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被中国作家协会主管《长篇小说选刊》转载。</p> <p class="ql-block">图源:海涛</p><p class="ql-block">编制:渔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