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行于赣北的广袤大地上,宛如穿梭在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之中,一路皆是青山绿水的诗意相伴。此行的首站,是那闻名遐迩的瓷都景德镇,随后,再奔赴那江湖汇流、独具魅力的石钟山。一日的行程,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一半沉浸在窑火淬炼出的温润瓷韵里,一半沉醉于江风激荡起的苍茫豪情中,古今情怀于此处完美交织,谱写成一篇动人心弦的华美乐章。</p> <p class="ql-block"> 首站抵达的景德镇市三宝村,宛如一颗隐匿在山谷间的璀璨明珠。它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南面约5 - 15公里的山谷之中,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回溯至五代十国时期(907 - 960年),三宝村便以盛产高岭土等优质瓷土而声名远扬。彼时,每日开采的瓷土在市场上竟可兑换三个金元宝,如此珍贵的资源,让村民们满怀敬意地以“三宝”来命名这座村庄。“三宝”一词,在佛教中寓意着佛、法、僧,而在陶瓷的独特语境下,则代表着瓷土、釉料与窑火,这一寓意深刻地体现了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内涵,成为了千年陶瓷文化的象征。如今,三宝村已华丽转身,作为“三宝国际瓷谷”,不仅延续了瓷土开采的传统,更成功转型为艺术与文旅的标志性地标,成为了一个融合陶瓷艺术与乡村旅游特色的魅力村落。</p> <p class="ql-block"> 初至瓷都,众人皆满心期待,想要带些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回去,作为这段旅程的美好纪念。于是,我们匆匆结束了对三宝村的初步探访,来到了可参观购物的景德镇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大巴车径直开到公司门口,当我们踏入画坯车间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千年瓷史的细腻肌理之中。空气中弥漫着瓷土那清新温润的气息,让人顿感心旷神怡。只见工人们全神贯注地坐在工作台前,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各自的工作。他们有的手法娴熟地在坯体上粘贴瓷花,有的则专注地为坯体徒手描绘图案。画师们轻轻提笔,蘸取那浓郁的青花料,在素白的坯体上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山水,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产品陈列馆,一股清冽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质朴与釉料的芬芳,幽幽地潜入鼻腔,让人瞬间沉醉。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一步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个光的秘境,一个由冰与玉构筑的绮丽梦境。馆内静谧无声,静得仿佛能听见目光在瓷器上游走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光线被巧妙地从高处引导下来,柔和如月华,轻轻地流淌在一列列展品上。这些瓷器不像是被陈列的器物,倒更像是一群沉睡了千年的精灵,此刻正被这温柔的光轻轻唤醒,周身透出一种温润而内敛的梦的光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些精美的瓷器前流连忘返,同行的游客中,已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喜爱,开始低声向导购员询价。那商业的轻声絮语,如同投入静谧湖中的一粒石子,漾开了一圈圈现实的涟漪。我忽然想起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那句饱含深意的慨叹:“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眼前这盈盈一握的洁白瓷器,背后竟隐藏着如此纷繁复杂的手工工序与如此漫长艰辛的生命接力。每一道优美的曲线,每一笔灵动的青花,每一粒精致的玲珑,都浸透着匠人的体温与专注,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商品,更是一段被物化了的时间,是一群无名匠人精神的化石,承载着千年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购买瓷器的行为,在此地便有了一层超越寻常的深刻意味。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像是一种庄重的仪式,一种跨越时空的对接。当我们从导购员手中,接过那一件件被柔软纸张层层包裹起来的瓷器时,仿佛接过的是一捧凝固的火焰,那火焰中燃烧着千年窑火的炽热与激情;又仿佛接过的是一阙未完的诗歌,那诗歌中吟唱着陶瓷文化的悠远与深沉;更像是接过了一件件跨越时空、从千年窑火中递来的沉甸甸的珍宝,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下午时分,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前往九江石钟山参观。首先,我们乘船游览了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游轮缓缓驶离码头,我静静地站在甲板上,目光掠过那被轻柔雾气笼罩的湖面,最后缓缓停留在那渐渐远去的石钟山上。临江而立的石钟山,宛如一方天然的砚台,青黛色的山体静静地嵌在碧水蓝天之间,浸染着千古文脉的深厚底蕴与忠魂义气的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进入客仓大厅,一场意想不到的惊喜悄然降临。在欣赏过精彩绝伦的川剧变脸表演后,便进入了名人字画拍卖环节。书画名家秋水现场挥毫泼墨,主持人则用他那富有磁性且充满激情的话语,迅速点燃了游客们的热情。在交谈中,我们意外得知,在这千里之外的鄱阳湖游轮的船仓里,遇到的主持人竟然是我们的老乡——原益阳宝岛、百乐门等歌厅、夜总会的主持人阿威。交谈中竟发现我们住在同一街道,还有好些共同的熟人和朋友,不禁感叹世界真是太小了。在感叹之余,我欣然将秋水先生现场所作的一幅字画“马到成功”收入囊中,同时也衷心祝愿阿威在外闯荡也能如这字画所寓意的一般,马到成功,事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正当我沉浸在这意外的惊喜与美好的祝愿中,神游天外之时,船身却微微一震,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导游那熟悉的声音透过喇叭响起,告诉我们前方便是鄱阳湖口,是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之处了。我们纷纷涌到船栏边,满怀期待地向前望去。眼前的水面出现了一道奇异的、堪称壮丽的界线。一边,是鄱阳湖那略显浑浊的黄绿色湖水,温婉如江南的丝绸,轻柔地流淌着;另一边,却是长江那挟泥带沙、奔腾而来的赭黄色江水,雄浑如北地的泥土,汹涌地奔腾着。郭沫若“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此情此景的壮美与神奇。两股水流,一清一浊,一缓一急,就这样毫不妥协地碰撞在一起,相互纠缠着,涌动着,仿佛两条一黄一绿的巨龙在贴身角力,划出了一条蜿蜒曲折、惊心动魄的楚河汉界。这壮丽的景象,比任何言语都更能生动地诉说何为“江湖”,让人不禁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 下船后,我们开始登山,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坡老那熟悉的身影。在山径旁的“东坡听涛处”,一块巨石临江而卧,耳畔江风穿石而过,涛声如钟鸣般响亮,恰应了《石钟山记》里“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的生动描述。遥想千年之前,苏东坡在不惑之年被贬黄州,却并未因仕途的坎坷而消沉沮丧,反而驾一叶扁舟,夜泊绝壁之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他不盲目地相信郦道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旧说,也不轻易采信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浅尝辄止,而是亲自动手“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最终勘破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如今,我立于此处,指尖轻轻抚过石壁上那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能真切地触到他当年叩石问水的执着与坚定,那涛声里,不仅有山水之音的悠扬,更有一位文人求真务实的风骨,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清晰可闻,让人心生敬仰。在石钟亭,我依着苏轼当年的足迹,轻轻敲击山石,清脆的“当当”声应声而起,果然不负“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美名,让人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行至山腰,<span style="font-size:18px;">庄严肃穆的忠烈祠</span>隐于苍松翠柏之间,依山而建,飞檐翘角,气势庄重而威严,门前两株古柏枝干遒劲,绿叶如盖,仿佛两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殿内的忠魂。踏入祠中,香火缭绕,烟雾弥漫,正中匾额上“忠烈千秋”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熠熠生辉,彰显着对忠臣义士的崇高敬意。殿内供奉着历代忠臣义士的牌位,墙壁上镌刻着他们感人至深的生平事迹,从抗金名将的英勇无畏到明末志士的坚贞不屈,再到近代英烈的舍生取义,每一个名字都与家国大义紧紧相连,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廊下的碑刻字迹斑驳,却依旧能辨认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字样,在香火氤氲中,仿佛能看见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山河无恙、国家安宁,挺身而出、奋勇杀敌的身影。忠烈祠的静,与山下的江声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在这里,山水的灵秀与忠义的厚重完美交织,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心中涌起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与缅怀之情。</p> <p class="ql-block"> 转过忠烈祠后殿,便到了彭玉麟的纪念亭。这位晚清“中兴名臣”也是我们湖南老乡,他与石钟山有着不解之缘。当年,他督办长江水师,曾驻守石钟山,在此练兵治水,保一方安宁,为当地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亭内立着彭玉麟的石像,他身着戎装,目光坚毅,眉宇间透着刚直不阿的正气,仿佛一位守护江山的勇士,时刻警惕着外敌的入侵。相传彭玉麟不仅治军严明,纪律严整,更工于画梅,他笔下的梅花,枝干如铁,坚韧不拔,花瓣如血,鲜艳夺目,恰如他“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精神,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亭旁的石壁上,刻着他亲书的“梅花碑”,笔锋凌厉,傲骨铮铮,与石钟山的雄奇相得益彰,更增添了一份文化的韵味。站在亭中远眺,江水滔滔不绝,帆影点点闪烁,仿佛能看见彭公当年驾舰巡江的英勇身影,那涛声里,既有他练兵时的呐喊,声震云霄,又有他画梅时的痴情,细腻入微,刚柔之间,尽显一代名将的家国情怀,让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登临山顶,我俯瞰着江湖交汇之处,只见江水浑浊,湖水清碧,两水相拥却泾渭分明,界限清晰,正如石钟山的文脉与忠魂,各自鲜明独特又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石钟山独特的文化内涵。苏东坡的求真精神、忠烈祠的忠义气节、彭玉麟的刚直品格,如三叠乐章,在山水中回响,奏响了一曲激昂壮丽的文化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一日的行程匆匆而过,如同白驹过隙,但景德镇的窑火与石钟山的江声却在我心中久久回响,挥之不去。前者以土为料,以火为媒,在千锤百炼中演绎着“化平凡为神奇”的匠心独运,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后者以山为骨,以水为魂,在江湖交汇间书写着“山不在高有文则名”的传奇故事,彰显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一瓷一山,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共同构成了赣北大地最动人、最迷人的文化图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