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也歌西江水——寇丹(副本)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寇丹老师与铨铨一起品茶,寇老讲解《探索陆羽》。</p> <p class="ql-block">道家也歌西江水——三论“西江水” ——寇丹</p><p class="ql-block">在对陆羽研究中,我写过2篇探讨《六羡歌》中关于“西江水”指什么的文字,它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和争鸣。提出问题引起反响,虽对争鸣的态度不一,但总是一件好事,说明“西江水”值得探讨,有益对陆羽的研究。</p><p class="ql-block">“西江水”这一禅典历代被引用入诗题画乃至成为口头语,各人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像与李季兰齐名的女道士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一诗:</p><p class="ql-block">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p> <p class="ql-block">这和一些人指“西江水”就是大江大河或指定就是长江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和马祖道一说的喝尽西江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陆羽把一条江河比照黄金白玉官阶而千羡万羡,难道陆羽心中只有物就没有什么更大的思想吗,我有疑问才提出了物质以外的东西和大家探讨,但有个别人就挖苦,打击,以“文革”式的文风说我是在“贬低陆羽,抬高自誉”。所以我写了《营造陆学研究的良好环境》一文发表,希望我们不要一味因袭古人的观点,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中做点发展,超越的事,也让某些外国茶人不再公开指责我们的茶文化研究“只有物质没有文化”。</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追溯一下《六羡歌》是怎么来的:</p><p class="ql-block">宋初兴国三年(陆羽死后174年),《太平广记》500卷问世了。它专门收录了上起秦汉,下逮北宋初年的野史,笔记,传奇作品。引用书目475 种,依次编为92大类,其中篇幅最多的有10类。10类之外的《好尚》类有关于茶人的2个条目,就是201类中的李约,</p><p class="ql-block">~50~</p><p class="ql-block">陆鸿渐,还是引载《传载》一书中来的。内容说陆羽是被姓陆的僧人捡到的婴儿。后来到大和(公元827-835年)年间,(陆羽后死20多年)复州又有一个姓陆的老僧,自称是竟陵龙盖寺姓陆的僧人弟子,他唱的一首歌就是今天我们认定是陆羽作的《六羡歌》。由此可见,爱茶(好尚)的不止一个人,文中也没说此歌与陆羽有关,只是有3个都是姓陆的人。</p> <p class="ql-block">只是还要注意一个“唱”字:唐代是诗的时代,在没有印刷、广播工具的时代,那么多的诗作传播得那么迅速广远靠什么呢?那就是唱。而且大都依靠教坊中的歌伎们唱。诗人靠她们传播自己的新作流布;歌伎靠唱知名诗人的作品提高身份。所以,《六羡歌》也是依靠唱才流传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之所以认定为陆羽的作品,一是其内容符合陆羽生平,二是符合一个茶圣应有的品德形象。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例如屈原成人时,他父亲写了一篇《桔赋》给他,希望他来日成材,现在都说是屈原自己写的了;琅琅上口的《陋室铭》,归在了刘禹锡的名下;中国历史名著和现代革命文献的作者,张冠李戴的也不少。那么,《六羡歌》出于 陆羽没问题,“西江水”一词在陆羽引用时指什么才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目的是更进一步认识陆羽。</p><p class="ql-block">有人责问我,为什么你写了《走下神坛的陆羽》要把陆羽往禅门里推?陆羽没有出家剃度,但禅宗与佛教不是一码事。陆羽生活在禅风炽盛的环境中,结交的文士无不受到影响。何况陆羽的内在追求和客观条件是很矛盾的。禅宗思维方式自然会在陆羽身上体现出来,否则怎么会注目于茶,茶与禅又怎能分开?就是我们今天的许多成语,口语中也用着源自禅宗的字眼。</p> <p class="ql-block">最近,为了探索“西江水”,原任香港高官,现旅居加拿大又进入佛门从事英译佛经的愿炯法师给我一份由金盖山人闵一得订正的,青羊宫传抄本《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共10章。其中“添油接命章第一”也有西江水:“……原人生受气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而成……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气上通天谷,下达尾闾,周流百节之处,先天气从两窍中来,西江水要一口吸尽,即此义也。”你看,“一口吸尽”的“西江水”可以是禅意、茶水、江河和道家讲的气,而道家指的气也不一定是指可以呼吸的气。</p> <p class="ql-block">如果陆羽说的是故乡的</p><p class="ql-block">~51~</p><p class="ql-block">一截河水,显得胸襟不开扩;是一碗茶水,意近乎禅又似简单;完全是禅,有人认为太虚渺宗教化;是长江大河,又与全诗的内容意境脱节……陆羽被称“诗仙”、“茶仙”,称得上仙,思维是属于超物质超时空的。陆羽多次参与联句活动,其诗句并未涉及茶,我们研究陆羽或“西江水”也不必削足适履地硬把陆羽扣定在一个茶字上,还应想到他的才华是多方面,性格是复杂的。</p><p class="ql-block">求知存疑,存疑求知,历来是学术研究的动力。唯有疑,才去探索,才有发现,才有发展。连初中都未读完的我介入茶文化活动以来从不敢自戴高帽以什么学者专家自居,也多次在不同的地方声明我只愿做一片茶叶,和大家一起共浸出一杯芳香。“发展是硬道理”,在陆羽1270年后的今天,中国茶人应该向世界奉献出再一部《茶经》才好。</p> <p class="ql-block">(载《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2003.4期)</p><p class="ql-block">.52.</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本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