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印象

惠爷

<p class="ql-block">[巴马散记]</p><p class="ql-block">旅友相邀,到河池百色转转,车近巴马,便觉山势陡然不同。这里的山不连续,拔地而起,如巨螺散落于天地间,当地人唤作“峰丛”。山与山不粘连,留出疏朗间隙,让阳光和风从容穿行。盘阳河如碧绿绸带,蜿蜒于峰丛间,水色澄澈见蓝绿色,可见水底下卵石与水草。这水活且脉动。它从三门海等溶洞汩汩涌出,一路奔流,滋养着沿岸的百岁村落。空气极好,有种清甜的凉意,似被这满山的绿意滤过。</p><p class="ql-block">这般山水自然养人。外来的“候鸟人”,深信不疑。每日功课,是雷打不动的。晨曦微露,百魔洞前便聚满了人,面向幽深的洞口,或坐或站,深呼浅吸,谓之“吸地磁”。神态庄重,仿佛虔诚的仪式。午后,盘阳河边更是热闹。人们褪去衣衫,浸入那据说富含矿物质的河水中,任清流涤荡身心。更有执着者,提着大大小小的容器,跋涉数里,只为汲取一眼泉中的活水。见一白发老翁,固定时辰,静坐于水边大石,闭目听着风声与水声。问其感受,笑道:“在这里,时间走得慢些。”这话,有几分真意。</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慢”里,也藏着它的偏薄。这偏薄,不在山水,而在人间。当“长寿之乡”的名声日隆,这片土地便喧嚣起来。寻常的村落,如今农家客栈林立,钢筋水泥的小楼突兀地穿插在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之间,失了和谐。入夜,本应是蛙声与星辉的世界,却被烧烤摊的油烟与卡拉OK的喧闹所取代。那些为寻求宁静而来的心,唯免感到失落。更有商家,将这里的空气、水、阳光,乃至一草一木,都贴上“神奇”的标签,包装成包治百病的商品,在朴素的风物上,镀了一层虚浮的金。</p><p class="ql-block">这便生出矛盾。本是来寻求自然的疗愈,却又不自觉地将都市的浮躁与商业的逻辑带了进来,像一群笨拙的闯入者,惊扰了此地原有的安宁。我们渴望的“原生”与“淳朴”,恰恰在我们的蜂拥而至下,一点点地消逝。这是否是一个寓言:我们追寻桃源,却亲手筑起了通往桃源的收费站。</p><p class="ql-block">避开人群,信步走入一条僻静的山谷。谷中寂寥无人,只闻鸟鸣与自己的脚步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忽然觉得,巴马的好处,或许不在于那些被传颂、被量化的“养生元素”,而在于这片山水本身所提供的那份疏阔与静谧。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被都市生活磨损的身心;它也是一味药引,其真正的疗效,在于引导我们放下执念,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节律。</p><p class="ql-block">离去之时,我回望那渐行渐远的峰丛林立。我想,巴马终究是无言的,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它的存在,映照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内心。它所赐予的安康,大约不在于延长生命的尺度,而在于提醒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密度——在每一口清甜的空气里,在每一刻无所事事的安然中。而那偏薄之处,或许本不在山水,而在我们这些过客,还未学会如何与一片宁静的土地温柔地相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