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材小蠹(非中国种)(昆虫类)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

曾汉龙

<p class="ql-block">材小蠹(非中国种)是鞘翅目小蠹科材小蠹属一类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全球分布广泛,寄主涵盖松、杨、栎等多种林木及果树。其成虫与幼虫均钻蛀树木枝干,形成密集蛀道,破坏木质部输导系统,导致树木长势衰弱、枯萎死亡,还易引发次生病虫害侵染。</p><p class="ql-block">该类害虫繁殖能力强,以孤雌生殖为主,扩散速度快,可通过木材贸易、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对林业生态系统和苗木产业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多个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核心在于加强入境木材检疫查验,发现疫情及时采用药剂熏蒸、剪除受害枝条等措施处置。</p> <p class="ql-block"><b>一、生物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材小蠹(非中国种)成虫体型微小,体长1-3毫米,体呈圆柱形、黑褐色,鞘翅具刻点列与绒毛。其核心特征为孤雌生殖,繁殖力极强,雌虫独自完成产卵、蛀道构建,无需雄虫参与,世代周期短(仅数周),年发生多代。</p><p class="ql-block">幼虫乳白色、无足,在树木木质部蛀道内取食真菌与木质组织生长发育,蛀道呈密集分支状。该类害虫对衰弱木、新伐材及健康林木均有侵染性,依赖木材贸易、运输工具扩散,且对环境适应性广,低温、干旱等条件下仍可存活,是典型的高危外来林业有害生物。</p> <p class="ql-block"><b>二、入侵机制</b></p><p class="ql-block">材小蠹(非中国种)的入侵依赖人为传播主导+自身强适应的双重机制。其核心入侵途径为木材贸易,卵、幼虫或成虫隐藏于原木、板材中,随跨境运输远距离扩散,隐蔽性极强。</p><p class="ql-block">自身生物学特性助力入侵:孤雌生殖模式使其单雌即可建立种群,世代短、繁殖快,短期内形成种群优势;携带共生真菌,既为幼虫提供食物,又加速寄主树木衰弱,降低入侵阻力;对寄主选择性广,适应多种气候与森林类型,且缺乏本地天敌制约,一旦侵入便快速定殖扩散,破坏本地林业生态平衡。</p> <p class="ql-block"><b>三、与当地物种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材小蠹(非中国种)入侵后与当地物种形成竞争、侵害与协同三类核心关系。它广泛侵害本地松、杨等林木,与本土小蠹、天牛等蛀干昆虫竞争寄主与生存空间,凭借高繁殖力占据优势,挤压本土物种生态位。</p><p class="ql-block">其携带的共生真菌会改变树木微环境,间接影响本土分解者与植食性昆虫的食物资源;而本地天敌(如寄生蜂、步甲)对其识别与控制能力弱,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同时,它导致树木衰弱死亡,破坏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的栖息环境,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打破本地物种间的平衡,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b>四、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p><p class="ql-block">材小蠹(非中国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集中在生态、经济与安全三大维度。生态上,其大规模蛀食林木导致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削弱固碳、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加剧气候调节失衡。</p><p class="ql-block">经济上,侵害用材林、经济林及苗木产业,造成木材减产、品质下降,引发巨额防治与损失成本,冲击林业及相关产业链。安全上,衰弱或枯死的树木易在风雨中倒伏,威胁道路通行、建筑安全;其传播的真菌还可能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长期来看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经济基础,构成潜在且持续的生存风险。</p> <p class="ql-block"><b>五、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材小蠹(非中国种)的传播以人为传播为主要途径,自然传播为辅助。核心传播方式是木材贸易,成虫、幼虫或卵隐藏于原木、板材、木质包装材料中,随跨境运输远距离扩散,隐蔽性强且传播效率高。</p><p class="ql-block">此外,带虫苗木、盆景的跨境调运也是重要途径,其携带的害虫可直接侵入新区域。自然传播能力较弱,仅能通过成虫短距离飞行扩散,或随风雨、水流迁移至周边寄主树木。人类活动引发的森林扰动(如砍伐、造林),也会间接促进其在局部区域的扩散蔓延,加剧入侵风险。</p> <p class="ql-block"><b>六、防控措施</b></p><p class="ql-block">材小蠹防控以检疫拦截为核心,综合防治为补充。入境环节强化木材、木质包装及苗木检疫,采用X光检测、熏蒸处理等手段,杜绝虫源输入;建立监测网络,定期巡查林地,早期发现虫情并标记疫区。</p><p class="ql-block">物理防治方面,及时清除受害木、枯立木并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基数;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真菌等天敌,降低种群密度;化学防治针对虫情暴发区域,精准喷施低毒药剂,避免环境污染。同时,规范木材贸易与运输管理,加强跨区域联防联控,提升公众检疫意识,构建“预防-监测-处置”全链条防控体系。</p> <p class="ql-block"><b>七、生物防治流程</b></p><p class="ql-block">生物防治遵循“天敌筛选-扩繁释放-监测评估”闭环流程。先筛选适配天敌,优先选用本土寄生蜂、捕食性步甲或专一性致病真菌(如白僵菌),避免引入新入侵物种。</p><p class="ql-block">实验室规模化扩繁天敌后,在虫害发生初期(成虫羽化期)精准释放,按害虫种群密度确定释放比例;释放后保持林地通风透光,减少化学药剂干扰,为天敌提供适宜生存环境。</p><p class="ql-block">定期监测害虫虫口密度与树木受害程度,评估防治效果,若虫情未得到控制,可补释放天敌或结合物理防治调整方案,实现生态友好型持续控制危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