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朝代的记忆始于初中时,历史课上杜书兰老师教了一首朝代歌: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三国被晋收,隋唐五代,五胡十六国,宋元明清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10日,我走进洛阳博物馆,去触摸十三个朝代的文明脉搏。 从先秦时候的先民定居、大禹治水,到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以此为都,洛阳占据了“朝代歌”中大部分旋律节点,延续1500年,有97位帝王曾在这里演绎了自己的人生华彩乐章。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位列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2011年建成的新馆外形如鼎,寓意“鼎立天下”,13个屋顶象征13个朝代。这里的展品囊括了夏商周、隋唐宋各个朝代,中间没有断代,这在国内博物馆中为数不多,也有人说仅此一家。 不久前中博热搜榜公布“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榜与三星堆博物馆并列TOP9,被赞为全国地级市博物馆的天花板。 去年初,我曾去过河北定州博物馆,人称国内县级博物馆的天花板。看来,中国这座5000年文明大厦规模宏大,楼层巨多,天花板也就多。<br> 这里有夏商都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青铜礼器、铭文重器、诸侯文物、鎏金银铜器等等重要展陈,涵盖石、玉、陶、铜、铁、瓷、骨等诸多质地藏品,简直就是一部3D版洛阳通史。 走进洛博,我重点参观了珍宝展、河洛文明、唐三彩展和宫廷文物展。<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大镇馆之宝</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石辟邪</font></b></h3> 青石雕 东汉(公元25-220年)<br> 1992年12月洛阳孟津油坊村出土,位于东汉光武帝陵墓东约1000米处,被认定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前神兽。<br> 辟邪,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可祛凶除恶,佑护亡灵羽化升仙。这座辟邪由一块完整青石雕凿而成,通高1.9米、长2.97米、重约8吨,头似雄狮,身如虎豹,昂首斜侧,是外来艺术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刻技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白玉杯</b></font></h3> 白玉雕 曹魏(公元220-266年)<br> 1956 年出土于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是迄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曹魏时期玉器。<div>通高 13 厘米,以新疆和田羊脂玉琢制而成,通体光素无纹,玉质温润洁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印证了三国时期丝路贸易的延续。它的 “极简美学” 与魏晋风骨相契,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泥塑佛面像</font></b></p> 泥塑 北魏(公元386-534年) 1979年洛阳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残高25厘米。根据尺寸及特征判断为佛像面部残块,推测整体像高约3米,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北魏佛像残件,也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艺术见证。<br> 佛面虽残损,但塑工精湛,面部圆润柔和,五官线条细腻,嘴角微微上扬,被誉为 “最美的东方微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三彩黑釉马</font></b></p> 陶器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81年洛阳龙门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出土。<br>高73厘米,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除面、鬃、背、尾和四蹄是白色外,大部分为黑色,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br> 目前全国出土的三彩黑釉马仅有两件,均出自洛阳,此为其一,另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金丝楠木塔</b></font></h3> 金丝楠木雕 清代(公元1616-1911年)<br>高约6米,重约4吨,原藏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br> 木塔共三层,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除鎏金菩萨外,其它部分均为金丝楠木。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样,全部采用榫卯工艺,没使用一颗铁钉,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珍宝展品</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铜爵</b></font></p> 酒器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br>1973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br>长13.4厘米,宽8厘米,高11.4厘米。<br> 爵,短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腹部一侧有半环形鋬,素面无纹。别看它外形小而简陋,它可是4000多年前的器物,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珍品之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饕餮纹铜尊</b></font></p>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br>1974年洛阳市偃师城关乡塔庄村出土。<div>高25.5厘米,口径21厘米,腹径20.5厘米,底径13.7厘米。<br>敞口,肩平折,鼓腹,下腹微收,圈足,颈饰二道弦纹,肩饰云雷纹和连珠纹。腹部饰以连珠纹为边的兽面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孔。<br></div> 该尊是商代早期典型器物之一,保存完好,造型庄重,纹饰精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母鼓铜方罍</b></font></p> 酒器、礼器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br>1963 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div>通高50.3厘米,重约23千克,通体饰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其盖内和颈部内壁有“母鼓”两字铭文,是商代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实物见证,商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兽面纹方鼎</b></font></p> 食器、礼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br>1977年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br>高36厘米,长方体形,折沿、直腹、立耳、柱足,腹部四面和足上部均饰饕餮纹,四角和每面正中均有扉棱。饕餮纹大眼、粗眉,两侧各有一道立夔纹,花纹凸鼓,上下分三层,底层为云雷纹,造型庄重、质朴。<br> 方鼎铸造精工,纹样精细流畅,器身的兽面装饰带有突出醒目的浮雕特征,象征着王权的威严。这件精美的西周方鼎,可谓是洛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珍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叔牝铜方彝</b></font></p> 酒器、礼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br>1960年洛阳郊区小李村出土<br>高32.6厘米。器盖作四面起坡的屋顶状,脊中有方形钮,器身长方形,侈口、束颈、鼓腹、圈座。<br>全身满是三层半浮雕花纹,盖和腹部主体花纹为饕餮纹,盖顶、器身、颈部和圈足饰以凤鸟纹,边角和每面正中皆有扉棱。<br> 盖和内底均有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郭沫若认为此器“当是武王或成王时之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周王之弟成叔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作铜鼎</b></p> 食器、礼器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br>此鼎看似造型简单,却出自帝王之手,鼎内铸有铭文“王乍宝尊彝”,是洛阳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有铭文记载的周王自作铜器。<br> 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第27中学春秋墓出土。高40厘米,敞口、圆腹,腹立耳,三蹄形足。<br>该墓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陵区内,形制宏大,带有墓道,推测是东周一座周王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龙纹铜方壶</b></font></p>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br>2008年洛阳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错金银铜鼎</b></font></p> 食器、礼器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br>1979年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br>高16.5厘米,带盖,身盖合成扁圆球形。<br>全身饰错金银四瓣花纹、三角云纹,纹样图案对称工整,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之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西汉铜染炉</b></font><b></b></h3> 西汉洛阳金谷园西汉墓出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绿釉博山炉</b></font></h3>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div>洛阳新安县煤矿C12M4:27出土</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鎏金铜羽人</b></font></p> 东汉(公元25-220年)<br>1987年洛阳机车工厂东汉墓出土<br>高15.5厘米,以铜为材质并通体鎏金。羽人头戴面饰,面目奇特,高鼻深目,凸颧宽耳,头顶长角披发,肩背生翼,双膝下跪,两手捧前方后圆的筒形器,身上刻有纤细的羽纹、卷草纹和云气纹,造型灵动且工艺精湛。<br> 看到它,你还会说三星堆出土的大眼睛大耳朵面具是来自外星或外国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彩绘陶百花灯</b></font></p> 东汉(公元25-220年)<br>1972年洛阳涧西汉墓出土。<br>通高92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灯柱和枝杆:灯柱中间分三层,各伸出四支曲枝以承托灯盏;在曲枝接近灯柱的部位端坐一羽人,灯盏下面的曲枝上有一柿蒂形花叶和一卧蝉;灯盏口沿有火焰形花饰。灯柱下端有一圆盘,盘沿上插有四支龙形饰,龙尾坐一羽人。灯的下部为象征山峦的喇叭形灯座,座身自下而上分为四层,塑有猫、羊、狗、虎、鹿、猴等动物形象。<br>通体涂白粉,绘以红、黑彩绘,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发达,也让我联想起三星堆的青铜神树。<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铜灯</b></font></p> 东汉(公元25-220年)<br>2002年洛阳火车站汉墓出土。<br>通高12厘米。铜灯由灯盘、铜人和底座三部分分别铸造,而后焊接而成。<br>灯盘扁平状、下有一柄。铜人头微抬,两眼上视,头上长发后垂翘起,右臂伸出擎灯,左臂下垂,手扶膝,单膝跪于案上。案面长方形,下设四足。<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绿釉陶楼</b></font></p>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br>洛阳宜阳出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血珀骑羊俑及“白画骑羊儿一”石牌</b></font></p> 曹魏(公元220-265年) 这对文物背后有个令人泪目的故事。<div>它们2015年出土于洛阳市伊滨区西朱村曹淑墓。骑羊俑很小,俑高仅3.3厘米,长3.5厘米,童子梳着刘海丸子头骑在羊背上,通体棕红,形象可爱,用珍贵的血珀雕刻而成。<br></div> 一同出土的“白画骑羊儿一”石牌高8.3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是琥珀骑羊俑的签牌,标注“白画”是素刻工艺。<br> 曹淑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儿,曹丕的孙女,曹操的重孙女,出生未满 30 天便夭折了。痛失爱女的魏明帝用稀有的血色琥珀加精致的工艺作随葬。7年以后曹叡逝去,葬在小公主墓旁边400米的地方。时光穿越180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一位父亲深深的疼惜与思念,骨肉亲情,无论帝王还是布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玛瑙璧</b></font></p> 西晋(公元265-317年)<br>1978年洛阳偃师山化乡王瑶村出土<br>直径约10厘米,穿孔直径约4厘米。以天然褐、白色为基底,通过透雕工艺雕刻出勾连盘龙纹,纹饰华丽,工艺精湛。<br> 由于玛瑙硬度高、块度小,古代很少制成玉璧,这件作品因此更显珍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彩绘陶牵手女俑</b></font></p> 北魏(公元386-534年)<br>洛阳宜阳县马窑村杨机墓出土,2005年征集。<div>俑高17厘米。<br></div> 两个彩绘小姑娘,一对千年小闺蜜,长得眉清目秀,红腮朱唇,梳着双髻,面带微笑,手牵手并肩站立,一样的天真烂漫,一样的活泼可爱。她们身着红色宽袖短袍,束腰带,长管裤,既有胡服的元素,也有汉服的风格,反映出北魏时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br> 与其它陶俑头与身分别制作不同,此俑为一次性制成,是目前北魏陶俑中的孤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彩绘仪仗陶俑群</b></font></p> 北魏(公元493-534年)<br>1965年洛阳老城盘龙塚村元巶墓出土<br>该组俑包括武士俑、侍从俑、乐俑等形象,外施彩绘。武士俑身着翻领胡服或铠甲,作执兵器状,气宇轩昂。侍从俑面目清秀,比例匀称,峨冠博带。尤其是击鼓乐俑,极为罕见。<br> 此组俑既有身着胡服者,又有身着汉服者;既有头戴风帽者,又有头戴笼冠者,反映了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后“汉化”的历史背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隋单刀髻女俑</b></font></p> <div>隋代(公元581 年-618年)</div>这个陶俑样貌圆润、体态丰腴,梳着球形高髻,衣着长裙,华丽舒展。乍看还以为她是大唐长安美女,实际上她来自隋朝,是唐美人的老奶奶,让我一览隋代女性的审美风尚和对唐代装饰服饰的影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彩绘陶马与驯马俑</b></font></p> 唐代(公元618-907年)<div>1988年洛阳老城唐墓出土<br>陶马高40厘米,长47厘米<br>陶马躯体健硕,前腿凌空,抬颈瞪眼勾头,像是在奋力挣脱束缚。马鞍、马镫上残留的彩绘凸显华丽。<br>驯马俑身着唐代典型服饰,姿态夸张,双臂张开,神情专注,生动呈现驯马时的模样。<br></div> 人与马的对峙,力与美的流畅,活泼而灵动,让整个紧张的局面瞬间凝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金银平脱花鸟铜镜</b></font></p> 唐代(公元618-907年)<br>1970年6月洛阳市关林钢厂M109:10出土<br> 曾经在多个博物馆看过青铜镜文物。洛博这个金银平脱花鸟铜镜极其精美,是镇馆之宝之一。<br>它直径30.5厘米,八出葵花形,高圆钮。<br>纹饰布局:外区有四只衔绶鸾凤展翅环飞,间饰花鸟飞蝶,画面灵动。内区围绕钮部排列八朵侧影宝相花,纹饰精美对称。<br>金银平脱工艺是以大漆打底,将金银箔片按图案粘贴,经反复上漆、干燥、打磨、推光制成。工艺繁复,是唐代高超手工技艺的巅峰之作,不仅展现了唐代奢华的审美风尚与精湛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正始石经</b></font></p> 石刻 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br>1922年洛阳市偃师县佃庄乡大郊村(今太学村)太学遗址出土。<div>高75.4厘米,宽50厘米,厚15.5厘米,是曹魏时期洛阳太学的石刻遗存。<br></div> 曹魏正始年间,魏文帝曹丕恢复汉太学,令工匠把《春秋》《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之上,立于太学讲堂西侧,供太学生观摩、学习和抄录。<div>这块石经是我国现存曹魏正始石经残石中体型最大的一块。</div> 石经文字采用大篆、小篆、隶书刊刻,每个字三体并列,又被称为“三体石经”。 中国古代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以弘儒训,以重儒教”,是保存并流传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曹魏正始石经、东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并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唐景教经幢</b></font></p> 石刻 唐代(公元618-907年)<br>2006年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br>残高84厘米<br>经幢为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底部已残损,刻有景教经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图像。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是唐代景教大师景净所造的中国化基督教神学文献。《经幢记》记载了立幢时间、原委、人员等信息。其残石经文可与敦煌遗书《景教宣元本经》校勘,具有极高的宗教史、文献学研究价值。<br> 景教是源自古叙利亚经波斯(伊朗)而逐步东渐的基督教东方教会,唐代在长安和洛阳两京地区传播。 此经幢原立于一位来自中亚移民“安国氏太夫人神道”,现藏于洛阳博物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三彩展</b></h3> 唐三彩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低温铅釉陶器,。“三彩” 并非特指三种颜色,而是以黄、绿、白为基础色,演化出褐、蓝、黑等多种色彩,三彩意为多彩。也有人说是指道教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多姿多彩”。无论怎样,唐三彩都是色彩丰富、釉色斑斓、魂丽夺目的盛唐彩陶工艺巅峰的代名词。<br> 洛阳作为唐代东都,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汴洛段时,在洛阳北邙山的唐墓中发现了大量多彩釉陶器,这就是世人前所未见的唐三彩。唐三彩发现之初,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民国初年由古董商运至北平琉璃厂后,引起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重视,唐三彩遂蜚声中外,流落全世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三彩骆驼</b></font></p> 陶器<br>唐代(公元618-907年)<br>1981年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高88厘米,长76厘米<br>体型高大,昂头曲颈、张口嘶鸣、背负行囊,漫步前行,釉色厚重,展现出丝绸之路的商贸场景。<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三彩灯</font></b></p> 唐代(公元618-907年)<br>1987年洛阳吉利区出土<br>通高44.5厘米,座径22.6厘米<br>莲花灯器型端正,釉色斑斓,由灯盏、灯柱和灯座三个部分组成。<br>最上面是灯盏,由盏碗、莲花瓣盏托和托盘组成,内外均匀施有棕、绿、白三种釉色,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造型十分优美。托盘下面是竹节状的灯柄,中部饰仰覆两朵荷花,两侧点缀多周连续小圆圈纹,被放置在一个倒扣的碗状底座上,底座上还有宝相花和力士的纹饰。<br> 唐代流传下来的唐三彩器物比较多,但三彩灯较罕见。目前国内发现的三彩灯,其顶部多是烛台,用来放蜡烛。而这盏唐三彩灯顶部有一个盏,倒入油,加上灯芯,即可使用。它是国内目前发现少有的顶部为灯盏的唐三彩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三彩牵引胡俑</b></font></p> 人物是西域胡人形象,深目高鼻、卷发虬髯,身着翻领窄袖胡服,腰间束带,还原了唐代西域胡人的典型装扮,双手作牵引状。<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三彩镇墓兽</b></font></p> 造型夸张威猛,头部有独角或双角,面目狰狞,身躯施黄、绿、褐三色釉。作为冥器用于镇守墓葬、驱邪避凶,反映唐代丧葬观念与雕塑艺术的张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三彩天王俑、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b></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隋唐出土方砖</b></font></p> 浮雕兽面纹方砖<br>唐代(公元618~907年)<br>隋唐洛阳城遗址出土<br> 乳丁纹方砖<br>唐代(公元618-907年)<div>出土于洛阳金谷园铁路列车段<br></div> 莲花纹方砖<br>唐代(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br>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出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宫廷文物展</b></h3> 洛阳博物馆所藏清代宫廷文物,原属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慈宁宫曾是孝庄皇太后长期居住的地方。<br> 1973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洛阳,经周恩来总理特批,将原藏于慈宁宫大佛堂等区域的一批宫廷文物调拨至洛阳,有135 件套(2000 多件)。如今,展陈于洛阳博物馆专门设立的 “宫廷文物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银鎏金六世班禅像</b></font><b></b></h3> 清代(公元1616-1912年)<br>高74.1厘米<br>原藏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br>清乾隆时期(1781年),采用银鎏金工艺制作,高74.1厘米。<br>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为庆贺乾隆帝70寿辰进京,后圆寂于北京西黄寺。乾隆帝为纪念他,命内务府造办处制作4尊银鎏金造像,洛阳博物馆所藏是其中一尊。<br> 班禅头戴鎏金尖顶通人冠,面庞丰颐,神态寂静慈祥。身披袒右袈裟,内穿交领坎肩,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双腿相盘,呈吉祥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六世班禅塔)</b></font></h3>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在寺内圆寂的六世班禅而建。 <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5日摄于北京西黄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b>鎏金铜观音</b></font></p> 清代(公元1616-1912年)<br>高90厘米<br>原藏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br>观音面相方圆,衣纹流畅,装饰自然。右手置右膝上,左手置于身旁,姿态优美,神态悠然。为汉式风格造像。<br>这尊观音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反映观音在普陀洛伽山讲经说法的姿态。观音菩萨亦称观世音,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清铜鎏金三世佛造像</b></font></h3> 由三尊佛像组成,对应“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三世佛”的典型造像体系。<br>采用铜鎏金工艺,通体金黄,表面装饰繁复的卷草纹、莲瓣纹,背光与底座雕刻精细,体现清代宫廷造像的华丽风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九莲座铜鎏金无量寿佛</b></font><b></b></h3> 由多尊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分坐于九朵莲花座上,莲花以茎干交织成景,底部辅以山石、荷叶等装饰,构成“九莲佛境”的立体造像群。<br>采用铜鎏金工艺,佛像面容庄严慈祥,衣纹流畅细腻;莲花瓣色彩层次丰富(多为紫、金配色),山石、荷叶的雕刻与彩绘工艺精湛,尽显清代宫廷造像的华丽与写实风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镶松石曼达</b></font><b></b></h3> 是藏传佛教中的供器,用于供奉佛像、菩萨等,象征佛教宇宙观中的坛城。以金属为主体,表面镶嵌松石等宝石,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其镶嵌工艺与纹饰设计展现了清代宫廷造办处的高超技艺,是汉藏文化艺术交融的体现。 <br> “曼达”藏语意为 “坛城” 。 <p class="ql-block">洛阳不愧为博物馆之都,现已建成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12 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 就有3 家。</p><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将去二里头遗址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