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衣若芬老师所著这本《陪你去看苏东坡》,是每天午休去新华文轩“西南书城”看完的——那里有一个书柜,都是有关苏东坡的书籍。<br> 写东坡的书多了,如何写出新意来,也就更考验作者的功力,或者说,是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认知力与感受力。衣若芬从1990年8月开始以浙江杭州作为起点,开启了前后历时三十多年,行程数十万公里的寻访苏轼之旅。其足迹遍及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江西、江苏、河北、广东和海南。但通观全篇,却又不是详细地重复一遍“苏轼行踪图”,很多地方甚至只能是浅浅地一访——大多遗迹已不存,或只能供人对着复建的建筑追怀一叹。因此,文章更侧重的是在实际探访中,穿插进对古往今来各种有关苏轼的传闻轶事的梳理和考据,以此帮助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能从细节着手更加了解苏东坡。</h1> <h1> 要说首先最佩服作者的,还是虽然喜欢苏东坡,但也绝对不盲从相关的轶闻趣事,反而抱着严谨的态度去考证。正是这样的去伪存真,才能帮助读者真正认识苏东坡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于,就算知道苏东坡有一些我们没想到的缺点又如何呢,这也不妨碍我们喜欢优点多于缺点的他呀。</h1> <h1> <font color="#ed2308">这些有趣的考证包括:东坡长得怎样?</font>作者从他的自述“七尺顽躯走世尘”“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和朋友的眼光中,大致拼凑出他的样貌为“高个子”(推测为172米,在宋代人中算高个子了。同时作者发现东坡的高个子基因遗传到32代孙,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苏慎先生身上。苏慎是东坡长子苏迈的后人。)、颧骨高耸(有意思的是,作者与苏辙的27世孙许昌苏青龙有过一面之缘,发现苏先生的容貌,也有这一“苏家显著特征”)、髯须(估计这个是那个朝代每个成年男子的标配)。</h1> <h1> <font color="#ed2308">东坡与原配夫人王弗是自由恋爱吗?</font>答案是否定的。这从东坡为其撰写的墓志铭可知。“有的作者喜欢强调东坡和王弗是自由恋爱,但从墓志铭看来,东坡结婚之初并不晓得王弗的文化素养,她非但能读书,还能通解和记忆,是个聪颖又娴静的女性。”<br> <font color="#ed2308">不过这里延伸联想一点,怎么感觉有时候名字真的会体现性格或者命运呢?</font>比如王弗的名字“弗”,意思是“不”,有劝止的含义。她多次劝告东坡明辨利害、谨言慎行,真的很符合名字的含义。而苏轼苏辙兄弟,用父亲苏洵的话来讲,“轼”为车子前沿的横木扶手,看似没有很大的功能,然而如果遇到颠簸的路面,或是乘车时需要欠身行礼时,“轼”就能维持人身的安全及平衡。坐车扶“轼”往前看,所以苏轼字“子瞻”。“辙”是车轮碾过的痕迹,不属于车的配置,即使发生车祸,过错也不会怪罪于“辙”。随车行而留下“辙”,因此苏辙字“子由”。苏洵分析了“轼”和“辙”的职能和性质,对儿子于训勉中也流露出了担心,担心苏轼不懂得装饰自己的外在,因此要他掩藏真心,不要过露锋芒,以免遭人妒恨。而对“善处乎祸福之间”的苏辙则比较放心,知道他能幸免于灾患。而苏氏兄弟的后来人生轨迹,果真如此。是作为父亲的苏洵未卜先知吗,倒也不是,据作者考证,苏洵《名二子说》写作年份大约在1047年, 那年苏轼11岁,苏辙9岁。所谓从小看大,估计两兄弟的性格差异,在那时就已经定型。</h1> <h1> 而作者虽然喜欢东坡却也不神话东坡。在《为什么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这篇文章中,通过阐述2000年法国第二大全国日报《世界报》为迎接千禧年特别制作专题中,将12位生活跨越公元1000年的世界人物名为“千年英雄”,而唯一获选的中国人是苏东坡这一事实,既肯定苏东坡的“国际影响力”与被认可度,也指出李白、杜甫同样伟大,“为什么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出生于公元1000年以前,不在《世界报》选取的时代范围内。”是不是一下让人茅塞顿开?</h1> <h1> 其次,这本书最让人动容的,还是作者不经意描述中,一些触动人心的场景。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场景,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生动,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与共鸣这位九百年多前的人。<br> “东坡和子由相伴往贬所,同行一个月。6月11日,两人在徐闻海岸告别,子由目送兄长的船扬帆南去,那是他最后见到的东坡形影。”(《一碗超难吃的汤饼》)<br> <font color="#ed2308"> ——有些文字所展现的画面,永远感动人心。</font></h1> <h1> 一位新加坡出版业的工作者告诉作者的故事:父亲临终前心神不宁,亲人们问询为其诵读《圣经》可否?摇头。后改为读苏东坡的文章,于是在亲人们“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读(《前赤壁赋》)中,安然而逝。(《疗愈安抚系之苏东坡》)<br> <font color="#ed2308">——有些文字被放进生活,永远抚慰人心。 </font></h1> <h1> 第三,也喜欢共鸣作者的一些感受。比如,在《银杏》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险些因为行李托运,丢失在眉山三苏祠拾到的银杏落叶,“带着湿濡泥土的银杏落叶,找不着完整无破损无褐斑的。我翻捡着,想至少带一片给远方的友人,这是今年在东坡家,秋天阳光雨露过后的记忆……”喜欢这样的描述啊,让人有了一种知己感——也许,每个喜欢苏东坡的人,都是差不多这样,如东坡先生那样感性吧,这是我们唯一和东坡先生相似的地方吧。(要知道论才学,那可是远远赶不上啰,东坡先生可是考过全国第一名的啊,哈哈哈。)</h1><br><br><br><br><font color="#ff8a00">[《陪你去看苏东坡》,衣若芬著, 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备注:插图来自本书和网络画家兔飘Dora作品,感谢原作者。<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