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 邓保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0060621</p> <p class="ql-block">站在太原古县城的拱辰门下,指尖抚过斑驳的砖缝,仿佛触到了故乡跳动的脉搏。这座复建后重现风华的古城,于我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建筑群落,而是家乡递给世界的一张立体名片,是流淌在晋人血脉里的文化密码,为这片厚土的美,晕染开层层叠叠的鲜活色彩。</p> <p class="ql-block">它为家乡的美,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金”。太原古县城的格局,复刻了明代太原府的“凤凰城”形制,四街八巷、三十二胡同,像极了老辈人记忆里的城市肌理。漫步西城墙下,箭楼的垛口还留着时光冲刷的痕迹,瓮城的青石板上,似乎能听见当年车马粼粼的回响。那些嵌在墙中的碑刻、檐角的瑞兽、门楣上的砖雕,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晋地的过往——从春秋晋阳城的烽烟,到明清晋商的驼铃,古城把散落在典籍里的故事,凝结成可触可感的实体。家乡的美,从此不再只是汾河的波光、晋祠的古柏,更有了这方城池承载的千年记忆,让“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有了更坚实的依托。</p> <p class="ql-block">它为家乡的美,添了一抹“烟火的温暖红”。白日里,古城的街巷是活的画卷:老字号的醋坊飘出酸香,非遗艺人的面塑在指尖绽放,晋剧票友的唱腔从茶社里漫出来,混着孩童手里冰糖葫芦的甜。到了夜晚,红灯笼次第亮起,照亮了灰瓦上的月光,也照亮了街坊邻里的笑脸。老太原人在这里寻回了儿时的年味,年轻人则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里,找到了传统与潮流碰撞的惊喜。古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盛着家乡的烟火气,让“家”的味道有了具象的载体——是妈妈曾念叨的老手艺,是爷爷讲过的旧时光,更是一辈辈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它为家乡的美,添了一抹“文化的灵动蓝”。作为晋文化的缩影,古城从未停止生长。在这里,能看到晋剧《打金枝》的经典桥段在戏台上重现,也能遇见年轻设计师将晋商票号的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能亲手拓印一幅《太原府志》的残卷,也能在数字展厅里,通过光影技术“穿越”到明清的太原街头。古城让家乡的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老技艺有了新传人,老故事有了新讲法,老建筑里长出了新业态。这种古今交融的活力,让家乡的美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既有历史的深邃,又有当下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外地朋友问起我的家乡,我总会带他们去古县城走一走。看晨光掠过城墙,听晚风拂过钟楼,在一碗头脑的热气里,在一声地道的太原话里,感受这座城赋予家乡的独特韵味。太原古县城,它不仅复原了一座城的模样,更唤醒了一座城的灵魂,让家乡的美,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又有生生不息的温度,在青砖黛瓦间,在烟火人声里,愈发清晰,愈发动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