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

香山红叶

<p class="ql-block">八里桥是泾河与颉河在平凉城西交汇之处。这里是平凉城区风景最美之地,人们休闲徒步锻练的好去处,秋未初冬行走在平凉一中北面泾颉河交汇之处的河堤上,坐在这里,我想到的是泾河与颉河,想到的是泾河龙王,柳毅传书,看到的是颉河汇入泾河三角地河滩的芦荻花……</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在两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上,一般都会有人类文明的遗存,大河与大河交汇处有大城市的遗址,小河与小河交汇处有小城市——大多为县城的遗址。平凉城就建在泾河与泾河上游左岸的第一条一级支流的颉河交汇之处的八里桥,八里桥顾名思义就是离平凉主城区的韩王府之西八里路程。就如平凉城东的七里店一样。</p><p class="ql-block">颉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大湾乡红沟,河源高程2830米——这是泾河水系所有河流中海拔最高的河源。在泾源县境流经大湾乡、六盘山镇(蒿店乡),在蒿店东部的苋麻湾流入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白杨林村,在崆峒区流经安国镇、柳湖镇,在柳湖镇八里桥汇入泾河。颉河全长50.5公里,流域面积607.8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在泾河的一级支流之中,颉河是最短的最不起眼的一条,但却是名气最大的一条。原因至少有三:一是颉河流经的颉河大峡谷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弹筝峡,又称金佛峡;二是颉河大峡谷东口是三关口,北口是萧关,中间还有一个瓦亭关,这些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关隘,是数千年里中原帝国举足轻重的西大门;三是颉河大峡谷这一段道路既是历史上著名的回中道北段,又是当代312国道的一段,算得上是西(安)兰(州)公路上最为重要最为险峻的一段。</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不仅是当地人,还有许多史学家的著作中,都习惯上把颉河看作是泾河的另一个源头,认为泾河实际上有二源,老龙潭是南源,颉河是北源,在当地文献资料的记载中,更是把颉河与泾河作为一条河流来描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陇东地区隶属于秦帝国设立的36郡之一的北地郡,同时设立的最早一批县治中,在颉河北岸今崆峒区安国镇油坊村就设置过泾阳县,泾阳意即泾水之阳,可见那时人们是把颉河当作泾河来记载的。</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颉河大峡谷被称之为弹筝峡由来已久。最早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宋时,颉河大峡谷就一直被称之为弹筝峡。在记述地理的古籍中,很早就已经有了弹筝峡的身影,《元丰九域志》中有记载,《水经注》里有描述,民国年间的《平凉县志》援引古籍,说弹筝峡的称谓来自于民间:“泾水南流,经都卢山中,风吹流水,常如弹筝之声,行旅因谓之弹筝峡。”不仅是过往客商行旅之人,后来连诗人都参与进来,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将军行》中就有“弹筝峡东有胡尘,天子择日拜将军”的句子。历史上,弹筝峡还被称作金佛峡,是因为峡中原有寺庙,庙内供有金佛,所以又名金佛峡。</p><p class="ql-block">颉河大峡谷东起于安国镇白杨林以西的三关口,向西抵达六盘山下,再折而向北,至于萧关,长约50公里。整个峡谷危峰耸峙,岩壁如削,河水澎湃,激流飞泻,崖峭穴奇,篁邃径幽,林障秀阻,蔚为壮观。颉河大峡谷里关隘重重,著名的有三关口、萧关和瓦亭关。</p><p class="ql-block">大约是到了明代,人们开始把崆峒山前峡称之为弹筝峡,而把颉河大峡谷称之为三关口,这种说法流传至今。之所以叫三关口,是因为弹筝峡谷由三关口进至六盘山下,向南有位于泾源县城的制胜关,向北有峡谷口的萧关,向西有六盘山顶的六盘关。可见三关口名字的由来,是由其独特的山川形胜决定的。</p><p class="ql-block">也是从明代开始,当地坊间即将三关口与杨家将的故事穿凿附会,纠缠在一起,表达了老百姓憎爱分明的朴素理想。于是在泾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杨六郎镇守的是平凉三关口,安国镇西沟村的胡谷堡成了焦(赞)城和孟(良)城,平凉城西有了二天门、三天门,崆峒镇也叫养子寨,成了穆桂英生下杨文广的地方;北塬草峰镇杨庄的耀武镇也成了潘仁美驻兵的潘城。一切都好像跟真的一样!</p><p class="ql-block">宋史对杨家将只记载三人,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当年杨家将杨六郎作战驻兵的雁门关在山西,两狼关在内蒙古,而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孙杨文广镇守渭州抗击西夏,也就是今日的平凉确是有史书记载的。“杨文广(?-1074年),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太尉杨业之孙、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之子。北宋名将。1045年,杨文广得到范仲淹的赏识,任部将,先驻守延州一带与西夏作战,后随大将狄青南征广西,在平侬智高之乱中立有战功,知德顺军。1054年,宋廷以杨文广有统御之才,出任广西铃辖,兼判宜、邕二州。1064-1067年间,遥领成州团练使,并提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中央禁军将领。1068年,为了抵御西夏入侵,杨文广被调往前线,任兴州防御使。筚篥城防御工事完工,后杨文广因功徙知泾州的镇戎军。后来杨文广一路升迁,先任泾州知府并管理镇戎军,后升任定州路副都总管,一直做到朝廷的高级将领:禁军的步军都虞侯。1074年,杨文广迁驻抗辽前线,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制定出收复燕、云的作战计划,上报给朝廷。同年,卒于定州任所。”</p><p class="ql-block">泾州就是现在平凉的泾川县,镇戎军就是现在的宁夏固原,都是六盘山脚下的萧关、三关口等地,可见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在三关口东的泾河川一带镇守抗击西夏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虽然说穆桂英、杨宗保是戏剧里虚构的人物,杨六郎杨延昭驻守颉河三关口也不存在,穆桂英大破平凉城西天门阵只是民间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但平凉八里桥及崆峒镇安国镇里与杨家将相关的地名确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之间肯定有一定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冬初中午阳光,柔和而饱满,它并不是夏天的那种灼热,也不是春天的那种娇嫩,更不是寒冬天的那种冷酷,仍然带着秋天的柔和。它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金黄色的光芒,像一盏盏温暖的小灯笼,照亮了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阳光下,原本枯黄的草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变成了一片金黄的海洋。那些已经掉落的枫叶,像是被重新赋予了生命,沐浴在这温暖的阳光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那香气宛如一位悠扬的诗人,用它那充满激情的旋律,唤醒大地的沉睡。</p><p class="ql-block">平凉,因黄帝问道崆峒山而闻名天下,八里桥的泾河水也曾见证了曾经的多少岁月,只能让历史学家去挖掘,去研究,我只能远望泾河水东流,亨受八里桥的美景!</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立冬后的第一个周未,我独自漫步在平凉郊外的八里桥泾河畔。夕阳的余晖洒在蜿蜒的溪流上,将两岸的芦荻花染成一片金红。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在秋风的吹拂下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美感。</p><p class="ql-block">芦荻花的茎秆挺拔修长,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绒毛,摸上去有些粗糙却充满韧性。它们的叶子狭长如剑,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蓬松的花穗,初开时呈淡紫色,渐渐转为银白色,最后变成淡金色,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微风吹过时,花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吟唱。</p><p class="ql-block">站在芦获丛中,我仔细观察这些植物。它们并不高大,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贫瘠的河岸,还是潮湿的沼泽,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芦荻的根系发达,深深地扎入泥土中,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能屹立不倒。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想到平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却同样坚韧不拔,在艰苦的环境中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风渐起时,芦荻花开始飘散。那些细小的种子乘着风,像雪花般在空中飞舞。它们有的落在附近的泥土里,有的飘向更远的河岸,还有的甚至飞越了城市的高楼。这场看似平凡的种子飘散,实则是芦荻花延续生命的壮举。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无论落在何处,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生命。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让我感动,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凝视着这片芦荻花海。它们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艳丽,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在这片金色花海中,我仿佛看到了平凉人的影子——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默默无闻却坚韧不拔。芦荻花教会我,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内心的坚强;不在于暂时的绽放,而在于永恒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我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夕阳下的芦荻花海宛如一幅金色的油画,美得令人心醉。这场与芦荻花的邂逅,将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它让我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用心去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