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加拿大多伦多

袁晓平

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城市、金融与文化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 “全球最宜居城市”。这片天际线集中了多伦多的商业核心区(如金融区、娱乐区),展现了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筑活力与经济实力。<div>画面左侧高耸的尖塔建筑,是多伦多的象征CN塔,高 553.3 米,曾是世界最高自立式建筑。</div><div>画面中部的曲线形摩天楼是“梦露塔”,因外形酷似玛丽莲・梦露而得名,是多伦多后现代建筑的代表,由华裔建筑师马岩松设计,曾获“全球最佳摩天楼”奖。</div><div>右侧外观呈堆叠积木状的建筑,是多伦多网红打卡地“积木楼”,独特的外立面设计使其成为城市建筑艺术的名片。</div> 多伦多的圣劳伦斯市场它是多伦多历史最悠久、最具活力的地标性集市。市场起源于 1803 年,是多伦多(当时称约克镇)最早的公共集市之一。现存的南楼建筑建于 1904 年,采用红砖与石材结合的复古风格,内部包含 120 余家特色摊贩,涵盖生鲜、烘焙、熟食等品类,二楼还设有文化展览空间 “市场画廊”。2025 年全新落成的北楼则以现代设计融合历史元素,成为集农贸市场、社区空间与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新地标。 <br>这里是多伦多“味觉天堂”,必尝的豌豆粉培根三明治、蒙特利尔风格贝果、手工奶酪等美食吸引全球食客。2025 年新北楼开业后,新增了更多本地农场直供的新鲜食材与创意料理。每周六的农夫市场已有 220 年历史,周日则变身古董市集;南楼常年举办美食工作坊、艺术展览,是多伦多多元文化的缩影。<br>这儿曾被《国家地理》评为 “全球最佳食品市场”,是游客体验多伦多本土生活、采购伴手礼的首选地。这座集市不仅是商业场所,更是多伦多历史与文化的 “活化石”,其红砖建筑与烟火气十足的市集氛围,完美诠释了城市的传统与活力。 多伦多 CN 塔是加拿大最具辨识度的地标建筑,以 553.3 米的高度稳居西半球第一,并长期位列全球十大最高独立结构。它不仅是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融合通讯功能与极致体验的城市名片。 多伦多CN塔由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于1973年动工,1976年建成开放,耗时3年4个月,总投资6300万美元(约合2025年3.5 亿美元)。其设计初衷是解决多伦多地区摩天大楼遮挡信号的问题,因此必须超越当时所有建筑的高度。最终,这座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三肢束筒结构不仅满足了通讯需求,更以 “世界最高自立式建筑” 的震撼全球长达 31 年(1976-2007)。 1995 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将其评为 “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以表彰其在无计算机辅助时代纯手工设计的壮举。塔基深入地下 35 米,可抵御 8.5 级地震;塔身配备 6 部高速玻璃电梯,58 秒内即可将游客从地面送至 346 米高空。 多伦多岛是多伦多市的组成部分,位于安大略湖中,与市中心隔水相望。该岛由多个岛屿组成,包括中央岛、沃德岛等,总面积约5902.75平方千米(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多伦多岛原为半岛,1858年因暴风雨与陆地分离,形成独立岛屿。岛上最宽处约5公里,水深4-5英尺的航道将半岛切割为多个小岛。 多伦多大学成立于1827年,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主校区位于多伦多市中心,另设密西沙加校区和士嘉堡校区,形成“一校三区”的格局。其学术实力、历史底蕴和创新精神使其长期稳居全球顶尖学府之列,被誉为 “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标杆”。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第 21 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第 18 位,U.S. News 全球最佳大学第 18 位,在医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领域位列全球前十。其研究经费常年占加拿大高校总投入的近 25%,在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领域引领创新。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1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第18 位,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第18位,在医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领域位列全球前十。其研究经费常年占加拿大高校总投入的近 25%,在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领域引领创新。 胰岛素发现(1921年诺贝尔奖)、人工智能早期研究、核试验放射性影响调查等成果改写了人类科学史。<br> 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系统藏书超 2490 万册,为北美第三大图书馆。 安大略省议会大楼是安大略省议会、省督的官方驻地,也是多伦多重要的历史与政治地标。大楼1886 年动工,1893 年正式启用,历时 6 年建成。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韦特设计,采用理查森罗马式风格,外墙使用安大略省附近采石场的粉色砂岩,因此被称为 “粉色宫殿”。该建筑的土地原属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政府以每年1加元的租金租赁,租期 999 年。<br>大楼的双塔设计,塔顶为绿色穹顶,正面有大型拱门入口和精致石雕,整体风格庄重典雅,融合了罗马复兴与意大利北部建筑元素。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是加拿大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1912 年由安大略省政府立法创立,1914 年正式向公众开放。主楼 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庄重气质。<br> 博物馆拥有1800万件文物与标本,涵盖艺术、文化、自然历史三大领域,分布于40个展厅。其中国文物收藏尤为突出,数量超过6万件,是海外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地之一,包括殷商甲骨文、青铜器、明清帝王服饰,以及完整迁移的明代祖大寿墓(含神道雕塑与墓室)。此外,馆内还藏有埃及木乃伊、希腊陶器、欧洲中世纪武器、恐龙化石等珍贵藏品。<br> 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祖大寿墓」是海外最重要的中国墓葬艺术实物之一,其建筑构件与历史背景充满争议与传奇色彩。该墓原址位于北京海淀区永泰庄,属于祖氏家族墓地。1919年,加拿大安大略考古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乔治・克罗夫茨在中国采购「完整明清高官墓葬」。克罗夫茨以500大洋购得墓地所有权,并向当地县令行贿1000大洋,以「修缮祖坟」名义拆解墓园。墓中核心构件包括八方石宝顶、琉璃花门、石五供、二柱门、石翁仲(文官武将)及石骆驼各一对,总重量达150吨,于1921年经天津海运至多伦多。<div>祖大寿(1579-1656)为明末辽东名将,曾参与宁远之战、大凌河之战,两次降清(1631年诈降后复叛,1642年最终归降),被乾隆帝列入《贰臣传》甲编。其家族「祖家军」在明清交替中扮演关键角色,与吴三桂家族联姻(祖大寿为吴三桂姑父),其降清行为对明末辽东战局影响深远。<div>该墓融合明代晚期北方墓葬的严谨规制与清代早期装饰风格,如琉璃构件的使用体现满汉文化交融。其雕刻工艺细腻,人物服饰纹理清晰,石骆驼的肌肉线条与皮毛质感栩栩如生,堪称海外中国墓葬艺术孤本。</div></div> 博物馆收藏的山西元代壁画是海外最重要的中国宗教艺术瑰宝之一,集中体现了元代寺观壁画的巅峰技艺与文化内涵。<br>《弥勒佛佛会图》出自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后殿,为元代著名画师朱好古及其弟子于元延祐七年(1320 年)绘制。画面高 5.22 米、长 11.11 米,采用对称式构图,中央主尊弥勒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两侧环绕阿难、迦叶二弟子及文殊、普贤等四菩萨,人物衣纹线条流畅,色彩以朱砂、石青、石绿为主,展现出元代佛教壁画的庄严肃穆。壁画中还描绘了剃度场景,生动反映了元代佛教仪式与社会风貌。 博物馆收藏的《神仙赴会图》又称平阳府《朝元图》,出自晋南平阳地区某道观(具体寺院不详),绘制于 13 世纪晚期,早于芮城永乐宫《朝元图》约 30 年。壁画由东西两铺组成,每铺高约 3 米、长 10 米,以道教元始天尊为中心,描绘了 286 尊神仙朝拜的宏大场景,人物神态各异,衣饰华丽,线条遒劲有力,与永乐宫壁画同属 “吴带当风” 的艺术传统,被学者称为 “道教美术双璧”。 博物馆收藏的辽三彩罗汉像是中国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海外最重要的中国雕塑瑰宝之一。该像原藏于河北易县八佛洼睒子洞,1912 年被德国汉学家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发现时,洞内共有 16 尊等身三彩罗汉像,推测为辽代佛教僧侣为躲避战乱而藏匿于此。这批造像因战乱与盗掘于20世纪初流散海外,运输过程中至少 3 尊损毁,现存世仅 11 尊,分藏于美、英、法、加等国博物馆。人物塑造:罗汉像高约 1.2 米,以真人比例塑造,面部表情细腻生动 —— 或蹙眉沉思,或慈目微笑,肌肉线条与骨骼结构精准写实,衣褶随肢体动态自然垂落,袈裟质感通过釉色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梁思成盛赞其 “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最精作品”。 中国木雕:这个画廊里的木雕主要代表菩萨。这样的雕塑本应是以一尊或多尊佛像为中心人物的更大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画廊中最大的壁画以二维形式展示了这样一组雕像。最古老的雕像可追溯到1195年,其他雕像则可追溯到13世纪至15世纪。<br>很少有作品有原始的油漆层。在中国,重新粉刷一件开始看起来破旧的雕塑被认为是一种虔诚的行为。在宋、金、元时期(960-1368),佛教艺术在山西蓬勃发展,山西是这些雕塑的主要产地。在后来的时代,山西变得贫困,这就是雕塑幸存下来的原因。在较富裕的地区,它们会被现代作品所取代。<br> 博物馆收藏的金代木雕观音菩萨立像,是金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海外重要的中国木雕瑰宝之一。该造像属于金代(公元 1115-1234 年)作品,原供奉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境内某寺庙。造像底部装藏盖板背面有墨书题记:“囗明昌六年南步况村口行者请到,平阳府洪洞县贾颜记笔”,明确其雕造于金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前后,是现存可信程度最高的金代纪年木雕造像之一。20世纪初,它通过古董商的非法交易流散海外,最终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div>造像通高 1.905 米,为男相观音形象,面部蓄有虬卷的八字胡,神态慈悲庄严,沉静中蕴含力量。身体壮硕,宽肩阔胸,具有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与宋代婉约清雅的造像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采用木雕工艺,表面施以金漆加彩,衣饰上的沥粉贴金图案精美绝伦,前襟和后背有龙纹、宝相花等纹饰。头戴桶状高冠,上覆观音兜,佩戴项圈、法珠、手镯等饰品,额间还镶嵌有红宝石,体现了西域工艺的影响。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呈现 “曹衣出水” 的艺术效果,褶皱如流水般灵动,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div> 博物馆收藏的金代木雕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像,是金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海外最重要的中国木雕瑰宝之一。<br>该组造像属于金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 作品,原供奉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境内某寺庙。造像底部装藏盖板背面有墨书题记:“囗明昌六年南步况村口行者请到,平阳府洪洞县贾颜记笔”,是现存可信程度最高的金代纪年木雕造像之一。20 世纪初,它们通过古董商的非法交易流散海外,最终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观音菩萨呈男相,面部蓄有虬卷的八字胡,神态慈悲庄严,沉静中蕴含力量。大势至菩萨面容同样庄重,二者身形壮硕,宽肩阔胸,具有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造像采用木雕工艺,表面施以金漆加彩,虽历经岁月,仍可见华丽的装饰痕迹。菩萨头戴雀屏状宝冠,这种冠式是晋南金代木雕造像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呈现 “曹衣出水” 的艺术效果,褶皱如流水般灵动,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胸前佩戴精美的璎珞,工艺精湛,细节丰富。(此图下载于网络) 博物馆收藏的金代木雕彩绘南海观音菩萨像,是金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海外重要的中国木雕瑰宝之一。<br>该造像属于金代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 作品,原供奉于山西泽州府(今晋城)某寺院。20 世纪初,它通过古董商的非法交易流散海外,最终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观音呈游戏坐姿(一腿支起,一腿下垂),神态慈悲安详,沉静中蕴含强大力量。头戴雀屏状宝冠,冠上饰有化佛,彰显神圣地位。造像采用木雕工艺,表面施以彩绘与漆金,虽历经岁月,仍可见华丽的装饰痕迹。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呈现 “曹衣出水” 的艺术效果,褶皱如流水般灵动,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造像底部雕刻有龙、人物等繁复细节,极具艺术张力。 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木雕彩绘关羽坐像,是明代宗教造像艺术的精品,也是海外重要的中国木雕文物之一。<br>该造像属于明代作品,原供奉于山西或河北地区某关帝庙。20 世纪初,它通过古董商的非法交易流散海外,最终入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关羽呈坐姿,头戴巾帻,面容威严,长髯飘逸,眼神锐利,尽显 “武圣” 的刚毅与忠义。造像采用木雕工艺,表面施以彩绘,虽历经岁月,仍可见华丽的装饰痕迹。关羽身着铠甲,甲胄上的龙纹、鳞纹雕刻精细,色彩丰富,展现出高超的雕刻与彩绘技艺。 <div>卡萨罗马城堡是加拿大多伦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美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遗迹之一。</div> 卡萨罗马城堡由加拿大金融巨头亨利・米尔・佩拉特爵士于1911年为妻子玛丽建造,耗时3年、耗资350万加元(相当于今天的9000万加元),旨在打造一座俯瞰多伦多的中世纪风格梦幻城堡。 佩拉特爵士是 “多伦多电力之父”,通过投资电力、铁路和地产积累巨额财富,并因军界贡献获英王爱德华七世封爵。城堡的设计融合了他对欧洲建筑的热爱与现代科技的追求。 19 世纪中叶,多伦多的军事力量由英军和地方民兵组成。1859 年加拿大通过民兵法案后,1860 年 4 月 26 日成立了多伦多首个本土军团 ——“加拿大志愿民兵来复枪团第二营”,三年后更名为多伦多皇后直属来复枪团,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现役军团。<br>亨利・佩拉特爵士17岁(1876 年)加入该军团,1901年晋升上校并任指挥官,1921年获少将军衔。在他的领导下,该军团成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民兵单位。1910年,为庆祝军团金禧,佩拉特应英王爱德华之邀,自费(耗资超 25万加元,相当于今天300万加元)组织670名官兵赴英国奥尔德肖特参与军事演习。此行不仅展示了加拿大对英国的军事支持,还让军团与英国著名的“布夫斯军团”建立关联,佩拉特本人也因慷慨贡献获封“维多利亚勋章指挥官”,军团最终凯旋归国。 大厅是佩拉特一家的接待区。桃花心木壁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来自一座正在被拆除的英国老房子(大约在亨利爵士建造城堡的时候)。上方壁炉架上挂着亨利·佩拉特爵士在军队里的肖像,他是女王的坚定支持者。 在40英尺高的窗台上是一架伍利策管风琴-TORY。原来的风琴于1924年拍卖。现在的风琴来自多伦多-托什阿赛马场剧院。 这个房间是完美的圆形,因为它适合诺曼塔。门是弯曲的,以适应形状的房间。就像一楼的服务室。这这种风格的灵感来自18世纪末的建筑师罗布-厄特·亚当。精致的新古典主义灰泥细节由鲜花、瓮、壁柱和柔和的黄色组成以亚当的风格为特征。<br>四把路易十五风格的椅子和三折屏风客厅套房的一部分。从19世纪开始这套家具用D'aubuson挂毯装饰,是非常珍贵法国生产的丝绸挂毯织物。 卡萨罗马城堡巧妙融合哥特式、罗马式、诺曼底式等多种欧洲建筑风格,青铜大门、尖顶塔楼、城垛和圆形瞭望台营造出浓郁的中世纪氛围,同时内部配备电梯、中央吸尘系统等 20 世纪初的先进设施,展现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卡萨罗马城堡规模宏大,共有98间房间、800英尺隧道连接马厩、5.5英亩花园,地下一层设酒窖、游泳池、保龄球馆等,堪称 “微缩社会”。 1914 年建成后成为社交名流的聚集地,英国王室成员曾在此下榻。 一战后电力国有化、地产贬值及银行破产导致佩拉特爵士负债累累,1924 年城堡及艺术品被拍卖,仅售 14 万加元(不足原价 5%),家族黯然离去。 城堡后来被多伦多市政府收购,1937 年由同济会俱乐部承租,经多次修复后成为多伦多文化地标,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1987 年被列为安大略省历史遗产。 城堡融合罗马、哥特、诺曼底等多种建筑风格,其高耸的塔楼、石质外墙、哥特式拱窗和庭院喷泉,使其宛如中世纪欧洲古堡的复刻,成为多伦多的 “童话地标”。 卡萨罗马城堡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浓缩的加拿大近代史。从富豪的浪漫礼物到公众的文化遗产,它用砖石与故事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兴衰,成为每个到访多伦多的人不可错过的传奇之地。 卡萨罗马城堡的马厩建筑是城堡附属设施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它采用红砖与浅色石材搭配的设计,融合了哥特式与罗曼式建筑风格,高耸的塔楼、城垛和圆形瞭望台充满中世纪古堡韵味。建筑细节精致,入口处的石雕、墙面的装饰性窗洞都展现出与主城堡一致的奢华审美。 马厩通过一条长约244米的地下隧道与主城堡相连,曾是城堡主人亨利・佩拉特爵士的马匹与马车的专属存放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豪华,采用红木建构、西班牙方砖铺地。如今,这里已改造为展览区和咖啡馆,成为游客探索城堡历史、感受百年前奢华生活的重要场所。 10月12日13:30,从多伦多皮尔逊机场起飞,经香港转机,于13日23:55回到上海浦东机场。整个加拿大行程顺利结束。<div>本篇文字资料下载于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