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展

自由人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3日至2026年1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里,“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以92件油画、素描作品,系统梳理了这位绘画巨匠的艺术生涯,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p><p class="ql-block">“如果只能选择一位俄罗斯艺术家来中国,列宾就是不二之选。”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研究馆员郑艳如是说。作为国内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列宾特展,本次展览汇聚了俄罗斯两大艺术机构珍藏,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萨特阔》等多幅列宾代表作首次来华与中国观众见面,让观众一次性大饱眼福,领略大师的艺术魅力。其中,《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以近4米宽的画幅,震撼呈现俄罗斯众生相与命运图景。</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9日有幸欣赏了这一艺术盛宴,震撼!</p> <p class="ql-block">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b><i><u>瓦西里 •叶菲莫维奇 • 列宾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67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6.4厘米 ×68.5厘米</p><p class="ql-block">1976 年从L.A鲁斯兰诺娃的继承人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创作于伊利亚-列宾艺术生涯早期的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胞弟瓦西里•列宾(1853—1918),他是一位师从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乐班的音乐才俊。1870年,瓦西里随兄长同游伏尔加河,见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历程。</p> <p class="ql-block"><b><i><u>伏尔加河上的纤夫</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870年</span></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23.5厘米 × 505厘米</p><p class="ql-block">1885年(存疑)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p> <p class="ql-block"><b><i><u>萨特阔</u></i></b></p><p class="ql-block">18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322.5厘米 x 230 厘米</p><p class="ql-block">1897年购自皇村亚历山大宫</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凭借这幅巨制画作于 1876 年获得“院士”称号。这幅作品取材于诺夫哥罗德壮士歌中关于萨特阔——一位富有的“客商”(商人)的故事。在海底水王的奇幻宫殿中,萨特阔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位新娘。各个时代和民族的美女依次从他面前走过。“远处站着一位朴素的俄国姑娘。萨特阔的目光越过那些异国美女,被她深深吸引。”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在首次重要海外之旅期间构思并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b><i><u>老妇人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 世纪7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1.5厘米 ×87.5厘米</p><p class="ql-block">临摹自伦勃朗同名原作(1654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929 年接收自奥斯特鲁霍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深谙欧洲古典艺术精髓。这位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接受过正统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展厅终日临摹大师原作,研习画法。《老妇人肖像》临摹自伦勃朗同名 原作,显露出了列宾在学生时代已具备的惊人的视觉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b><i><u>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 •斯塔索夫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06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理事会从D. V.斯塔索夫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0.9厘米 × 65.3厘米</p><p class="ql-block">斯塔索夫(1824—1906)集艺术评论家、音乐学家、政论家与社会活动家身份于一身,毕生致力于阐扬民族文化理念,捍卫文学艺术领域的现实主义原则。列宾在其艺术生涯中为这位评论家创作了约20幅肖像,这也是列宾在启程前往欧洲公费游学前的早期写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b><i>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i></b></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6.5厘米 ×89厘米</p><p class="ql-block">1874年,P.M. 特列季亚科夫委托画家创作并购得此肖像画;1877年,S. L.马蒙托夫从画家处购得此画,纳入其收藏:1883年,S.I.马蒙托夫将此画捐赠给莫斯科鲁缅采夫博物馆;1925年,该画被转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收藏。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1873-1876年旅居巴黎期间,列宾以皇家美术学院公费奖学金获得者身份,应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 •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创作了作家屠格涅夫的肖像。这幅画原本计划作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民族珍视的面孔”系列的作品之一,该系列专门收藏俄罗斯杰出学者与艺术家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b><i><u>维拉 •伊里尼奇娜 • 列宾娜童年貨像</u></i></b></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3 厘米 × 60厘米</p><p class="ql-block">1947 年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总统B.贝鲁特捐赠</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为长女维拉(1872—1948)绘制的这幅肖像创作于其海外游历期间。在法国时,他既研习欧洲现代艺术,又钻研古典传统技法,流连于博物馆与画廊之间,临摹古典大师画作。这幅肖像受到了法国印象派技法,以及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的启发:通过一系列大胆利落的笔触构建形体,勾勒光影关系。</p> <p class="ql-block"><b><i><u>祈祷的犹太人</u></i></b></p><p class="ql-block">187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76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80厘米 × 64.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创作于其旅居巴黎时期,属于他探索民族性格特征的“类型肖像”系列。据列宾自述,这幅他“从各方面都满意”的作品,刻画了一位沉浸于祷告的老者。深色的背景通过细腻的色彩层次构建,明暗对比强烈,人物布满皱纹的面部描绘精湛,令人联想到古典大师的绘画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自画像</u></i></b></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白颜料及石墨铅笔;兼用水彩笔与钢笔</p><p class="ql-block">18厘米 ×13.3厘米</p><p class="ql-block">1925 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自画像是艺术家实现自我观照的特殊媒介,更是其人生经验的凝练表达。这幅素纸本单色自画像虽幅面精微,却堪称盛装肖像的典范,展现出艺术家作为“真正画家”的精神图景。</p> <p class="ql-block"><b><i><u>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u></i></b></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4.5厘米 ×147.7厘米</p><p class="ql-block">1879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此作再现了17世纪末俄国历史的重要篇章。1682年,索菲娅公主为伊凡与彼得两位幼主摄政,后为维系权柄策动近卫军叛乱。列宾刻意在画作标题中详述了历史语境:深谙史家笔法的他,将视角聚焦于这位拒绝向命运屈服的悲剧女性。</p> <p class="ql-block"><b><i><u>瓦莲京娜 • 谢苗诺蛙 • 谢娃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酱色蜡笔、擦笔</p><p class="ql-block">33.8厘米 × 24.7厘米</p><p class="ql-block">1967年从赫尔辛基N.N.舒瓦洛夫处购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自己承认,他画中的人物形象最初是在他的想象中诞生的,之后他再“去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人,他们的身材或面部特征能够表达他绘画所需要的东西”。列宾在瓦莲京娜•谢洛娃(1846—1924)身上看到了类似索菲娅公主不屈不挠的性格。她的儿子瓦连京•谢洛夫自1874年以来一直是列宾的弟子,后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b><i><u>尤利娅•雅库布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浅棕色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32.3 厘米 × 23.2厘米</p><p class="ql-block">1925 年接歌自茨丰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底藏</p><p class="ql-block">尤利娅•雅库布是彼得·雅库布的妹妹。雅库布兄妹积极参与了萨瓦、马蒙托夫的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活动,并经常造访阿布拉姆采沃庄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彼得 • 雅库布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81年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1925 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32.5厘米 ×23.3厘米</p><p class="ql-block">彼得•雅库布(1859—?)是一位乡村医生。地方自治医疗是一种服务于农村人口的医疗形式。针对发病率、身体发育和人口统计开展的大规模卫生统计研究是地方自治医疗的重要工作之一,旨在改善俄国的卫生条件。彼得•雅库布对此著有论文《论农民群体中结核病的病因学》(1891年)。</p> <p class="ql-block"><b><i><u>在边界小径上</u></i></b></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1.5厘米 ×48厘米</p><p class="ql-block">列宾娜与她的孩子们走在界路上</p><p class="ql-block">1986年从D.G. 马利科娃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捕捉幸福家庭瞬间的作品,构图灵感源自列宾在法国接触到的西方现代绘画。列宾在创作中借鉴了印象派的革新技法,采纳其写生观察视角,以及对光影与空气环境复杂效应的关注。</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列宾与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密切合作的时期,该艺术中心汇聚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力量。</p> <p class="ql-block"><b><i><u>艾米莉亚•普拉霍娃利拉斐尔•列维茨基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47年从 O.A. 阿利亚比耶娃(E. L. 普拉霍娃与A. V. 普拉霍夫之女)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与彩色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35.4 厘米 ×23.5 厘米</p><p class="ql-block">艾米莉亚•普拉霍娃(1851—1927)嫁给了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德里安 •普拉霍夫——他是列宾在学生时代的亲密朋友之一,也是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拉斐尔•谢尔盖事维奇•列维茨基(1844—1930)是列宾的同学,也是画家、巡回艺术展</p><p class="ql-block">览协会成员(1880年以后)。他是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b><i><u>波雅尔家的秘密报告</u></i></b></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棕色纸本印度墨、棕褐及白颜料,钢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23.5厘米 ×31厘米</p><p class="ql-block">收录于1878 年出版的《俄罗斯艺术家素描集》,莫斯科 A.L. 马蒙托夫公司印刷厂出版,1880 年由含雷尔与纳布戈尔特公司摄影制版,第一辑。</p><p class="ql-block">1925 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波雅尔是10-17世纪俄国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代表,他们是富裕显赫的大地主。他们有权参与沙皇咨询机构—波雅尔杜马会议,并根据家族尊贵程度在宫廷中担任特定职务。列宾这幅以历史为题材的素描折射出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对彼得大帝时代之前俄国艺术与生活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b><i><u>观看杂耍表演</u></i></b></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贴于纸板):钢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17.6厘米 × 345厘米</p><p class="ql-block">收录于1878 年出版的《俄罗斯艺术家素描集》,莫斯科AL马蒙托夫公司印刷厂出版,</p><p class="ql-block">1880年由含雷尔与纳布戈尔特公司摄影制版,第一辑。1925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末,列宾对笑的主题已然十分着迷。这幅《观看杂耍表演》描绘了剧场顶层楼座的观众对表演的反应。画中包含各个年龄段正在大笑的观众,所有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笑”。</p> <p class="ql-block"><b><i><u>眼神邪恶的人!</u></i></b></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0厘米 ×49厘米</p><p class="ql-block">1877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列宾的教母之夫伊凡•费奥多罗维奇•拉多夫的肖像,因其所描绘的人物在丘古耶夫地区有着能用眼神给人带来厄运的名声,故得名“眼神邪恶的人”。居住在故乡期间,画家不断从各种人物类型中汲取灵感,探索人类原始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他认为这些表现形式有着独特个性、精神力量和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b><i><u>助祭长</u></i></b></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5.5厘米x97.5厘米</p><p class="ql-block">1877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从巴黎归来后,列宾于1876年至1877年在他的故乡丘古耶夫研究当地风情,创作素描和习作,并记录下了当地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特点。丘古耶夫主教堂的神职人员伊凡•乌拉诺夫是这幅画的原型。尽管教区居民认为这幅肖像画与模特完全相像,但对列宾来说,这主要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复合形象。</p> <p class="ql-block"><b><i><u>北顿涅茨河畔的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u></i></b></p><p class="ql-block">1880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1.5厘米 × 37厘米</p><p class="ql-block">1977年从LR. 费多谢娃处购得(原属T.G. 戈德堡收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0年夏,列宾游历南方地区。这位艺术大师一路创作了大量习作与速写,积累素材。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他探访了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列宾选择从对岸远眺的角度,巧妙地捕捉了修道院全景。精妙的构图既突显了修道院的标志性建筑,又完整地呈现了建筑群的整体风貌。</p> <p class="ql-block"><b><i><u>駝背者</u></i></b></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82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64.4厘米 ×53.4厘米</p><p class="ql-block">“驼背者”系列草图创作于列宾寓居莫斯科近郊霍特科沃乡间宅邸期间。画家在修道院厨房遇到了这位年轻人,并简短记录如下:“他声线尖细却极富个性与活力。每逢宗教游行,这个挂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他以自己的方式虔诚信教,是个正派诚恳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b><i><u>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u></i></b></p><p class="ql-block">1881—188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78厘米 × 285.5厘米</p><p class="ql-block">1883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自19世纪70年代末返乡后,开始构思一幅展现行进中宗教队伍的鸿篇巨制。这一主题深深吸引着列宾,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通过描绘缓慢行进的队伍,列宾以凝练而传神的笔触刻画出了众生相。然而,圣像始终未向观者显露真容。对列宾而言,宗教庆典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形象,是他所理解的俄国多棱镜像。</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女朝圣者</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3.3厘米 × 54.5厘米</p><p class="ql-block">1925 年接收自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习作中,那些将成为《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画中人群一部分的女朝圣者的形象,被画家以一种感人至深的细腻手法呈现给了观者。她们背着沉重的行李,佝偻着身躯,沿着乡间小路缓慢而艰难地前行,拄着拐杖,相互依靠。</p> <p class="ql-block"><b><i><u>橡树林中的宗教行列 •圣像显现</u></i></b></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4.7厘米 ×31.8厘米</p><p class="ql-block">油画《橡树林中的宗教行列•圣像显现》(18771924年,捷克赫拉德茨一克拉洛韦现代艺术馆藏)的油画草图</p><p class="ql-block">1924 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草图展现了人群沿着林间道路行进的场景。画家以概括性的笔触粗略勾勤出了人群轮廓,未着墨于细节刻画。但在密集的构图中,仍可辨认出身着节日黄袍的神职人员,以及手持红色旌旗与十字架的胡圣者。列宾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在方寸草图间精准地传达了俄国虔诚信仰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b><i><u>晚会</u></i></b></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4.5厘米 ×185.5厘米</p><p class="ql-block">1881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0年,列宾赴乌克兰采风。《晚会》正是他基于那里的民俗风情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这一题材成为他从巴黎归国后重点探索的方向。画面主题取材于当地习俗:劳作结束后,人们彻夜歌舞至天明。“那些哥萨克民谣,歌声永不停歇,每个夜晚必有戈帕克舞者在跃动中划出优美弧线•••••”</p> <p class="ql-block"><b><i><u>两名乌克兰农妇与背身而坐的年轻男子速写</u></i></b></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24.2厘米 ×33厘米</p><p class="ql-block">为油画《晚会》(1881 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创作的习作</p><p class="ql-block">1960年从布拉格E. 米勒洛娃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Vechornitsy”(意为晚间聚会)是指年轻人在夜晚举行聚会的传统社交活动。他们平日里举行聚会时会兼顾劳作与娱乐,节日期间则完全成为庆祝活动。在后来的绘画作品中,列宾既完成了多幅完整的乌克兰人物肖像,又留下了大量舞蹈人物的逮写稿,同时呈现了舞者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舞蹈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b><i><u>女演员斯特列佩托娃饰演的伊丽莎维塔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39 年从 M.G. 阿布拉莫娃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2厘米 ×84厘米</p><p class="ql-block">佩拉盖娅•斯特列佩托娃(1850-1903)是一位伟大的悲剧女演员,被誉为戏剧舞台上的“瑰宝”与“奇迹”。每次演出后,她总因极致的情感投人而精疲力竭,几乎无法独自返回后台。列宾正是捕捉到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斯特列佩托娃,将其在皮谢姆斯基的戏剧《苦命》(1859年)中饰演的伊丽莎维塔一角定格于画布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歇息</u></i></b></p><p class="ql-block">1882 4p.</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43厘米 × 94厘米</p><p class="ql-block">画家妻子维拉•阿列克谢耶芙娜•列宾娜肖像</p><p class="ql-block">1893年前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画中人维拉(1855—1917)因终日操持家务而困倦,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列宾对妻子小心翼翼的温柔、对沉睡模特细致耐心的守候,加之画家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与非凡天赋,共同铸就了这幅19世纪的肖像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b><i><u>阿法纳西 •阿法纳西耶维奇 • 费特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82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委托创作并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2 厘米 ×64厘米</p><p class="ql-block">俄国诗人,翻译家费特的这幅肖像画,是特列季亚科夫为打造“民族珍视的面孔”肖像画廊而特别委托列宾创作的。在这幅肖像中,列宾摒弃了浪漫化的艺术处理:画中的诗人目光专注、神态可亲,全然不见哲思冥想或修辞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i><u>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96.5厘米×74厘米</p><p class="ql-block">1927 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所绘巡回展览画派领袖、杰出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其绘画风格呈现出克制的色调处理和简练的构图特征,这正是克拉姆斯科依本人在肖像创作中惯用的艺术语言。同时代的人都惊叹于真人和这幅肖像画的高度相似。然而,画家真正追求的,是通过刻画模特的心理状态来揭示人物性格特质与情绪世界。</p> <p class="ql-block"><b><i><u>帕维尔•米哈伊瓷维奇•特列季亚科夫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8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01厘米×77厘米</p><p class="ql-block">1930年接收自莫斯科文学艺术团体</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1832—1898)是兼具商业远见与人文情怀的艺术收藏家,自青年时代便怀揣在故乡莫斯科建立一座国家美术馆的理想。1892年,特列季亚科夫将已具备公共美术馆规模的私人画廊连同建筑本体一并捐赠给莫斯科市,自己则以终身管理人的身份继续守护这片精神沃土,成为如今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被授予“莫斯科荣誉市民”。这幅肖像既记录了特列季亚科夫的内敛性格,也暗喻其对俄国艺术的奠基性贡献(背景中的画廊藏品)</p> <p class="ql-block">以深色服饰与暖色调背景形成对比,交叠的双臂、沉静的目光精准呈现其克制自律的气质;修长的手指既体现商人身份,也暗示其艺术收藏的灵性</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特列季亚科夫逝世后,列宾为使此作与遗容肖像构图统一,曾重构背景部分。</p> <p class="ql-block"><b><i><u>列宾之母塔季扬娜•列宾娜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79 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303厘米 x22.4厘米</p><p class="ql-block">1984年从G.I. 克洛奇科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母亲塔季扬娜•列宾娜(1811—1880)。作为一名军屯户之妻,她诞育了7个孩子,其中4个不幸夭折。她一生操持家务、缝制皮裘,更于19世纪50年代创办家塾,教授宗教教育、阅读、书法和算术。</p> <p class="ql-block"><b><i><u>米亚斯尼茨街的叶菲姆.伊凡诺夫</u></i></b></p><p class="ql-block">1881—1882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29厘米 ×20厘米</p><p class="ql-block">1960年从布拉格 E.米勒洛娃处购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从题记来看,这幅素描由列宾创作于莫斯科的米亚斯尼茨街。画中的人物头顶微秃、须髯浓密,身份已不可考。他低垂眼帘,双手交叠于腰际,姿态谦卑。从形貌装束看,他像是来自乡野的农人,不知何故栖身于这繁华都市中。</p> <p class="ql-block"><b><i><u>尼古拉•伊凡诺维奇•皮罗戈夫白像</u></i></b></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意大利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1984年从I.I.伊琳娜尔克霍娃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33.1厘米 x 234厘米</p><p class="ql-block">皮罗戈夫(1810-1881)是一名外科医生、解剖学家、俄国军事野战外科学及麻醉学派的奠基人,还是医学教授。列宾绘制这幅素描时,恐怕不知道,就在前一天,顶尖医学专家经过会诊已确认皮罗戈夫罹患癌症。画中老者的面容呈现出冷峻庄重之色,实则掩藏着无尽的悲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自画像</u></i></b></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2.8 厘米 × 60.5厘米</p><p class="ql-block">1930 年从画家之女T.I.列宾娜一亚泽娃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7年盛夏,列宾独自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足迹遍及威尼斯、博洛尼亚、佛罗伦萨与罗马。这幅完成于佛罗伦萨的自画像,既是对画家内心的审视,也是对其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画中浅色调的背景、极简的构图与轮廓分明的人物形象,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甚至壁画。</p> <p class="ql-block"><b><i><u>两幅全身素描利同一男性半身像</u></i></b></p><p class="ql-block">1883</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27.4厘米 ×22.7厘米</p><p class="ql-block">为油画《意外归来》(1884-1888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所作习作</p><p class="ql-block">1963 年由慕尼黑 M.温克勒捐赠人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素描稿中,归来者的整体动态已初现端倪:他身形微躬,呈警惕的防御姿态,但面部表情尚未定型。画面中的人物嘴角洋溢着奇异的幸福微笑,这种“超验性”的欢愉却裹挟着情感上的矛盾性,既暗示着角色性格的复杂性,也暴露出画家在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内在犹疑。</p> <p class="ql-block"><b><i><u>意外归来</u></i></b></p><p class="ql-block">1884—1888年</p><p class="ql-block">1885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60.5厘米 ×167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定格在服苦役者推开家门的一刹那—这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男子很可能是民粹派甚至民意党背景的流放者。列宾通过家庭成员面对“浪子”突然归家的不同情感反应构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画家以具体社会事件为蓝本,引发了观者对那些孤注一掷的理想主义者艰难命运的深沉思考。</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生动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b><i><u>宣传者被捕</u></i></b></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880—1889年、1892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34.8厘米×54.6厘米</p><p class="ql-block">1891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74年,俄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运动,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深人乡村开展民众教育并传播革命思想。列宾始终关切那些致力于为民众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当局对他们发起的司法行动,并基于此构思出了该幅画作。</p> <p class="ql-block"><b><i><u>忏悔之前</u></i></b></p><p class="ql-block">1879—188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48厘米 ×59厘米</p><p class="ql-block">1892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 N.M. 明斯基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9 世纪下半叶,大批俄国知识分子开始疏远传统宗教信仰。随着科学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进步与理性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知识分子与东正教会之间的裂痕持续扩大。列宾以画家的敏锐洞察力捕提到了这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在创作中直面无神论思潮对俄国人精神生活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b><i><u>身着爱丁堡大学教授袍的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51年根据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孙女N.A. 特里戈罗娃一门捷列娃遗嘱人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5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57.8厘米 × 46.3厘米</p><p class="ql-block">门捷列夫(1834—1907)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列宾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创作了两幅肖像画,这是两人多年深厚情谊的见证。此为首幅作品,画家描绘了门捷列夫身着爱丁堡大学法学教授袍的情景,体现了他在1884年该大学300周年校庆时获得的荣誉头衔。</p> <p class="ql-block"><b><i><u>这是列宾在1887年创作的《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肖像(创作歌剧&lt;鲁斯兰与柳德米拉&gt;时期)》</u></i></b></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尺寸98×117cm,现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现实主义(巡回画派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格林卡(1804-1857):俄国“民族音乐之父”,代表作《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俄国首部民族歌剧</p><p class="ql-block">列宾未见过格林卡本人,通过文献与想象还原其创作状态,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庄重范式。</p><p class="ql-block">画面元素:乐谱、书籍、舒适的家居环境,突出格林卡的创作日常与沉思气质</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以生活化场景展现人物精神内核,是19世纪俄国文化精英肖像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b><i><u>娜杰日达•奧加廖娃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175厘米x12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奥加廖娃(1854—1919)是亚历山大•斯塔霍维奇之女,曾是玛丽亚•亚历山德罗美娜皇后的宫廷女官,后嫁与近卫军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团上校奥加廖夫。1892年,她在帕尔纳庄园创办私立蕾丝编织学校,专门招收贫苦的农家女孩,并遴选出天赋优异者赴圣彼得堡深造。帕尔纳蕾丝学校对俄罗斯本土蕾丝工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雷德泽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16.8厘米 ×11.8厘米</p><p class="ql-block">雷德泽夫斯基(1852—1929)于1891年晋升上校并任第三苏梅龙骑兵团指挥官。1886年,他与亚历山大•斯塔霍维奇之女奥尔加•亚历山德罗美娜•斯塔霍维奇(1859—1904)成婚。本作与前作收录于同一画集,创作于1891 年夏季,地点为帕尔纳庄园。该庄园属亚历山大•斯塔霍维奇所有,他是俄罗斯最杰出的养马专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列宾在1891年创作的《诗人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曼诺夫大公肖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主角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康斯坦丁大公(1858-1915),他不仅是皇室成员、圣彼得堡科学院院长,还是一位以“K.R.”为笔名发表作品的诗人,其诗作常被柴可夫斯基谱曲。列宾通过这幅肖像,既展现了大公的军旅身份(军装、勋章),也传递出他的艺术气质(沉思的神态),是俄国现实主义肖像画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特列季亚科夫画廊。</p> <p class="ql-block"><b><i><u>这是列宾在1887年创作的《索菲娅·门特尔肖像》</u></i></b></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尺寸115×107cm,现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风格:现实主义(巡回画派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索菲娅·门特尔(1846-1918):德国钢琴家,李斯特的学生,曾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柴可夫斯基《钢琴幻想协奏曲》的献呈对象</p><p class="ql-block">画面元素:钢琴、鲜花(暗示音乐会成功)、华服与珍珠,展现了门特尔的音乐家身份与自信气质</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列宾在欧洲旅行期间完成此作,是其“文化精英肖像系列”之一,反映了19世纪俄国的艺术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b><i><u>瓦尔瓦拉 •伊克斯库尔•冯• 希尔登班德男爵的夫人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91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5厘米 ×717厘米</p><p class="ql-block">瓦尔瓦拉•伊凡诺美娜• 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1859—1929)的人生经历极为有趣且丰富多彩。她专注于慈善事业,为普通民众出版廉价书籍,收藏艺术品,并在圣彼得堡经营着一个文学艺术沙龙。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圣彼得堡创办了欧洲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她创立了“慈善姐妹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了几家医院,并亲自在前线救治伤员。</p> <p class="ql-block"><b><i><u>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5厘米x98厘米</p><p class="ql-block">1929 年从 G.P.马利科夫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虽为杰出的工程学教授,居伊(1835—1918)一生中创作了14 部歌剧、大量抒情歌曲与钢琴作品,以及管弦乐、合唱曲和室内乐作品。他在音乐理论领域亦著述颇丰,出版了700 余篇探讨当代音乐艺术的文章与评论。在这幅肖像中,列宾以卓越的技法塑造了一位兼具艺术灵性与技术理性的完整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b><i><u>列宾在1884年创作的《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肖像(习作)》</u></i></b></p><p class="ql-block">纸本素描(炭笔/铅笔),标注“1884”,是列宾为后续油画《鲍罗丁肖像》创作的写生稿</p><p class="ql-block">多作为列宾手稿藏品,常见于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列宾专题展</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鲍罗丁(1833-1887):俄国“强力五人集团”作曲家,同时是化学家,代表作《伊戈尔王》《中亚细亚草原》</p><p class="ql-block">列宾在1888年完成了鲍罗丁的正式油画肖像,此素描是前期对其神态与动态的捕捉练习</p><p class="ql-block">以松弛却精准的线条表现鲍罗丁阅读乐谱的专注状态,既体现了列宾的速写功底,也传递出对象的学者与艺术家双重气质,这类习作是列宾正式肖像创作的重要准备,展现了他从生活瞬间到完整作品的创作逻辑。</p> <p class="ql-block"><b><i><u>扎波罗热哥萨克</u></i></b></p><p class="ql-block">1878 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1897 年由画家赠予 P.M.特列季亚科夫</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9.8厘米×29.8厘米</p><p class="ql-block">此幅素描于1878年夏创作于阿布拉姆采沃,是后来传世名作的构图初稿,即“第一构想”。从草图到画作完成,跨越了十余载光阴。其间,列宾绘制了多幅草图变体稿,并创作了油画的再次变体,但此画作的构图、核心人物以及“将历史的、传奇性的、‘荷马式’的大笑升华为无限自由之象征”的主旨理念,在这份初稿中已然得到了完整呈现。</p> <p class="ql-block"><b><i><u>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士耳其苏丹回信</u></i></b></p><p class="ql-block">1880—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9.8厘米 ×89.6厘米</p><p class="ql-block">油画《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1880—1891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p><p class="ql-block">1891 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 D. I. 亚沃尼特斯基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不但从自幼熟知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的传奇故事中汲取创作灵感,还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这幅创作草图,展现了未来油画作品背后的故事发展阶段。列宾已经确定了一群人围绕坐在桌边的执笔者展开动作的构图布局。</p> <p class="ql-block"><b><i><u>帶鞘马刀 • 帶鞘马刀刀柄•马刀部件 •长矛•</u></i></b></p><p class="ql-block"><b><i><u>矛头 • 兵器部件</u></i></b></p><p class="ql-block">1878年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19 厘米×25厘米</p><p class="ql-block">1950年由全苏“国际图书”协会从 Y.L.列宾(画家之子)与T.1.列宾娜一亚泽娃(画家之女)处接收</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 <p class="ql-block"><b><i><u>斯塔索夫在帕尔戈将沃附近斯塔罗日 洛夫卡村的乡间别墅</u></i></b></p><p class="ql-block">1889 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40厘米 × 37.6 厘米</p><p class="ql-block">1933 年接收自莫斯科L.U.马特维耶夫收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小肖像画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夏日,斯塔索夫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乡间别墅专门摆出姿势供列宾作画。列宾回忆道,每逢这样的日子,一群友好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员会欢聚在他热情好客的家里。尽管斯塔索夫年逾花甲(画中为 65岁),但他充满了力量和内在能量,画家通过模特张扬的姿态和洋溢着“乐观”色彩的红色巧妙地强调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b><i><u>手术室中的外科医生叶夫根尼。巴甫洛夫</u></i></b></p><p class="ql-block">1891年P.M. 特列季亚科夫在圣彼得堡列宾个人画展上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88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27.8厘米×40.3厘米</p><p class="ql-block">巴甫洛夫(1845—1916)是著名外科医生、军事医学院教授。这幅油画为实景写生创</p><p class="ql-block">作:</p><p class="ql-block">画家获准进入手术室绘制速写。19 世纪下半叶,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科学家们取得的重大进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列宾在此期间先后为多位医学界泰斗绘制过肖像。</p> <p class="ql-block"><b><i><u>哥萨克瓦西里 •马尔科维奇•奧列什科肖像</u></i></b></p><p class="ql-block">I888年</p><p class="ql-block">纸卡石墨铅笔,端笔(裱干卡纸)</p><p class="ql-block">298厘米×21 厘米</p><p class="ql-block">1990年接收自苏联文化基金会,美国A哈默捐赠</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素猫创作于库班地区的帕什科夫斯卡亚村—黑海哥萨克1794年建立的聚居地,是哥萨克潜行侦家兵居住的地方。该兵种为哥萨克特殊步兵单位,善于顺应地形。匍匐潜行或是埋伏不动,静待目标。俄语中至今保留着“像哥萨克侦察兵般潜行”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b><i><u>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u></i></b></p><p class="ql-block">1921年购自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分部</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89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98.5厘米 ×125.5厘米</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精确再现了尼古拉二世皇帝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美娜的婚礼盛况。婚礼于1894年11月14日在冬宫教堂隆重举行。圣坛前,在神圣宗教会议成员和宫廷神职人员的见证下,身着近卫轻骑兵团上校红色制服的尼古拉二世与身披金色锦缎和貂皮镶边斗篷、头戴小巧钻石玉冠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并肩而立。</p><p class="ql-block">记录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菲尔多罗夫娜的婚礼,这场婚礼,很不同寻常,是罗曼诺夫王朝数百年之间,最后一次盛大的皇家典礼,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沙皇的婚礼,这场婚礼上演于1892年的11月,在25年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沙皇的全家都被处死,整个王朝就彻底结束了,列宾有机会参与了这场婚礼,并且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b><i><u>列夫•托尔斯泰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4厘米 × 88厘米</p><p class="ql-block">1887年由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在托尔斯泰(1828—1910)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为这位伟大的作家画了这幅肖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一生。在这幅画中,托尔斯泰被塑造成融合了伟大思想力量与极致简朴气质的天才形象。</p><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常被称为“农民伯爵”,他的面部特征得到了出色的表现,专注而审视的目光仿佛在考验他的对话者。开始鄙视金钱,认为金钱是邪恶的,那么1871年托尔斯泰就宣布,放弃自己所有作品的版税,就说我不再要你的钱了,钱对我来说没有意义,第二个他开始提倡劳动,亲自去劳动,回到自己小时候居住的波利亚纳庄园,在庄园里面亲自去耕田啊,穿着粗布衣服,光着脚丫去耕田,另外一个,他提倡节俭的饮食,提倡素食主义,认为这个奢侈的口腹之欲,会导致很多的邪恶的事情发生,另外他提倡女权主义,提倡废除奴仆,在家里面不要雇佣人,他所有的这些观念和自己身体力行的这个做法,被称为叫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它的核心是,面对当时沙俄腐朽,落后的这样的一个政权,和整个当时俄罗斯面临的种种的问题,他认为的一种解决方案,但是他又很反对暴力革命,他认为大家通过自己的修养身心,和身体力行,来实现整个国家的改变,托尔斯泰的这些想法,其实被后来的很多的思想家所借鉴,很著名的印度的甘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这样的一些思想,很多其实源自于托尔斯泰,那么托尔斯泰主义,列宾本人并不认同,他自己在自传当中就说了,我并不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我不太同意他说的这些做法,但是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所以从1880年列宾结识了托尔斯泰之后,一直到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30年时间,列宾其实一直在追随着他,他会定期的到托尔斯泰的家里面去,聆听他的教诲,而且为他画各种各样的作品,列宾一共为托尔斯泰画了大概70多幅,其中的这一幅肖像,应该是最有名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身体强健而且又这个思维极其睿智的,这样一个人的形象,穿的非常朴素,黑色的粗布袍子,列宾用不同的黑灰色调,来表现了这个袍子的这个皱褶和阴影,我们看到红光满面,就是想要表现的,这种睿智的思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下国际象棋</u></i></b></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20厘米 ×12.8厘米</p><p class="ql-block">1927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自年轻时代至耄耋之年始终痴迷国际象棋。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在塞瓦斯托波尔结识了指挥步兵团的谢尔盖•鸟鲁索夫亲王—俄国顶尖的象棋选手之一,并向他学习棋艺。两人由此结下了多年友谊。在托尔斯泰暮年,下国际象棋成了这位文豪长久形成的生活习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i><u>在沙发上阅读的列夫•托尔斯泰</u></i></b></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黄色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24.1厘米 × 33厘米</p><p class="ql-block">1929 年接收自奥斯特罗乌霍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得以在托尔斯泰的日常生活中、在他莫斯科的家中或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熟悉环境中,近距离观察他。画家习惯用速写捕捉那些具有特意义和重要性的日常细节,正如列宾所说,这些细节涉及托尔斯泰的“强大又辉煌”的个性,其中“对生活和激情的情感溢于言表”,但仍然受到卓越智慧的支配。</p> <p class="ql-block"><b><i><u>列夫•托尔斯泰在耕地</u></i></b></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12.8厘米 x19.7厘米</p><p class="ql-block">1929 年接收自奥斯特罗乌霍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如此描述这幅素描的创作过程:“那是个8月酷暑的正午,热浪最盛时…•他连续6个小时不停歇地扶着犁铧,在黑土上翻出沟痕,时而攀爬坡地,时而沿坡下行,直至溪谷边缘。我手握写生簿,抓紧时间站在他必经的垄沟中线,用寥寥数笔捕捉整个队伍经过我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b><i><u>托尔斯藜为塔季扬娜•安德烈耶芙娜 •库兹明斯卡娅钢琴伴奏</u></i></b></p><p class="ql-block">1920年接收自 S.A. 库塞维茨基收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16.8厘米 ×11.8厘米</p><p class="ql-block">库兹明斯卡娅(1846-—1925)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娅的妹妹,她完全融入了托尔斯泰家族,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度过了许多时光。据同时代人回忆,她拥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在托尔斯泰夫妇晚间宴客的闲暇时刻,她经常引吭高歌,吟唱俄国及欧洲作曲家的浪漫曲与声乐作品。</p> <p class="ql-block"><b><i><u>意大利女演员埃菜奥诺拉 • 杜丝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91年布面炭笔</p><p class="ql-block">108厘米 x139 厘米</p><p class="ql-block">1923 年接收自第一无产阶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杜丝(1859—1924)是意大利著名悲剧女演员。此刻她已褪去舞台光环,毫无矫饰之态,消瘦而略带神经质的面庞透露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激烈波动,其疲惫之态通过绘画细节自然流露。列宾以其惯有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位素颜登台、不戴假发,仅凭戏剧天赋就能令观众如痴如醉的表演艺术家复杂而细腻的灵魂震颤。</p> <p class="ql-block"><b><i><u>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子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97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30厘米 ×20.5厘米</p><p class="ql-block">1937 年从A.M.列维茨佐娃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女子身份尚未确考。据该肖像画原收藏家族所说,其或为亚历山大剧院女演员之一。1897年,列宾的长女维拉在圣彼得堡戏剧学校学习戏剧课程,曾在该剧院参与慈善演出。这张水彩肖像画以精湛而迷人的技艺呈现,色彩清透,造型自信且优雅,色调明快又含蓄。</p> <p class="ql-block"><b><i><u>决斗</u></i></b></p><p class="ql-block">180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洫画</p><p class="ql-block">528 厘米 x 1045 厘米</p><p class="ql-block">《决斗》(1896年,私人收藏,纽约)同名画作的版本之一</p><p class="ql-block">1898 年山 P.M. 特列季亚科夫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在列宾的创作中。决斗、军官的荣誉以及事后忏悔这些主题,在多幅作品中得到了演绎。1897年,列宾绘制了一个较小尺寸的《决斗》版本,观者看到的不是决斗者互相宽恕的场景,而是刚刚发生的悲剧现场,获胜者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产生的严重后果。</p> <p class="ql-block"><b><i><u>娜杰日达•伊里尼奇娜•列宾娜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899年</p><p class="ql-block">浅棕色纸本乌贼墨与石墨铅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36.2厘米 × 23.9厘米</p><p class="ql-block">1925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娜杰日达(1874—1931)是列宾的次女,自 1892年起在圣彼得堡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女子医疗助理课程班学习。她曾在医院工作,参与了西伯利亚抗击斑疹伤寒疫情的工作。她正准备继续攻读大学医学系,却因精神疾病恶化未能如愿。后来,她与父亲长期定居在佩纳特庄园并于那里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b><i><u>庆典时分</u></i></b></p><p class="ql-block">19 世纪90年代前半段</p><p class="ql-block">黄色纸本印度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20厘米 × 25.3厘米</p><p class="ql-block">1927 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描绘了餐厅公众宴饮的场景。这个小个子男人看起来非常滑稽,立于宴会厅的中央,伸展双臂,单足前踏,正在忘我地发表演说(或朗诵),然而周围的满座宾客觥筹交错,对其鲜有注目。单色水墨画精妙地呈现了灯火通明的大厅空间内,众多身着黑色礼服的宾客或坐或立,人影憧幢,宛若流动。此番庆典,诚可谓极尽豪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猎鹰狩猎(“旧与新”)</u></i></b></p><p class="ql-block">1897—1900年</p><p class="ql-block">浅棕他纸本乌贼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25厘米 ×21.6厘米</p><p class="ql-block">1982 年接收自全苏式物季奇艺术与制造工厂</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成</p><p class="ql-block">这是为库捷波夫的历史著作《俄罗斯大公、沙皇与皇帝狩猎史》第三卷所作的插图。该书是研究俄罗斯千年狩猎文化的鸿篇巨制。基于该出版物作者建议的创作主题,这幅作品是“对彼得大帝革新沙皇狩猎传统的寓言式表现”,并隐喻“(俄罗斯)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的历史转折。但此插图最终未出版。</p> <p class="ql-block"><b><i><u>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烈耶夫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6 厘米 ×665 厘米</p><p class="ql-block">1933 年接收自I.U. 马特维耶夫收藏</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安德烈耶夫(1871—1919),作家兼剧作家,是列宾在库奥卡拉庄园的朋友、邻居。在他们多年的友谊中,列宾为安德烈耶夫创作了多幅油画与素描肖像,还参与了其作品《七个被绞死的人》的插图绘制工作。这幅于1904年绘制的肖像画,是列宾为这位作家创作的最早的油画肖像。</p><p class="ql-block">这是个美男子,他叫安德烈耶夫,他是列宾晚年的邻居,他就住在那个佩纳特庄园旁边,他是一个小说家,写言情类小说,这小伙子第一个人很帅,第二个他很尊敬列宾,而且又是邻居,所以经常去拜访老爷子,他们两个人关系很好,所以列宾给他画了好几幅肖像,还为他的那个言情小说画了好多插图。</p> <p class="ql-block"><b><i><u>阳光下</u></i></b></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9 年接收自奥斯特罗乌霍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96 厘米 × 689厘米</p><p class="ql-block">画中所绘年轻女子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列宾笔下的女儿不仅是一位明媚动人的年轻女子,还流露出她作为一名目标明确的学生所特有的专注与持重。这幅画作反映了列宾作品中肖像画理念的转变:画家逐渐摒弃正式的甚至带有沙龙风格的处理方式,转为户外写生,以捕捉自然及人物情态的瞬息变化。</p> <p class="ql-block"><b><i><u>1902年创作的《娜杰日达·诺尔德曼的背影(习作)》</u></i></b></p><p class="ql-block">纸本素描(结合淡彩)创作时间标注为“1902”,是列宾“佩纳特”时期的写生作品</p><p class="ql-block">多作为列宾手稿藏品,常见于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列宾专题展</p><p class="ql-block">模特是列宾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诺尔德曼,画面以背影展现其日常姿态,线条松弛却精准捕捉了服饰的质感与身形轮廓</p><p class="ql-block">属于列宾的“生活速写”类作品,侧重记录瞬间动态而非精细刻画,体现了他晚年对生活化场景的即兴捕捉习惯。</p><p class="ql-block">1902年是列宾定居“佩纳特”庄园的初期,娜杰日达是他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模特之一,这类习作既用于技法练习,也承载了两人的生活记忆</p> <p class="ql-block"><b><i><u>谢尔盖 • 维特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5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理事会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81 厘米 ×81厘米</p><p class="ql-block">这是列宾为鸿篇巨制《1901 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所作的一幅习作。画中维特(1849—1915)的形象生动且令人难忘,极具心理穿透性,诠释出了这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气质。</p><p class="ql-block">他生前担任过政府里的各种高级职务,为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以出色的外交家身份扬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b><i><u>伊凡• 高列梅金利尼古拉• 盖拉尔德肖像</u></i></b></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1924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66.5厘米 × 48.5厘米</p><p class="ql-block">列宾强大的天赋体现在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模特敏锐无误的洞察力上。这幅双人肖像画捕捉到了高列梅金(1839-1917)与盖拉尔德(1838—1929)两位政治家专注而私密的对话瞬间,他们对话的内容观者永远无从知晓。然而,画家巧妙运用凝固的姿势、动作以及低垂的眼脸,生动塑造出所绘人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b><i><u>果戈理焚烧《死魂灵》第二部手稿</u></i></b></p><p class="ql-block">19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1厘米 ×134.5厘米</p><p class="ql-block">1909 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理事会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画作讲述的故事与果戈理生命的最后岁月相关,彼时作家正陷人严重的精神危机。绝望中,内心的疑虑让果戈理痛苦不堪,他在去世前不久,焚烧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及大量创作手稿。为突出作家病弱的身心状态与这一瞬间的悲剧性,列宾称这幅画作为“果戈理的自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1812年被围困的莫斯科</u></i></b></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2 年根据S.I. 杰多夫遗嘱接收</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100.5厘米×143厘米</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为纪念俄国 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100周年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列宾后期艺术探索的典范之一。画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无论在色彩运用还是构图设计上都极具表现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以其豪放的绘画风格、富有质感的笔触以及画面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当时弥漫在这座城市中动荡与不安的整体氛围。</p> <p class="ql-block"><b><i><u>受伤的人</u></i></b></p><p class="ql-block">191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40.5厘米×58.2厘米</p><p class="ql-block">《决斗》(1913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的预备习作</p><p class="ql-block">1972 年莫斯科,E.D.杰多娃根据S.I. 杰多夫遗嘱捐赠</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呈现了一名在决斗中受伤的男子的特写。列宾将人物置于红自相间的织物条纹的明亮背景下,从而强化了伤者脸上的痛苦神情。覆盖其躯体的黑色织物则令人联想到丧葬裹尸布。</p><p class="ql-block">充满活力的速写式画法,昭示着列宾晚期在绘画表现力与造型方面展开的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b><i><u>列宾在1909年创作的《自画像》</u></i></b></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尺寸36cm×27cm,现藏于特列季亚科夫画廊(2019年由该画廊支持基金捐赠)</p><p class="ql-block">1909年,属于列宾晚年(定居“佩纳特”庄园期间)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以水彩的晕染质感表现面部神态,笔触松散却精准捕捉了自身晚年的沧桑与专注气质,是列宾对自我状态的即兴记录</p><p class="ql-block">列宾晚年(1903年后)长期定居“佩纳特”庄园,这类自画像习作既是技法练习,也留存了他晚年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佩纳特”是列宾晚年的居所,名称取自古罗马家庭守护神,寓意对家园的眷恋,他在此创作了大量肖像、写生作品,直至1930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b><i><u>《戴宽檐帽的女士(习作)》</u></i></b></p><p class="ql-block">娜杰日达·诺尔德曼(1864-1914):是列宾晚年的伴侣与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一位画家、艺术评论家,曾与列宾共同生活在他的“佩纳特”庄园。</p><p class="ql-block">列宾晚年常以娜杰日达为模特创作习作,这类作品多记录她日常的神态与状态,既是写生练习,也饱含对妻子的情感投射。</p><p class="ql-block">这幅1910年的习作,是列宾记录妻子生活瞬间的典型作品之一,既体现了他的速写功底,也留存了两人晚年生活的温情细节。</p> <p class="ql-block"><b><i><u>1917•在喀山大教堂</u></i></b></p><p class="ql-block">1917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22.2厘米 ×35.7厘米</p><p class="ql-block">1950年由全苏“国际图书”协会从 Y.L.列宾(画家之子)</p><p class="ql-block">与T.1.列宾娜一亚泽娃(画家之女)处接收</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与上一作品同一构图的这幅变体作品展现了列宾独特的创作方式,恰如他的年轻朋友、作家科尔湿伊 楚科夫斯基记录的一则逸事所言:列宾的亲友为了让他受伤的手得以休养而藏起他的铅笔和画笔,列宾却并不听从,他竟用烟灰缸里的烟蒂蘸墨作画。</p> <p class="ql-block">在佩纳特庄园画室场景打卡。 </p> <p class="ql-block"><b><i><u>“多么自由!”</u></i></b></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79厘米 × 284.5厘米</p><p class="ql-block">1918 年购自叶尔马科夫收藏</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在20 世纪初俄国绘画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列宾创作的这幅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引发广泛反响。尽管画家本人坚称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仅源于他在芬兰湾岸边库奥卡拉的直接生活体验,但评论家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画中那对沉醉于汹涌海浪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蕴含着某种寓言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