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鲸蹈海”的人 — 我眼中的石宗礼大校

宋元家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拜读了官积善老战友撰写的两篇追忆之作,一篇是记录海军200潜艇艇长石宗礼的《深海的丰碑》,另一篇是讲述张爱萍将军与“9182”任务不解之缘的《翰墨励壮志 骑鲸震海天》。官积善是青岛人,1964 年入伍,在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当过11年宣传干事。1980年10月,调入200潜艇任副政委,是我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的亲历者。官积善与艇长石宗礼朝夕相处了四年多,他的文字无疑最具说服力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读罢此文,石宗礼艇长的形象立刻跃然眼前,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与老首长共事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接见石宗礼</b></p> <p class="ql-block">    官积善在文中追忆说,石宗礼1941年9月出生在辽宁省辽阳的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7月入伍,进入海军青岛潜艇学校火箭系学习,并任区队长。一次舢舨训练时,突遇九级大风,他毫不畏惧,带领大家与风浪展开殊死搏斗,克服晕船呕吐,经过8 个多小时艰苦抗争,终于战胜风浪安全返航。为此,他受到学校嘉奖,入学仅一年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石宗礼以优异成绩从潜校毕业,分配到 1101 潜艇(后称“长城200号艇”)导弹部门任代理电器军士长。1969 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致导弹研制工程下马,他调至海军旅顺基地保卫处当干事。毛主席批准研制潜艇火箭的消息传来后,石宗礼兴奋地立刻递交了申请报告,坚决要求回第一线。1972 年,他返回潜艇部队担任副艇长。1977年,他晋升为实习艇长,赴潜艇学校艇长班深造。1978 年,他被任命为200潜艇艇长,这一干就是七个春秋。其中,最辉煌的时刻是他带领全艇官兵在“9182”任务中,首次从水下成功将运载火箭送上苍穹。当时,全国各大媒体都发表了由新华社通稿的新闻公报:</p><p class="ql-block"><b>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1982年10月7日至16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取得成功,圆满实现预期目标。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实现新突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视频</b></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解放军报》头版在显著位置刊发题为《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的报道,详细记录了潜艇水下隐蔽发射、火箭突破大气层直至准确命中目标的全过程,展现了科研人员与参试指战员协同奋战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关于此次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媒体已从不同角度详尽呈现。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只想围绕发射过程,将我当年采访石宗礼后,发表在《解放军生活》(1989 年第四期)的《最早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的潜艇》一文扼要摘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     <b>1982年10月12日10时许,秋风送爽。</b></p><p class="ql-block"><b>   "解缆!" 随着指挥部的一声号令,潜艇徐徐离开了军港。它似一匹骏马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破波踏浪,向预定海区驰去。</b></p><p class="ql-block"><b>   “下潜!”潜艇准时抵达发射海区,石艇长一声令下,潜艇渐渐潜入大海。顷刻,舱室里灯光闪闪,口令声声,水兵进入战斗状态。艇长石宗礼指挥若定;航海长左测右划,一丝不苟;导弹长上传下达,全神贯注……</b></p><p class="ql-block"><b>   “一分钟准备!”潜艇越来越接近发射时刻,水兵们紧紧盯着指示灯。当指针指向14 时 59 分 55 秒时,石艇长果断发出字字如铁的口令:“5-4-3-2-1……发射!”</b></p><p class="ql-block"><b>   操纵手果断按下红色发射按钮,只听 "呼—嘣—"一声闷雷似的声响,一枚乳白色的火箭破水而出,飞向苍穹。就在火箭发射的一瞬间,潜艇猛地往下一沉,就像一下坐到了席梦思床上,颤悠片刻便恢复了平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返航。” 潜艇完成发射任务后浮出水面,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历经数载艰辛的水兵欣喜若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0 潜艇凯旋的晚宴上,首长祝辞完毕后,石艇长举杯高声喊道:“干—”顿时,全场喊声惊天动地,爆发出有节奏的“嗷、嗷、嗷”“干、干、干”的吼声。这晚,汗水、泪水、酒水凝聚在一起,官兵们喝得尽兴,喊得卖力,连军港的星星都似在眨眼欢笑。这是潜艇水兵特有的豪迈,更是蕴藏心声的倾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前的8月31日,张爱萍将军视察200潜艇时,挥毫题词:“骑鲸蹈海,激浪冲天”。搞笑的是,由于学识浅陋,不懂书法,我头一次竟把“激浪冲天”误读成了“激浪冲丁”,逗得众人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11月16日上午,参试部队在旅大警备区军人俱乐部大礼堂召开祝捷表彰大会。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的贺电,宣布了由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政治委员李耀文签署的命令:授予圆满完成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任务的200潜艇集体二等功,给艇长石宗礼记二等功。面对新媒体记者们的采访,石艇长激动地说:“这份荣誉属于我们全体参试官兵,属于每一个为这项伟大事业默默奉献的奋斗者。”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张将军手书:“骑鲸蹈海 激浪冲天”</b></p> <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是,此次运载火箭发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10 月 7 日首次试射时,导弹刚冲出水面便姿态失稳,在半空急剧翻转两下后“扑通”一声扎进海里。我站在护卫艇甲板上,不明就里地按下相机快门,将这幕令人揪心的画面定格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潜艇返航后,石艇长和艇员们身着蓝作训服,情绪低落地站在一号码头。夜幕中,一辆绿色北京吉普车疾驰而来,张爱萍将军身着绿军衣,推开车门大步走到队伍跟前。他攥紧的拳头在胸前晃了晃,声音如洪钟:“发射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的腰杆不能弯!中国女排能拼出世界冠军,我们就能拼出导弹上天!接着试,我和大家一起,拼到成功为止!”</p><p class="ql-block">   正如张将军所言,五天后果然“神剑飞来,闪电破云霄”,他提前写下的“一代玲珑骄”词句,终成滚烫的现实。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张爱萍将军检阅参试的200潜艇官兵</b></p> <p class="ql-block">  我与石宗礼的近距离接触,是在1984年10月。为防止艇员滋生“火箭上天,纪律落地”的松懈情绪,支队成立由姜政委、政治部王副主任等组成的工作组,进驻200潜艇蹲点指导。见面时,我仔细打量着石艇长:他精神矍铄,身着蓝色军装,大檐帽缀着红五星,中等身材,腰杆笔直,完全符合标准海军军官形象。然而,有些艇员私下议论他生活略显邋遢。见我半信半疑,秦政委掀开他床上的黄毯子,拉出被子,里面的棉花套瞬间滑落,白色枕巾已泛黄,看得出石艇长的生活确实过得潦草。</p><p class="ql-block">    石宗礼毫无艇首长架子,与战士们打扑克输了时,照样往脸上贴纸条或哈腰钻桌子。406核潜艇艇长张怀华曾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该艇在执行“9185”任务期间,请石艇长前来传授技艺。政委不认识石艇长,见他穿着作训服上上下下地爬,就把他当作科研人员,毫不留情地批了一通,弄得石艇长很没面子,但又不好多做解释。张艇长急忙解围说,这是200潜艇石艇长,给我们保驾来了。政委闻后大吃一惊,连忙道歉,石艇长却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在石艇长和同僚的带动下,全艇百余人朝气蓬勃,团队意识极强。但凡支队组织队列表演、歌咏比赛等集体活动,200 潜艇总能拔得头筹,邻艇人都羡慕地说:“200 潜艇的兵,关键时刻总能拧成一股绳。”特别值得称道的是,200潜艇官兵大多擅长吹拉弹唱,所组成的水乒文艺演出队多次参加基地、舰队演出。雷达班长朱永明随队参加全军文艺调演,因在哑剧《水下中秋》中成功饰演欢乐的炊事员,而获得了“优秀演员奖”。为此,我写了一篇《他给水兵带来了欢乐》稿子,被军报刊发了。</p> <p class="ql-block">      我和石宗礼是辽宁老乡,性格相投,相处毫无拘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性格随和,低调、求实。一次,我送的审稿件写有“石艇长果断按下红色发射按钮”,他当即严肃纠正道:“这不符合事实!是四舱导弹副部门长陆耀忠按的按钮,我在指挥舱下达口令。”另一次,稿中“在石艇长的带领下”一句,被他改为了“在艇党支部的领导下”。百度百科称:“‌石宗礼曾担任长城200号潜艇第一代艇长‌……”看后他先是说了一声“净扯淡”,后又如数家珍地说:“正式任命的艇长第一任是侯天松,第二任是戚贵华,第三任是王德才。我是第四任第一艇长(正团职)、第二艇长是卢作敏,之后的每任艇长是王寿令、杨禹吉、车永哲和于进宝了。”末了,他感慨道:“是我运气好,赶上了发射任务,活儿都是大伙干的,这荣誉倒让我一个人得了。”其实,鄙人认为正确的表述应为:石宗礼是200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的第一代艇长。</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多次跟踪报道200 潜艇水下练兵情况。看到该艇组织官兵既练技术,又练胆识,我便写了一篇《二OO潜艇注重心理训练》稿子,被《人民海军》采用。</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我随 200 潜艇参加15昼夜航行训练。返航后,我撰写《200 潜艇跨入全训艇行列》新闻稿,肩题是“昔日骑鲸蹈海建奇功,今日水下练兵显神威”,在《人民海军》报(198年7月16日)发表。后来,我又写出一篇专访《骑鲸蹈海的人》,再次被《人民海军》报(1985年12月10日)采用。文中开头写道:“石宗礼同志升任副支队长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在一个初冬的日子里走访了他……”当时,石宗礼不仅是大连市人大代表,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两会前,他总会带我到各艇(连)队调研,梳理官兵意见、撰写提案;闭幕后,他又马不停蹄奔赴各地,向基层官兵传达大会盛况。  </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石宗礼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他分管支队后勤工作,我俩恰巧同住一幢家属楼,他住的是师职房,我享受“连职房”,可是我很展扬,因为院里不仅住有多位师首长,更有“骑鲸蹈海的人”石宗礼、全国闻名的“雷锋团长”刘德全。这天,石宗礼来到我家,打量一番后念叨道:“房子确实太小了,孩子长大了住在一起不方便啊。”几天后,他在支队常委会提议,将对门空闲师职房划出一间给我,让我和妻儿终于住上两室一厅。事后,我知道首长爱吸烟,便送了两条“红塔山”致谢,却被他生气地驳回说:“你这不是扯淡嘛?”从这件事来说,石宗礼不仅是受尊重的首长,更是对我有恩的人。时至今日,每逢想起这事我仍感心里暖乎乎的,老伴也常念叨:“石副支队长真是个好人。” </p> <p class="ql-block">  1993 年秋,我转业地方。两年后,石宗礼从支队纪检委员岗位退休了。因是近邻且性情相投,我俩几乎天天碰面,常坐在楼前的石凳上拉家常。一次,他腰别着乒乓球拍汗津津走来,眉飞色舞说拿下街道乒乓球单打比赛冠军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石宗礼突然问:“你认识张爱萍将军吗?”“我认识张将军,可张将军不认识我呀。”我又如实说,“当年发射运载火箭的前几天,首长派我到棒棰岛国宾馆,给张副秘书长送过苹果。”说完,石宗礼递过来一张报纸,我看到头版讣告写着: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张爱萍,因病于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似丢了魂儿,他反复念叨:“‘神剑将军’咋走了呢?”接着,他回忆起多次受到首长接见的情况,还断断续续背诵将军写的《浪淘沙・喜庆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相见欢・庆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胜利》。诵毕,他的眼睛噙满了泪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记得 2010年八一建军节傍晚,他攥着我胳膊兴奋地说:“中央军委正式授予200 潜艇‘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称号啦!我刚从命名大会回来!”看他那高兴的样子,仿佛又要出征去“骑鲸蹈海”了。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石宗礼(右二)回忆当年发射时情景</b></p> <p class="ql-block">    石宗礼的爱人姓宋,和我本家,见面总亲切喊我“一家子”。她告诉我说,当年在发射运载火箭关键时期,大儿子腿摔成重伤住海军406医院,二儿子常年卧病,大女儿忙于幼教,老父亲从辽阳赶来,全靠她一人照料。“俺家老石啊,油瓶倒了都不扶,压根不沾家务!”我劝道:“嫂子,军功章有你一半啊。”她却风趣地说:“他要是立个四等功多好哇?我得一半也能捞个二等功哈!”</p><p class="ql-block">   2015 年冬,石宗礼搬入干休所,临走时他对我说:“等都收拾好了,请你们来‘温锅’。”未料这竟是永诀。</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30日8时,石宗礼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 76 岁。当时,我正在外地参加老战友联谊会,未赶回来送他最后一程,得知噩耗时只能任凭泪水盈眶了。</p><p class="ql-block">    回大连后我得知,石宗礼因酒后呕吐引发吸入性肺炎。医生解释说,这是酒精麻痹吞咽反射,呕吐物误呛气管肺部,最终因气道阻塞引发呼吸衰竭离世。这悲剧给我们活着的人敲了警钟。  </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200潜艇代理政委,尽管任期短暂,却与艇员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他们那种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抱团”精神,一直像一股暖流般深深感染着我。观通部门长吴伟曾拍着胸脯自豪地跟我说:“在全国各地,只要有200潜艇兵的地方,你只要提‘石宗礼’这三个字就好使,保准有人请你哈酒!”</p><p class="ql-block">   事实果真如此。退休前,听说我到沈阳开会了,雷达兵孙洪伟立即邀请我到“大城市”铁岭游览;那年我到杭州参加会议,雷达班长朱永明亲自驾车到机场接我,并与妻子一道在宾馆设宴款待。导弹兵王小平得知我来了,提早赶来见上一面;前年我去天津参加军报同学聚会,鱼雷班长、散文作家冯继忠得知消息后,专程驱车三小时将我接到家附近,与水手长林凤起、舵信兵黄伟、电工兵任春东,同特地从唐山赶来的轮机班长赵永群、导弹兵王洪起、鱼雷兵聂长龙、声呐兵高国兵等战友一起参观退役航母,并同爱人一起设午宴款待;疫情前,我陪同从无锡来的老班长到皮口看望同年兵,舵信兵牟春耀特意在当地最豪华的酒店设宴款待。尽管我俩以前没啥交往,但是他热情地说:“只要你在200潜艇待过一天,我们就是战友,何况我俩还是老乡呢。”</p><p class="ql-block">   这份浓厚的战友情,始终与一个吉利数字紧密相连:200,总是伴随着一个朴实的名字:石宗礼。显然,“200”与“石宗礼”已成为“骑鲸蹈海,激浪冲天”的强军符号,深深烙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铭记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本文作者在200潜艇前留影的视频</b></p> <p class="ql-block">  200潜艇火热的军营生活,深深感染和激励了我,让我萌生了为咱们潜艇兵写一本书的念头。去年,正值人民海军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之际,我创作的长篇小说《蓝鲸兵魂》由大连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第十六章《激浪冲天》以200潜艇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为素材,经过精心创作而成。该书被《解放军报》评介为“一代潜艇兵淬炼成长,点亮深海星光”;《中国军网》评价为 “深海版《士兵突击》”。《文艺报》则赞誉其为“军人担当与英雄品格”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光阴荏苒,石宗礼老首长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每每目睹他曾住的房子,音容笑貌便历历在目。他似一座丰碑屹立在大洋深处,更像一位亲厚的大哥,永远活在我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