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情结

胜利者

<p class="ql-block"> 走进黄河</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的退休已三年有余了,今年,精力重点放在了回老家陪伴80有7的老父亲,户外活动减少了。为了不在寂寞中打发时间,在阅读的同时对2023年的“黄河之旅”和去年的“长城之旅”两个专题旅行作一下简单整理。</p><p class="ql-block"> 在人们描述中国幅员辽阔的字眼中,最容易看到这样的字迹,那就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两条母亲河、一个人类建筑的奇观,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人老了,是不是有一种怀旧情结难以割舍?或是黄河、长城文化与风光的吸引,这下再次产生了想去黄河、长城看看的愿望,当然,这是以后余生极有可能发生的行为,先整理一下“黄河之旅”吧,虽然已是两年前的事情了。如能再次成行也许能成为一个铺垫,因为再次产生重走一次黄河的愿望,这个美篇便命名为“黄河情结”吧:</p><p class="ql-block"> 一、渊源:阅读“黄河”</p><p class="ql-block"> 古诗人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这样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啊。</p><p class="ql-block"> 据传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曾这样问毛泽东:假若您卸去领袖重任,最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吸一口烟,不假思索的说:骑马沿黄河流域考察。</p><p class="ql-block"> 黄河,世界大河之一、中国第二的长河,全长5400余公里,自巴颜喀拉山喷薄而出后,一路狂奔,冲出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孕育了黄颜色皮肤的华夏民族,于是,我们的祖先被称为黄帝。今天,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色星球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为我们的黄帝而骄傲,同时为我们的黄河骄傲。</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前,受《黄河大合唱》、《怒吼吧黄河》及专题片《黄河》等有关影视的影响,感觉黄河既伟大又神秘,萌生了去黄河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那时候,工作为重,想法而已。现在对我而言,时间有的是,还是要圆过去的想法。诚然,我的文化功底和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我对黄河进行深度探秘,但去览一览它粗犷伟岸的身躯和躯体内流淌的主动脉,也不失为我老李人生之一大幸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7月5日至2023年9月底</p><p class="ql-block">​ 二、出发:西康热身</p><p class="ql-block"> ​目的地:青藏高原。经川西甘孜州进入,慢慢的让身体适应和应对高原反应。7月5日早上自恩施出发,这天,行程300公里,耗时9小时半。几天的大雨让318国道利川谋道到万州交界处因塌方而中断,只得从铜锣关、大兴多绕了几十公里路,即或是绕路的一路上,到处都是小型泥石流,把黑色的沥青路面打扮得活脱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老太太穿着的衬丁叠补丁的裤管,辛苦的是护路工人正在用机械清理路面,还好,一路上总算是无惊无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途往四川理县时来到桃坪羌寨,这是一个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城堡式古村落,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中外学者一致赞誉为“东方的古堡”。</p><p class="ql-block"> 古代村寨,很容易受到外族侵入,因此,羌寨的碉楼式古堡民居、地下水网、寨内四通八达的通道以及碉楼合一等组成了地下、地面和空中的立体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羌人依山而居,背山面水,其碉和楼以及合二为一的碉楼,顺山势而建,高高低低,起起落落,错落有致,全为就地取材的石头砌垒而成,美观大方,严谨牢固,历经数个世纪而屹立不倒。据传已经历了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三次大地震考验而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 羌寨的地下水网很发达,全为暗渠,楼内可听水响,通道边可见水流,这水网作用可多了,既是“绿色空调”,又可用于消防,还是最原始的动力,如水磨。</p><p class="ql-block"> ​羌人跟我们土家人一样,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p><p class="ql-block"> ​桃坪羌寨,“纳吉纳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从桃坪羌寨出发,途径理县米亚罗(藏语:好耍的坝子)时打个卡,然后穿过鹧鸪山(317国道第一座雪山)隧道,来到马尔康市,(马尔康,藏语:火苗旺盛的地方),翻过海拔4300余米的高山九大弯,来到大藏山大藏寺,我不是佛教信徒,但漂亮吸引着必须来,沿途很多车停在路上,以为是露营的,问了一个藏民师傅,他是从马尔康市送浙江客人旅游的,他告诉我,这些车是昨天就上来了,他们在采集红景天等中药材。这个师傅很友善,他见我是外地人,问我在这里有没有高原反应,他车上有红景天,我谢过给他说,没一点反应,不用。</p><p class="ql-block"> 师傅,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种情节叫缘分,在大藏寺观景台闲耍过程中,有幸认识了阿坝州医院的潘书记(潘书记是四川省医院支援阿坝州的,来了已三年)和他的成都朋友小吴、小王一行,仿佛是相见恨晚的那种,一天很短,回到城里已快晚上七点了,他们非常客气的用“1573”来招待,并找代驾将我送到入驻的酒店。</p><p class="ql-block"> 天涯有缘,四海之内皆兄弟,感谢有你们!</p><p class="ql-block"> ​诚邀到恩施作客。</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地球上最大的佛学院之一,属藏传佛教宁玛派,位于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海拔4000米的洛若镇,我本不信佛,奔着佛学院的宏大规模和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有藏族及有关少数民族最古老和传统的丧葬方式之一“天葬”,本想参观一下天葬仪式的,向当地居民打听,因一网络主播在天葬台网络直播时,有一些歧视性语言而被藏族同胞上告到有关部门,因而关闭了天葬仪式的参观,我也打听了一下天葬仪式的过程,一想,不让参观也好,避免了有可能引起的心里不适,虽然我知道这个过程,因为可理解的原因,没必要在这里用文字来描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敬重:走进三江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色达短暂停留一晚上,然后继续沿6983县道、317国道以及S456省道一路向西,翻越海拔4500余米的乃龙山,经过太阳部落石渠县到达青海玉树自治州结古镇。乃龙山垭口是古时的交通要塞,这一路风光秀美,奇峻险要,道路蜿蜒曲折,远处雪峰挺拔。</span></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宇宙一片混沌,一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后醒来,抡起巨斧,“轰”的一声,宇宙裂分为天和地,为了使其不再陷入混沌状态,盘古脚踏地头顶天,最后累了,倒下了,于是,躯体化为四极,双眼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河,汗滴化为雨水,于是,日月、江河、雨水使得万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穿过时空隧道,八千万年前,这里是海洋一片,在遥远的第三纪,由于欧亚大陆的向东漂移,这里受到挤压开始隆起,海洋向东退去,受挤压仍在承受,漂移仍在继续,渐渐的在第三纪和第四纪之交,这里便成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和世界屋脊,它便是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大地的恩赐,也许是对海洋退去的回报,又或许是天佑这片苍茫葱翠的大地,这里是华夏大地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没有之一:年均供给了长江总水量的四分之一,黄河总水量的百分之五十,澜沧江总水量的百分之十五,因此,这里被誉为“中华水塔”。它便是青藏高原腹地,位于中国青海玉树的“三江源”。民间这样说,“三江源得感冒,全国打喷嚏”,这话是很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三江源保护区很大,比湖北省的面积还大,其纪念碑位于玉树州结古镇通天河旁,这里有一座于上世纪1963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钢筋水泥大桥,称为长江源头第一桥,并由玉树军分区战士和地方民兵值守了30多年,现在这座桥已禁止通行,仅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这次的目的地主要是沿黄河旅行,所以,在到达玉树结古镇后,只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简单的打了个卡,而没有深入到三江源腹地,留个念想以后再去。</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但不能再向西了,而是沿214国道向北偏东方向行进,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早上自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出发时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慢慢的开始雪花纷飞,到达山口时已是白茫茫一片,悠闲的牦牛可以证明,这里还有生灵在活动。我粗略的知道,黄河的发源地——约古宗列盆地就在我行驶方向的左边海拔4500米的地方,但不知道有多远,我只是一个自由旅行者,不是探险家,所以没有冒险深入,继续沿当前道路行进。</p><p class="ql-block"> 巴颜喀拉山(旧称巴颜喀喇山,蒙语:富绕的青色的山)口,唐代唐蕃古道的必经关口。当年文成公主就是从这里进入藏都即今天的拉萨的。同时,巴颜喀拉山在地理上是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 早上出发,在行驶了290余公里后于下午4时左右经过黄河第一桥到达黄河第一县——玛多县玛查理镇(县城)。</p><p class="ql-block"> 玛多为藏语,意为“源头”,县城不大,在2010年代,县城常驻人口三四千人,后国家为加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保护,减少牧民的放牧规模,很多牧民被安置在县城周边,现在的县城规模估计也就6、7千人左右。玛多县国土面积很大,比恩施州面积还大,境内有大小湖泊4千余个,名副其实的“千湖之县”,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年均气温4℃。</p> <p class="ql-block">  四、吻爱:走进黄河</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在三江源,即或是走错了路,看到的都是绝美的风景,这话没错。距离玛多县城西偏南边约90余公里,是黄河源牛头山,著名的黄河水利风景区,古代叫迎亲滩,在唐代,因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在这里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得名。这里就是被称为高原上的两颗明珠即黄河源头姊妹湖鄂陵湖和扎陵湖所在地,鄂陵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面积600余平方公里,蓄水100亿立方左右。牛头山海拔4600米,山头用汉白玉石条围成一个平台,一尊用纯铜铸就的牛头碑,立于平台中央,碑面是胡耀邦和十世班禅于1984年的手书“黄河源头”字样,一边是汉语,一边是藏文。山下是弯曲的湖岸,平坦的草原,天蓝蓝,水蓝蓝,碧草如茵,一片蓝色世界,湖天一色,美得让内地人心碎,蓝得让内地人绝望。</p><p class="ql-block"> 鼠兔,一种耐寒怕热的高原食草动物,适量的存在可维系高原上的生态平衡,但由于对有关食肉动物的捕杀以及过度放牧,使得这里鼠兔泛滥,异常猖獗,已成为这里一大公害,在到达黄河源的一路上,遍地都是鼠兔,让大美的草原变得千疮百孔,心痛至极。</p><p class="ql-block"> “黄河源头”在这里,但真正的黄河源头还有很远,在鄂陵湖畔,我问当地一藏族小伙源头在哪里,他给我指了一个大方向说,离这里还有200多公里,路极不好走。</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人说,这里的天气也是变幻莫测,刚才还晴天白日,说不定马上就风暴来临。还好,我们到达这里并一直到返回,都是蓝天、太阳、白云陪伴着,还有一点是返回县城洗车才知道的,洗车工人问我们到没到牛头山,我说早上就去了刚从那边返回,她说你们机会真好,从2018年开始就禁止游客去旅行了。</p><p class="ql-block"> 河源不负念想人。</p> <p class="ql-block">  黄河在离开玛多县后,沿巴颜喀拉山余脉一路向东南方向奔泻,又因北秦岭、龙门山和大雪山的阻挡,开始南流来到四川若尔盖县唐克镇,但是,山孕育了河,因此,河得听山的安排,到达唐克镇,又遇到岷山的阻挡,来了个180度的转湾,青海是出生地呀,有可能是故土难离,黄河在唐克镇写了几个“S”,在一个名叫“洛华湾”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倒“几”字后在甘肃玛曲县拐了大湾,然后向西北方向又回到了青海,在唐克镇,黄河接纳了第一条支流:发源于红原县,全长270公里的白河,形成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p><p class="ql-block"> 传说:黄河和白河是大地母亲的两个儿子,哥哥黄河出生在青海,弟弟白河出生在四川,哥哥长大了要去东边大海闯荡,途中听到弟弟的呼喊,于是哥哥便来到四川北部接走了弟弟,当然还有其他美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和贵南县境内的大型水库,龙羊峡水库。也是黄河上中游梯级水利枢纽中的第一座水利工程,龙羊峡电站被称为黄河的“龙头电站”,单机32万kw,总装机容量128万kw。其水库可蓄水246亿立方,对黄河的水患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龙羊峡是黄河上第一个峡谷,龙羊,属藏语:龙为沟谷、羊为峻崖,意为险峻沟谷,后来,水电建没者给龙羊加了一个字,于是就变成了今天的名字“龙羊峡”了。峡谷最窄处仅30米宽。</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支水电建设的铁军,当时,很多野战军人转业来到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第四局,又招收了很多年轻人,1976年,他们在建设完刘家峡水电工程后转战来到这龙羊峡。</p><p class="ql-block"> 虽然新中国已成立20多年,但那时的中国仍然很落后,这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气候方面,有句民谣叫“荒山少见绿,一日春夏秋”,黄沙弥漫让人难以睁开双眼,八九级的大风也是常有的事,当时又几乎没有什么施工设备,有的只是建设者们热血沸腾、生龙活虎的精神,脸上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印上浓厚的“高原红”。下面两句话可见这里的施工难度之大:两百多个建设者的忠魂长眠在这里,有家庭甚至献出了父子两代人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青海,是一个严重缺电的青海,自从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并投入营运后,除满足了青海的电力需要外,还尚有盈余输出省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有个永靖县,被称为“黄河明珠”,因为在其境内的黄河段,有三座大中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理之当然。</p><p class="ql-block"> ​据《永靖县史话》载:刘家峡水电站于1958年9月破土动土,1974年12月完工发电,总装五台发电机组,后来经过不断升级扩容,五台机组总容量135万kw。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百万kw级大型水利枢纽、中国最高重力坝、中国最大地下厂房、中国第一台30万Kw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中国最大的有载调压变压器、中国第一条最长的超高压输电线路”。</p><p class="ql-block"> 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5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邀请了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部分专家,向他们提出了诸如库容、淹没农田、库区输入的泥沙量等现实且重要的问题,审议通过后,仍经过冷静的反复的勘测、论证后才破土动工的。</p><p class="ql-block"> ​在永靖县,黄河、洮河、大夏河汇合,所以其水利资源很丰富,盐锅峡水电站与刘家峡水电站同日开工建设,装机45万kw。</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其文明均诞生在大河流域,很简单:世间万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古人跟今天的人们一样,必须逐水而居。但是,按水量计,世界最大的亚马逊河为什么没有诞生世界大的文明,估计其热带丛林和雨林气候与早期人类生活的适应能力及生产工具的使用与亚马逊河不相融洽。</p><p class="ql-block"> ​1924年的五六月间,一个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瑞典人,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了距今44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发现地命名叫“齐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陶品、青铜器及玉器,这个人叫安特生。他当时认为,这是黄河流域文明的源头,后来普遍认为,这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 ​齐家文化的发现,对研究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社会经济及人文有着极大的价值,出土的陶器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及烧陶技术是比较发达的,其冶陶技术对后来的青铜器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出土了很多东海贝壳,反咉了当时的氏族已与外界有着较多的交往交流。</p><p class="ql-block"> ​这天星期一,当我到达“齐家文化博物馆”时,正值今天闭馆(后知道,星期一是全国博物馆闭馆日),央求保安准许我参观一下,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保安老弟很是友好,他请示了馆有关领导并得到了同意,同时还给我联系了一位讲解员小陈女士,小陈给我较为祥细的介绍了齐家文化的发现及馆藏珍品文物情况,很是受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保安老弟及小陈:穆巴拉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着黄河来到兰州。</p><p class="ql-block"> ​兰州,甘肃省省会,黄河从城区穿过的唯一一个省会城市,不知为什么,黄河在它的出生地——青海,对西宁都懒得顾一眼,但对兰州却这么亲近。</p><p class="ql-block"> ​严格意义上说,黄河文明是从甘肃起步的,远的不说(如:齐家文化),就近代而言,对于兰州本地人也许不足为奇,但对我来说,影响兰州市民生活,有两样东西是需要记录一下的:</p><p class="ql-block"> ​1906年,一个叫彭英甲的兰州洋务局总办,上任伊始,恰逢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来兰州考察,他俩见面了。当时兰州在黄河上只有一座小型浮桥,于是在这里建一座桥成了他们谈话的主题。很快商定,德国在这里建桥,要价是15万5千两白银。当时的中国,钢铁工业很落后,其材料由德国海运至天津,然后用人力、马车运至兰州。三年后的1909年7月,黄河上第一座桥通车了,命名为“黄河第一桥”,当地人叫它“铁桥”。1928年或是1942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此桥被命名为“中山桥”。</p><p class="ql-block"> 桥建成后,德国人在其合同上承诺“担保固八十年之责任”。1989年,一艘自重260吨(还有货物)的供水船撞在了桥墩,据说市民惊呼“完了”,结果,这座桥仍然坚强的静卧在黄河上,也就在这时,兰州市有关部门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函件,在询问铁桥的运行状态时并告知,他们承诺的保固期已到了期,再不承担任何责任。</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时,就以解放军战领这座桥为标志宣布兰州解放。这座桥现仅许行人通行。</p><p class="ql-block"> ​1915年,兰州回民马保子沿街叫卖一种叫热锅子的面条,3年后,马保子带领儿子在兰州开了第一家面馆,“兰州牛肉面”便开始形成,后经马保子等人对其不断演化,最终以“一清(汤)、二白(罗卜)、三红(红辣椒)、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今天,兰州牛肉面已遍布全国,蜚声华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兰州,与好友刘哥见面,不亦乐乎。感谢刘哥及嫂子热情陪伴招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流经什川镇,然后调头北上,留下一片沃野,滋润了并继续滋润着世界第一古梨园,古梨园属国家4A景区,梨园超万亩,其中梨园核心区4千亩左右,在核心区,随便你碰到一棵梨树,其树龄都在200年以上,大多在三四百年,其中有两棵被称为“树王、树后”的梨树,枝繁叶茂,其树王栽培于1577年,树径达4.2米,冠幅15米,每年产梨2000公斤以上,树后在旁边不远,树龄已近400年。</p><p class="ql-block"> ​梨园最美旅游季当在春秋两季,可以想象,春天花开,遍野梨花,不见古镇,秋天叶黄,层林尽染,畅游梨园,何等惬意。</p><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得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旅之黄河石林。</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形成于约距今400万年前的以沙砾岩为主的大漠奇异地貌景观,传为中国第一,世界无二。其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由黄河、石林、黄河绿洲三部分构成。位于甘肃景泰县。</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由石柱、石壁、石笋构成的石林景观,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大气磅礴,峡谷蜿蜒,挺拔伟岸。</p><p class="ql-block"> ​石林在接受了黄河的早期洗礼后,由于岁月不断的更替,地质不断的运动,发育得近乎完美丰满,连黄河自己在到达这里后也似乎不忍离去,在向北流淌的过程中,到这里变得平缓温顺,绕了一个较大的半圆后“s”型的蛇行着继续流向北方,追寻她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很多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过,像《天下粮仓》、《大敦煌》、《雪花那个飘》等等等等,这里被称为“甘肃省影视拍摄基地”、摄影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由大漠、黄河(黄河在这里没有改变流向,但绕了一个较大的“∪”型弯道)、高山、绿洲组成。这里应该是宁夏平原的中部,不知道是不是民谣,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说明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很美,而且物产丰富。这里较为典型的特产有宁夏大米、宁夏红黑两种枸杞。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其大米光亮润泽,口感粘而不腻。宁夏枸杞全国知名,其中卫枸杞更是名中之名。</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二次到沙坡头,第一次是2016年,那一年来这里,其大漠景区距离黄河很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由于人们对沙漠的治理绿化,已有很多植被覆盖其中,其沙漠景区已向后推了好几公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不愧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宁夏青铜峡,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一百零八塔,给人耳目一新,呈现给人们的是不一样的壮观。1958年修建青铜峡水库时,发现了带有西夏文的千佛图帛画和经书残页。一百零八塔,有着很多传说,似乎到今天也是众说纷纭,总的说,佛家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祛除众多烦恼而修建了一百零八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一百零八,估计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佛学里很多与一百零八有关,如这里一百零八塔以及其他如贯珠108颗、诵经108遍、晓钟108响,还有108罗汉,甚至包括《水浒传》也来凑热闹搞了个100单8将。</p><p class="ql-block"> 青铜峡,因两岸高出黄河水面数十米的悬壁,在河水、阳光的映照下,时而呈青红色,故名青铜峡,1958年,几乎是和刘家峡、盐锅峡水库同时动工,在这里修建了青铜峡水库,以灌溉和发电为主,1967年完工投入营运,总装机27万kw,后经改造达到34万kw。</p><p class="ql-block"> ​在银川东边不远的灵武市,有一个叫“水洞沟”的地方,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23年,法国神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这里发现和发掘了很多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打破了当时很多学者“不相信有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尤不相信有中华民族的旧石器时代”,从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过多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动物化石。从而确认了在4万年前,这里的人们使用着同时代最先进的、最高水平的、世界领先的石制工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我们的祖先骄傲。</p> <p class="ql-block">  ​在石嘴山市平罗县,有一个高原湿地公园——沙湖,是一处由沙、水、芦苇等构成的温地公园,面积与江南湖泊没法相比,但在塞北,也有一点江南水乡的味道,沙漠围困中有这样一块湿地,也算是好的生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从来到宁夏,在旅游圈(景区)中,感觉这里的人很实在,实在到你无可奈何。在景区,门票很便宜,像5A景区水洞沟,门票才60元,但交通费却让你膛目结舌,沙湖也是。但也有值得夸赞的,像我李翁,在其他地方门票减半,但在宁夏,门票免费,对于一个户外徒步爱好者,可说是既节了门票,还省了交通费,在心安理得中似乎也有点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从前听到一个笑话:一个旅行者很是嗜好蛇肉,那时候很多餐馆的广告很突出“野生”二字,当然那时候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像现在。这个人一路吃着蛇肉前行,这人走着走着,就像东施效颦一样,屁股一扭一扭的,走路风摆柳,感觉很不对劲,于是从第二天起,吃了好几天的羊肉才得以恢复。</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肚皮饿得很快,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想着想着,才发现,从恩施出发起到现在,已经28天旅行了,一路全是牛羊肉,总共才吃了三次猪肉,感觉自己都快改变民族成分了,于是下午吃饭找了个汉餐厅,点了三个荤菜:酱猪排、猪皮冻、还有一个荤素搭配的火锅,外加二两恩施老烧,哎,安逸。同时也证明了塞北人跟其他北方人一样,做生意很实在,实在得你不自觉的想当回头客,包括价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在河套平原之宁夏平原北端,也就是广义的河套平原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约定成俗的叫法叫“八百里河套”,其实,河套平原很大,“八百里”不是一个具体数,而是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河套平原地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黄河在这里“七弯八拐”的河套河,因之叫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是黄河上游最早出现的冲积平原,是典型的也是最早开发的农耕文明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形成了较大的自流灌溉区。</p><p class="ql-block"> 这里由于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条件较好,所以这里水稻、小麦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很好。《王昭君河套撒种》:“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分为前套和后套,后套盛产小麦和谷子,前套牧草青青,是个很好的大牧场。”</p><p class="ql-block"> ​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时,含沙量还不是很严重,颜色也是浅浅的淡黄色,向北流着流着,尤在青铜峡上段开始,含沙量开始变稠,颜色开始变深,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了。</p> <p class="ql-block">  ​黄河自出青铜峡后继续北流,水面开始变得平缓开阔,从宁夏石嘴山市进入内蒙乌海市海勃湾。</p><p class="ql-block"> ​乌海市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在黄河入境后,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在海勃湾区建了一个据说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18个杭州西湖的巨大人工湖,黄河从湖中穿过。同时这个人工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北国的春夏,它能在防凌汛和防洪涝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黄河中下游的安全有了更进一步的保障,它还安装了三台总装机容量7万kw的发机组,为地方的清洁能源作出着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河套地区,没有人不知道“三盛公”这个地方的,但为什么叫三盛公,没人能告诉我,百度了一下,也没能“真正的”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磴口县城不远的三盛公,有个水利枢纽工程,是整个河套灌区的核心工程(起点),下图1即该工程,分岔左边为灌区主灌渠进水闸,右边为黄河主河道。这是以灌溉为主发电为辅的水利枢纽工程,人称“万里黄河第一闸”。</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三个特大型灌区:淠史杭灌区、都江堰灌区和河套灌区,三大灌区在我国的农业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地位。河套灌区总干渠全长180余公里,当地人习惯性称之为“二黄河”,整个灌区灌溉灌渠系统设七级,即总干、干、分支、支、斗、农、毛渠,各级渠道共85522条,全长46136公里,灌溉着约870余万亩农田。</p><p class="ql-block"> 河套灌区,其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代,唐贞观年间便有大型渠道,上世纪40年代的傅作义对河套灌区的治理亦作出过重大贡献,1959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投资5千余万元在磴口县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闸前水位被抬高5米,形成了完善的自流灌溉系统,其控制灌溉面积可达到1700余万亩。</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不断的与水抗争,历史上,黄河带给了人们无数的灾难,所以 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看来这话极为有理,没有黄河的北上,是不可能有“塞北江南”一说的。</p><p class="ql-block"> 另:有作品透露着这样一个真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当年设计运转年限是25年,然则其运转了半个世纪而且仍在继续运转着,对大漠生态文明的建没和发展及农业文明的传承不断的作着贡献。如今,河套灌区已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黄河伟大!中国人民伟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黄河流经五原县时到达了它的最北端,而后稍向东平缓流淌到达乌拉特前旗三湖古渡,在这里书写了一个硕大的“几”字,开始慢慢折返向南。</p><p class="ql-block"> 三湖古渡,黄河古渡之一,处于“几”字的右上角,三湖古渡何时兴起,可能没有具体的记载,在这里,一河之隔的是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两个市级行政区,虽是一河之隔,但两个城市还是相距较远,估计也不是古时的官商贾旅大道,仅供两岸普通百姓迎来送往的一般渡口而已。我到这里时,刚好有几个村民在此干活运材料,向他们打听古渡情况,“古渡兴于何时,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渡口经历了摇桨木船、机器木船,后来在此搭了浮桥,就再没有了摆渡人”。现在由于鄂尔多斯亿利路桥集团投资在这里修建了黄河大桥,于是浮桥也不在了,如今只剩下古渡遗址和当今造的一个古渡牌坊了。</p> <p class="ql-block">  ​乌梁素海,以前阅读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本没打算去的,但咋天在三湖古渡跟当地人闲聊时,他们给我说“你要去下乌梁素海,那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湿地”,同时又遇到一个当地人大学学的坦克专业,在北京工作,退休后回乡省亲的韩先生一行,他说“你必须去乌梁素海看一看”。便到了乌梁素海。</p><p class="ql-block"> ​乌梁素海,蒙语“生长红柳的湖泊”的意思,“红柳”,一种沙漠耐热耐旱的植物,在“蚂蚁森林”里我也种了。乌梁素海不是海,黄河流域可能跟云南一样,大的是湖(池),小的是海,像黄河源的鄂陵湖、扎陵湖,比它们小的就叫星宿海等等。</p><p class="ql-block"> ​有作品说,“乌梁素海的诞生,一开始就是灾难性的。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这里只有黄河的一段主流”。也就是说那时候是没有乌梁素海的,《水经注》以后的年代,由于泥沙的入侵和当地狼山山洪的冲击,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黄河改道,便成就了乌梁素海。</p><p class="ql-block"> ​乌梁素海,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面积跟洪湖差不多,地球上同纬度最大的湿地,很不容易。灾难造就了乌梁素海,但同时,对于多旱少雨的北国边塞,它的出现也是一个福祉,对于调节黄河水量,改善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生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接纳了河套灌区绝大部分的排水,净化后再注入黄河。</p><p class="ql-block"> 乌梁素海,鸟的乐园,鱼的世界,流水荡漾,碧波如诗,苇丛如画,百鸟婉转,赏心悦目,只是这个海也十分的危险,据传,上世纪40年代,它的水域面积达到了800余平方公里,而现在却只有300多点了。</p> <p class="ql-block">  ​黄河在河套平原还算是比较平静的,当它在三湖古渡写下“几”字后,向东偏南流过很短的距离后继续向东,稍稍改变了一点走向,向着东偏南的方向来到托克托县,在麻地壕村一个叫头道拐的地方再次写下大“几”字,自此,黄河上游便接近尾声了,再往下走几公里,便是上中游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黄河的上中游分界线,从地图上看,应该处于黄河宁夏段自南向北到达内蒙,黄河内蒙段自乌海开始由西向东到达托克托县河口镇,然后向南流经晋陕大峡谷到达三门峡,这个天下第一大汉字黄河“几”字的右上角,这个“几”字的右上角历史很悠久,上世纪60年代发现,这里出土了当时的房屋,并从大量墓葬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内蒙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被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址。(到底是黄河,自甘隶开始,走不完的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黄河上中游的划分,说是参照地形地貌及水文,还有《禹贡》记载的参考,为什么分界线就在这几字的右上角巧合,不懂也不得而知,但上游到达这里,已经流过了全部流程的60%即340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鸡鸣三市的地方:山西偏关县、内蒙古清水河县和准格尔旗,均以黄河为界。</p><p class="ql-block"> ​黄河自托克托县流完它的上游,开始真正南下来到这鸡鸣三市的地方:老牛湾。这地方当地人习惯称之“晋蒙大峡谷”,是晋陕(秦晋,陕西这样叫)大峡谷的开端。黄河也从这里开始进入山西。</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老牛湾”,传说这里曾经下雨太久,河水久排不出,黎民苦不堪言而惊动了太上老君,遂牵牛犁地,让大水改道,当牛快到这里时,忽见一不灭明灯而受惊,扭头就跑,于是神犁便在这留下一个大湾。这个大湾由包子塔湾、老牛湾和四座塔湾三个小湾构成。一头神牛和一张神犁形成了两个AAAA景区:内蒙清水河老牛湾和山西偏关老牛湾,同时也就有了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牵出个老牛湾”。这首当地民谣道出了老牛湾的美丽传说。</p><p class="ql-block"> ​老牛弯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有黄河入晋第一村、万里黄河第一墩、一唱雄鸡鸣三县的美誉。黄河入晋自不必说,这第一墩叫老牛湾墩,当地人称“望河楼”,是明长城烽火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有楷书“老牛湾墩”并署款“万历岁丁丑夏”。因万里长城和万里黄河在这里相拥握手,不过,长城在这里已只剩下遗址,保存最好的只有这望河楼,也算万幸。黄河在这里变得比较清澈,得益于下边不远处的万家寨水利枢纽,也可以说是高峡平湖,只是这里没有神女,只有神牛无恙,但被当作座骑随太上老君而去,其模型牛被立于各证券交易所门前作为吉祥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一路奔流,峰回路转,经历了太多的峡谷。</p><p class="ql-block"> 当黄河在内蒙古河口镇几近呈90度拐弯径直南下,又迅速流入到一个大峡谷——晋陕大峡谷。凡​河流所经峡谷,定有水利枢纽。这似乎是一条定律,于是便有了黄河中游第一个梯级工程。这个工程于1994年开工,由国家水利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三家联手2000年建设完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安装6台发电机组,单机容量18万kw,这就是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和其它水利枢纽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工程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尤其是向大同和太原供水,因此而同时它又是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万家寨水库的蓄水,使地势险要,两岸悬崖绝壁绵延几十公里的晋蒙大峡谷成了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在最美峡谷中有一个“百里长峡中的最美回环”,这个回环被中外专家学者定义为太极八卦图的天然发源地(下面图2,像吗)。这是黄河入晋第一湾即乾坤湾。我在这里呆了两天,真是静待黄河看落日,世间苍茫入胸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力量太神奇,鬼斧神工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来到黄河入晋第一县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入塞曲-万世德</p><p class="ql-block"> ​长风吹动大刀头,</p><p class="ql-block"> ​明月黄云满戍楼,</p><p class="ql-block"> ​试看请缨关塞客,</p><p class="ql-block"> ​太平原不重封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大明王朝在长达百年(1399年至1515年)的时间里,是偏关境内不断增修和修筑长城的历程,作为抵御外部侵入的主要军事手段,让长城和黄河在这里相拥。</p><p class="ql-block"> ​据悉,偏关长城多达120余公里长,为山西省第一,在长城沿途所经过的各县中,排第二。有明长城和北齐长城,明长城规模最大。沿途有关、堡、墩、烽火台等约2000多处,在这里,长城把群山、黄河、雄关及古堡(墩、台等)连成一体,地势险,气势雄。</p><p class="ql-block"> 在偏关县城西边的山岗上,有一座护城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偏关所辖各烽火台的统领,传接四路烽火。属偏关的地标性建筑。上世纪中期,该楼惨遭拆毁,现楼属在遗址上重建。</p><p class="ql-block"> 在偏关古城的南边城墙处,有一座雄伟的城门楼即偏头关关楼,属三檐三层的建筑,富丽堂皇。城门门楣上方,有“偏头关”三字,刚劲有力。被称为“九塞屏藩”。明代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其太原镇亦即山西镇就驻防偏关。明巡抚都御史崔镛写下诗句: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护偏关。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铁笛数声催戍楼,玉沙千里叹储艰。荒陬斗绝今如此,未许将军即解颜。</p><p class="ql-block"> 关楼东仰西伏,似人首偏隆,故称作偏头关,古县名由此得,清朝改为偏关县。</p><p class="ql-block"> 长城在这里基本为泥土夯筑而成,年代久远,风吹雨打,有的只剩遗址,有的残缺不全,当然也有比较完整的。总体而言还算保护得还可以。</p><p class="ql-block">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东岸。偏关,古称林河、偏头关等。因境内东仰西伏,故称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长城外三关,居三关之首。</p><p class="ql-block"> ​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边直到嘉峪关的北部防线和万里长城边设了九边重镇,其中山西就有两个,一是大同镇,二是偏关,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险要和重要,因之称“晋西北之锁钥”。</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传统演出剧目——二人台,起源于山西北部,成长于内蒙古。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登台的演出形式,应该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艺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到达这里时,正赶上偏关文旅局把二人台作为一种今年消夏的文艺节活动在大众场合公开演出。免费欣赏,快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偏关地方文艺:二人台。</p> <p class="ql-block">  这是黄河河曲段。​黄河在晋蒙峡谷经过万家寨水库和龙口水库的蓄水,已变得异常清澈,十分醉人。</p><p class="ql-block"> ​在河曲县城西,有一古渡名曰西口古渡,属鸡鸣三省之地。西口古渡和陕西府谷的大汕渡隔河相连,历史上,西口古渡是山西和陕西进入河套的重要通道,上可溯源到汉唐时期,也是明长城进入陕西的重要关口。清朝及解放前,这里是晋西北水陆物贸的集散码头:“南来的茶布水烟糖,北来的肉油皮毛食盐粮”,异常繁忙。还有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走西口”的西口,这里也是其中之一。走西口虽是一段辛酸的历史,但对农耕文化相对落后的塞北也是很值得庆幸的,促进了有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与融合,尤其是河套地区。</p><p class="ql-block"> ​西口古渡在解放初期的相当一段时期内,这里仍然是黄河两岸三地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直到60年代初以后。现已辟为大众休闲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在广袤壮阔的黄土高原、陕西省北部,有一个鸡鸣三省之县——府谷县,这里是北宋名将杨业之妻折(佘)赛花的故乡。其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这里资源富足,文化深厚。其中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州城,城内有文庙、关帝庙、千佛洞、荣河书院等众多古建筑,府州城城墙始建于五代时期,其余大部建于明清年代。</p><p class="ql-block"> 府州始为县,因折赛花之父进攻北汉有功,入朝后宋太祖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于此,府谷设州200余年,折家世代镇守府州200余年。</p><p class="ql-block"> 在府谷最北端龙湾,黄河入陕第一湾,一块国务院立于2013年的秦晋蒙三省区交汇的界碑,让这里成为了鸡鸣三省的景点。这里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据传,康熙帝在平定葛尔丹叛乱时曾驻足鸡鸣三省处,被眼前峰峦交错、沟壑相映,五彩斑斓的状若莲花的雅丹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貌尚无名称时遂命名为“莲花辿”。这莲花辿,当地人戏称为五花肉,绵延十里,甚为壮观。据研究,这种红白相间。层层叠叠的砒砂岩形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经历了距今约2亿5000万年的发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