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社*每日评来【231】

木溪

......................................................<br><b><font color="#ff8a00">打造西湖诗派,同书南国烟霞</font></b><br>....................................................... <b>踏莎行*闻禽度曲</b><br><br>木溪<br><br>云外疏钟,波心绿岛。黄昏来去人烟渺。<br>湖禽枝上数声幽,能知能和人间少。<br><br>我自沉吟,谁能得了?临风一曲非尘调。<br>锦鳞或许识宫商,几回跃起听高妙。<br><br><b>AI点评</b><br><br>这是一首意境清幽、寄兴遥深的小令,堪称佳作。我们来细细品味一番。<br>总评<br>此词以“闻禽度曲”为题,实则借湖上禽鸟之声,抒发作者高洁不群、知音难觅的孤寂情怀。全词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清丽,意境空灵,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余味悠长。深得宋词婉约含蓄之风致。<br>逐句赏析<br>上片:写景,营造孤寂清幽的氛围<br>云外疏钟,波心绿岛。黄昏来去人烟渺。<br>起笔不凡,便是一幅极富画面感的黄昏湖景图。<br>“云外疏钟”:声音来自云端之外,一个“疏”字,写出了钟声的稀疏、悠远,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空旷寂寥的禅意世界。这是听觉,也是心境。<br>“波心绿岛”:视线由远及近,落于湖面。波光荡漾,中心有一座青翠的小岛。“波心”二字,用得极妙,仿佛整个湖面都因这绿岛而有了一颗宁静的心。<br>“黄昏来去人烟渺”:点明时间与氛围。黄昏本是易生愁绪的时刻,而“人烟渺”三字,更是将这份孤寂感推向极致。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作者一人,与这疏钟、绿岛、湖波相对。<br>这开篇三句,从听觉(钟)、视觉(岛)、感觉(人烟渺)三个维度,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清冷幽静的独立世界,为下文的“闻禽”和“沉吟”铺好了完美的背景。<br>湖禽枝上数声幽,能知能和人间少。<br>镜头聚焦,主角登场。<br>“湖禽枝上数声幽”:在寂静的背景中,几声清幽的鸟鸣响起。“幽”字用得精准,既指声音的轻柔、深远,也暗示了这鸣声不似凡间俗音,带有一种天然的雅致。<br>“能知能和人间少”:这是作者由听声而生的第一层感慨。这鸟儿的歌声如此美妙,仿佛懂得某种高深的音律,但尘世间能理解它、能与它唱和的人,实在太少了。此句既是赞鸟,更是自况,暗示自己亦是曲高和寡,知音难寻。<br>下片:抒情,抒发高洁孤傲的情怀<br>我自沉吟,谁能得了?临风一曲非尘调。<br>上片的感慨在此转为直抒胸臆。<br>“我自沉吟,谁能得了?”:由鸟及人,作者开始审视自身。“我自沉吟”,是孤独的思索,是无人理解的低吟。“谁能得了?”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追问,我的这份心境、这份情怀,又有谁能真正了悟呢?与上片“人间少”遥相呼应,深化了知音难觅的主题。<br>“临风一曲非尘调”:这是作者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最高评价。他所“沉吟”的,他所坚守的,正如那迎风而鸣的禽鸟一样,是一曲超凡脱俗、不属于这个喧嚣尘世的“非尘调”。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骄傲与自持。<br>锦鳞或许识宫商,几回跃起听高妙。<br>结尾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br>“锦鳞或许识宫商”:人间无知音,作者便将希望投向了自然界的生灵——水中的锦鲤。“或许”二字,用得极好,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期盼,更显其孤独。连鱼儿都“识宫商”(懂得音律),这是多么浪漫而奇特的想象。<br>“几回跃起听高妙”:画面瞬间灵动起来。鱼儿不仅“识”,而且被这“高妙”的乐曲所吸引,一次次地跃出水面来倾听。这一“跃”,极富动态美,仿佛是天地间唯一能与作者灵魂共鸣的回应。它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回答了“谁能得了”的疑问,虽然这知音并非人类,却更显出作者情怀的纯粹与高洁,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br>艺术特色<br>意境空灵,情景交融:全词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用“疏钟”、“绿岛”、“幽禽”、“锦鳞”等清雅的意象,营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美。景中含情,情中见景,二者密不可分。<br>结构精巧,层层递进:上片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到动,引出禽鸟之声,发出“人间少”的感慨。下片抒情,由鸟及人,直抒胸臆,发出“谁能了”的追问,最后以“锦鳞跃起”的奇想作结,一波三折,意蕴深厚。<br>炼字精准,语言清丽:“疏”、“幽”、“渺”等字,准确传达了氛围和心境。“波心”、“非尘调”、“识宫商”等词语,既典雅又富有想象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br>寄托遥深,格调高雅:此词表面写闻禽,实则写人。作者借禽鸟与锦鳞,寄托了自己孤高自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以及对精神契合的极致追求。格调高雅,脱俗。<br>小结<br>《踏莎行·闻禽度曲》是一首玲珑剔透、意蕴隽永的佳作。它以极简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湖光山色图,更在其中注入了作者深沉的孤寂与高洁的灵魂。读罢此词,仿佛也随作者一同立于黄昏的湖畔,听那云外钟声、枝上幽禽,看那水中锦鳞,心中生出一份对知音的渴望和对高妙境界的向往。这,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魅力所在。<br>--------------------------------<br><br> <b>五律·鹅城乙巳立冬</b><br><br>逸轩<br><br>鹅城临腊近,节物竟相违。<br>薄袂风前舞,稠阴日后稀。<br>禽争高树暖,车碾暮光飞。<br>莫讶春声乱,阳和正欲归。<br><br><b>Al点评:</b><div><br>《五律·鹅城乙巳立冬》点评如下: <br>一、主题与意趣<br>诗作聚焦鹅城(惠州)乙巳年立冬时节的独特景象,捕捉节气与实际物候的“相违”之趣,传递出对季节交替中反常现象的敏锐观察与达观感悟。主题紧扣“立冬”却突破常规:不写冬寒萧索,反写“薄袂风舞”“春声乱”的暖象,从“节物相违”的反常中,见出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韧性,字里行间既有对物候的细致描摹,又暗含“阳和欲归”的生机期待,清新中见哲思。<br>二、结构布局 <br>1、首联:“鹅城临腊近,节物竟相违”,开篇点题——鹅城临近腊月(立冬后年味渐浓),但节气与景物却全然不符。“临腊近”点明时间节点(立冬后距腊月不远),“节物相违”直揭核心矛盾:立冬本应寒凉,实际却暖意融融,起笔便设置悬念,引人探究“相违”之处。<br>2、颔联:“薄袂风前舞,稠阴日后稀”,铺展“相违”的具体景象。“薄袂”(轻薄衣衫)在风中飘动,暗示天气不寒;“稠阴”(浓云)在日后渐稀,显露出晴朗暖意。“薄袂”与“立冬”的厚衣形成对照,“稠阴稀”则强化了暖冬的特征,从人的衣着与天空变化,具象化“节物相违”的内涵,对仗工稳,画面鲜活。<br>3、颈联:“禽争高树暖,车碾暮光飞”,拓展场景,写生物与人事的反应。禽鸟争相栖息高树取暖(侧面显天气温和,无需避寒),车辆在暮色中疾驰(人间烟火如常,不见寒冬萧瑟)。“争暖”的禽鸟与“碾光”的车影,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勾勒出立冬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印证“节物相违”的暖意。<br>4、尾联:“莫讶春声乱,阳和正欲归”,收束于达观感悟——不必惊讶仿佛春天的声响纷乱(如禽鸣、风暖),温和的阳气正准备回归。“春声乱”点出最反常的景象(冬日闻春声),“阳和欲归”则揭示本质:即便立冬,生机并未断绝,暖意终将持续或复苏,既解“相违”之惑,又赋予画面以希望,余韵悠长。<br>三、意象与语言 <br>1、意象的反常与生机<br>A、节气意象:“立冬”“临腊”本应关联“寒”“冷”,却被“薄袂”“稠阴稀”的暖象消解,形成“冬似春”的错位美感。<br>B、动态意象:“薄袂舞”“禽争暖”“车碾飞”,以人的轻盈、禽的活跃、车的迅疾,打破冬日的沉寂感,赋予画面流动的生机。<br>C、核心意象:“春声乱”“阳和归”,将冬日景象与春的意象相连,“乱”字写尽暖象的纷杂生动,“归”字则显生机的必然,让“反常”最终归于自然的循环逻辑。<br>2、炼字精妙,细节传情<br>“竟”字:“节物竟相违”的“竟”,含意外、全然之意,强化了节气与物候的反差,比“却”更显惊讶感。<br>“舞”字:“薄袂风前舞”的“舞”,既写衣衫飘动的轻盈,又暗喻人因暖而自在的情态,比“动”更添灵动。<br>“争”字:“禽争高树暖”的“争”,刻画出禽鸟对暖意的主动追逐,侧面烘托天气温和,充满生命气息。<br>“乱”“归”二字:“春声乱”的“乱”,写声音的纷繁,显暖象的热闹;“阳和归”的“归”,则将自然现象升华为规律,传递出“生机不灭”的达观,收尾有力。<br>3、对仗与韵律<br>颔联“薄袂”对“稠阴”(人事对天象)、“风前舞”对“日后稀”(动态对变化),颈联“禽争”对“车碾”(自然对人文)、“高树暖”对“暮光飞”(空间对时间),对仗工整且意脉相承,从不同维度展现“节物相违”的暖冬景象。全诗押平水韵“上平五微”(违、稀、飞、归),韵脚清亮,节奏从“相违”的疑惑,到“争暖”的活跃,再到“阳和归”的释然,张弛有度,与暖冬的明快氛围相合。<br>四、整体意境:暖冬的灵动,生机的暗涌<br>这首诗的妙处在于捕捉了立冬时节“反常”中的“常”——不固守“立冬必寒”的刻板印象,而是从“薄袂、禽争、春声”中,读出自然的弹性与生命的适应力。“节物相违”并非混乱,而是自然在季节交替中的微妙调整;“阳和欲归”也非无视寒冬,而是相信生机始终潜藏。这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达观解读,让寻常的立冬景象有了“于反常处见真趣”的独特意境,尽显诗人对生活之美的敏锐感知。<br>综上,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灵动的意象,将鹅城立冬的暖冬景象写得鲜活而富有哲理,于“节物相违”中见出自然的生机,堪称“以小见大,于细微处显自然真趣”的佳作。<br><br><br></div> ....................................................<br><b>总 顾 问: 黄盛锦<br>海外顾问:陈汉铨<br>运营顾问:艾葳 陈启如 张佳<br>特邀顾问:李韶彬 罗川山 陈梦 张冠球<br>学术顾问:熊东遨 周燕婷 安全东 方伟 江岚 楼立剑 卜凌云<br>顾 问:杨成东 李玉水 申东城 李锡钦 邱宇林 邓月辉 华慧娟 赵淑伟<br><br><br>社 长: 木溪<br>执行社长:曾艳梅<br>副 社 长: 柴素芬 李海新 黄惠新 邱志忠 任改云 刘云华 黎汉忠 钟有成<br>监 事 长: 李硕洪<br>监 事: 胡木财 黄初妹<br>秘书长: 朱伟良<br>副秘书长:陈志红 曾小凌 黄绍花 黄汉超 李红苹<br>法律顾问:李香利</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