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通青碑立千载,半阙铭文藏春秋。近日观看《五老说文化 鲁山看华夏》第107期节目,杨西仑主播对“鲁阳都乡正卫弹碑”的深度解读,让我在方寸碑刻间,触摸到了鲁山厚重的历史肌理,更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西仑主播的解读深入浅出,从碑刻的形制、书体到铭文的字句考据,层层剥茧般还原了“鲁阳都乡正卫弹碑”的历史语境。这块镌刻于东汉的碑刻,既非帝王祭天的宏篇,亦非名士咏怀的佳作,却以“正卫弹”这一独特的基层治理记录,留存了东汉时期鲁阳(今鲁山)的民生百态、行政规制与民俗风情。铭文里的基层管理细节、民众生活印记,如同穿越千年的“时光快照”,让我们得以窥见华夏文明在基层社会的鲜活实践——这种以文字刻石为证、以制度维系民生的传统,正是华夏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老说文化”的初心,在于让冷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杨西仑主播用通俗的语言、严谨的考据,让这块静静矗立的古碑走出博物馆的橱窗,走进大众视野。当碑文中的“都乡”“正卫”等古制被一一注解,当隶书铭文的书法美感被细致品读,我们忽然明白:鲁山从来不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而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驿站”。这块弹碑所承载的,是东汉的治理智慧、书法艺术与乡土情怀,更是华夏文明“以小见大”的鲜明特质——从鲁山的一方碑刻,能看见整个华夏民族对秩序、文化、传承的永恒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完节目,我对“鲁山看华夏”的主题有了更深的体悟。鲁山作为古豫州腹地,境内的每一处文化遗存都是华夏文明的微观缩影。杨西仑主播对弹碑的解读,不仅是对一块古碑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践行——正是这样一代代文化传播者的坚守,让那些沉睡的历史遗存苏醒,让年轻一代得以与古人对话、与文明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通碑刻,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桥梁。《五老说文化 鲁山看华夏》第107期的节目,让我们在碑刻的文字间读懂鲁山,在鲁山的文脉中看见华夏。愿这样的文化传播之路越走越宽,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遗存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传承发展的不竭力量。</p><p class="ql-block">(王中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