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五大回归的当代启示

百草客 张学勤

<p class="ql-block">在数字洪流与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人们日益感到精神的漂泊与异化。</p><p class="ql-block">一种“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思潮悄然兴起,它并非复古倒退,而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回应。</p><p class="ql-block">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与田野调查,呈现“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世界”五大维度的实践图景,揭示其背后对存在意义的追寻与对精神家园的重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回归自然:在荒野中重获存在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晨五点,城市尚未苏醒,林深已背着行囊踏上京郊的山野小径。这位曾经的互联网公司高管,如今是一名自然教育导师。“在钢筋水泥里,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抽离了根的植物,”他说,“只有双脚踩在泥土上,听着鸟鸣,闻着松针的气息,才觉得自己真正‘活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深的转变并非孤例。近年来,“森林疗愈”“自然教育”“无痕露营”等概念迅速走红。据中国林学会数据,2023年全国参与自然教育的人次突破500万,较五年前增长近十倍。这背后,是现代人对“自然缺失症”的集体焦虑。心理学家指出,长期脱离自然环境会导致注意力下降、情绪易激惹,甚至影响免疫系统功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浙江莫干山的一处生态农场,我们见到了“新农夫”陈默。他放弃了上海的金融工作,与妻子一起开垦荒地,种植有机蔬菜。“以前每天盯着K线图,心里空落落的。现在看着种子发芽、果实成熟,这种踏实感是钱买不到的。”陈默的农场不仅自给自足,还通过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将新鲜食材直供城市家庭,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城乡共生生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归自然,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当人们在山野间重新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一种谦卑与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联结,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对抗虚无感的重要支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回归童年:在纯真中唤醒创造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大后,我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共鸣。许多成年人在高压的职场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丢失了童年时的好奇心、想象力与纯粹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间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插画师小满。她的作品充满童趣,主角多是戴着草帽的小女孩和各种拟人化的小动物。“我每天都会花半小时,像孩子一样画画,不考虑市场,不追求技巧,只是单纯地表达。”小满说,这种“孩子气”的创作状态,让她在商业项目之外找到了精神的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有甚者,开始主动“复刻”童年体验。在成都,一群80后父母自发组织了“童年游戏俱乐部”,定期带着孩子玩跳房子、丢沙包、滚铁环等传统游戏。“看着孩子们欢笑,我们自己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没有手机、没有补习班的夏天。”组织者李女士说,这种亲子互动不仅增进了感情,也让成年人重新体验到简单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是人格发展的基石,那些被压抑的童年需求,会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寻求补偿。回归童年,并非要逃避现实,而是通过唤醒内心的“内在小孩”,重新连接创造力、直觉与情感的源头。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人总要有点孩子气,才显得可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回归家庭:在关系中重建情感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空巢青年”“独居老人”“周末夫妻”……这些词汇描绘了当代家庭关系的疏离与脆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庭往往被简化为一个睡觉的地方,情感交流被压缩到最低限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一种“家庭复兴”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在广州,建筑师张先生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共享家庭空间”。他和父母、弟弟一家同住,却各自拥有独立的生活区域,同时共享厨房、客厅和花园。“我们每天一起吃晚饭,周末一起爬山,这种亲密又不失边界的关系,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张先生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值得关注的是“家庭仪式感”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晚餐、节日、生日等传统时刻。在杭州,一对年轻夫妻坚持每周五晚上举办“家庭电影夜”,关掉手机,一起看一部老电影,然后讨论剧情。“这成了我们一周中最期待的时光,”妻子王女士说,“在黑暗中,我们的距离更近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庭不仅是血缘的联结,更是情感的共同体。当人们重新投入时间与精力经营家庭关系,在日常的琐碎与温暖中,就能找到对抗孤独与焦虑的力量。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和实践。”回归家庭,正是这种能力的训练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回归日常生活: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栖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别处”——兰波的这句诗曾激励无数人追求远方。然而,当“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一种消费符号,当“诗和远方”被商业化包装,人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诗意,或许就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苏州,我们遇见了一位叫阿婆的退休教师。她每天的生活规律而简单:清晨买菜,上午浇花,下午读书,傍晚在河边散步。“我不喜欢旅游,觉得家里的一草一木都比外面的风景亲切。”阿婆的阳台上种满了月季和茉莉,窗台上摆着自己腌的咸菜和泡的梅子酒。她的生活,正是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所说的“日日是好日”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珍视,也体现在年轻人中。“断舍离”“极简主义”“慢生活”等理念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过剩与精神贫瘠的反思。在上海,一位90后女孩将自己的出租屋改造成了“小而美”的空间,每一件物品都经过精心挑选,充满生活气息。“我不再追求拥有更多,而是学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她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归日常生活,意味着从对“宏大叙事”的迷恋中走出来,转而关注“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当人们开始认真对待一顿饭、一杯茶、一次散步,生活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修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回归内心世界:在独处中寻找生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为什么而活?”这些终极问题,在喧嚣的外部世界中往往被淹没。回归内心世界,就是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去倾听内心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云南大理的一座山村里,我们见到了一位叫静远的修行者。他曾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腿。在绝望中,他开始接触禅修,最终选择隐居山林。“身体的残疾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去面对自己的内心。”静远说,通过冥想、读书和写作,他逐渐与自己和解,并找到了新的生命意义。如今,他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感悟,帮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即使在繁华都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实践“数字极简主义”。他们定期“断网”,关闭社交媒体通知,留出专门的时间用于独处、思考和创作。在深圳,一家公司甚至设立了“安静办公室”,员工可以在这里不受打扰地工作或冥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归内心世界,并非要与世隔绝,而是要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建立起内在的稳定与秩序。当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孤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他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己行动的总和。”回归内心,正是为了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大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世界——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被技术加速、消费异化、意义消解的时代,这些回归实践并非浪漫的乌托邦,而是普通人对现代性困境的清醒回应。它们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远方的追逐,而在当下的联结;不在外在的拥有,而在内在的丰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归,不是倒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前行。当人们在自然中找到根基,在童年中唤醒创造力,在家庭中获得温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在内心世界中建立秩序,他们就能以更从容、更坚定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如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我深入森林,是因为我希望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看看我是否能学会生活所要教给我的东西,以免在临死时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在这场回归之旅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本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