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李明鹏</p><p class="ql-block">图片:Al制作</p> <p class="ql-block">171. 李斯谏逐客书——据理力争</p><p class="ql-block">秦国宗室大臣因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水渠(实则为消耗秦国国力),便向秦王嬴政建议:“各国来秦国的客卿,大多是为了本国利益,暗中削弱秦国,不如将所有客卿都驱逐出境。”秦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逐客令”。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离开秦国前,写下《谏逐客书》,向秦王进谏。书中列举了商鞅、张仪、范雎等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说道:“秦国之所以能强大,正是因为重用了各国的贤才;若驱逐客卿,不仅会失去人才,还会让各国贤才不敢再来秦国,秦国的霸业也会因此受阻。”秦王读了《谏逐客书》后,恍然大悟,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召回了李斯,并重用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2. 秦王废逐客令——知错就改</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颁布“逐客令”后,看到李斯的《谏逐客书》,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想到商鞅变法让秦国富强,张仪“连横”破“合纵”让秦国瓦解六国联盟,范雎“远交近攻”让秦国蚕食邻国,这些都是客卿的功劳。若将客卿全部驱逐,秦国不仅会失去治国之才,还会被各国嘲笑“不能容人”,贤才们也会纷纷投奔其他国家,秦国的统一大业将无从谈起。于是,秦王立即下令废除逐客令,派人追回已经离开的客卿,还亲自向李斯道歉,任命他为廷尉。秦王的“知错就改”,不仅挽回了人才,也为秦国统一六国保留了重要的智囊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3. 郑国渠疲秦——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韩国为了阻止秦国攻打自己,派水工郑国前往秦国,劝说秦王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水渠,想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秦国无力东伐。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下令修建水渠。工程进行到一半时,秦王发现了郑国的真实目的,大怒,想处死郑国。郑国却镇定地说:“我起初确实是为了韩国,想让韩国多活几年,但这条水渠修成后,能灌溉秦国关中地区的万亩农田,让关中成为富庶之地,对秦国的好处是长久的,这比韩国多活几年重要得多。”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理,便让他继续主持修建水渠。水渠建成后,果然让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秦国的国力也因此更加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韩国的“疲秦之计”,最终“弄巧成拙”,反而帮了秦国的大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4. 郑国辩秦王——以理服人</p><p class="ql-block">秦王发现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后,将他逮捕,准备处死。郑国面对秦王的怒火,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为自己辩解:“大王若杀了我,这条水渠就会半途而废,之前消耗的人力物力都会白费;若让我继续修建水渠,虽然短期内会消耗秦国的力量,但水渠建成后,关中地区将成为天府之国,秦国的粮食问题将彻底解决,这对秦国统一六国是百利而无一害。”他还向秦王详细说明了水渠的规划和好处,让秦王看到了长远的利益。秦王被郑国的道理说服,也佩服他的治水才能,最终赦免了他,让他继续主持工程。郑国的“以理服人”,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为秦国留下了一项千古功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5. 尉缭献策灭六国——运筹帷幄</p><p class="ql-block">尉缭是魏国大梁人,精通兵法和谋略,来到秦国后,向秦王嬴政献上灭六国的计策:“秦国实力远超六国,但六国若联合起来抗秦,秦国仍难以取胜。不如派谋士带着重金前往各国,收买各国的权贵大臣,让他们劝说本国君主与秦国交好,若不肯归附,就派人刺杀他们;同时派大军威慑,迫使各国屈服。这样一来,六国的联盟就会瓦解,秦国就能逐个消灭他们。”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策,一方面派使者携带重金游说各国权贵,挑拨各国关系;另一方面派军队攻打反抗的国家。在尉缭的计策下,六国果然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盟,秦国得以顺利地逐个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尉缭的“运筹帷幄”,为秦国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6. 秦王重尉缭——知人善任</p><p class="ql-block">秦王嬴政见到尉缭后,被他的谋略深深折服,不仅让尉缭享用与自己同等的饮食和车马,还经常亲自向尉缭请教灭六国的计策。尉缭曾对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说完便想离开秦国。秦王得知后,极力挽留,任命尉缭为秦国的国尉(最高军事长官),赋予他掌管全国军队的大权。秦王的“知人善任”——不计较尉缭对自己的评价,只看重他的才能,让尉缭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谋略,为秦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7. 项燕战死殉国——忠君报国</p><p class="ql-block">秦国攻打楚国,楚王派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是楚国名将,治军严明,深受士兵爱戴。他深知秦军实力强大,采取了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策略,与秦军对峙了很长时间。后来,秦国丞相李斯用计,让楚国贵族在楚王面前诋毁项燕,说他“拥兵自重,不肯出战,想谋反夺权”。楚王昏庸,听信了谗言,下令项燕主动出击。项燕无奈,只好率军与秦军决战。秦军主帅王翦早已设下埋伏,楚军进入包围圈后,秦军大举进攻,楚军大败。项燕见楚军大势已去,楚国危在旦夕,悲愤地说:“我身为楚国大将,不能保住国家,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说完便拔剑自刎。项燕的战死殉国,用生命践行了“忠君报国”的誓言,也成了楚国灭亡的悲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8. 楚王负刍被俘——昏庸亡国</p><p class="ql-block">楚王负刍即位后,不仅没有振兴楚国,反而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还宠信奸臣,猜忌忠良。秦国攻打楚国时,项燕提出坚守防御的正确策略,楚王却听信奸臣谗言,逼迫项燕主动出战,导致楚军大败,项燕自杀。项燕死后,楚军军心涣散,秦军趁机攻占楚国大片土地,很快逼近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惊慌失措,既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也没有逃亡的计划,最终被秦军俘虏。楚王负刍被俘后,秦国将他贬为庶人,楚国正式灭亡。楚国的灭亡,虽有秦国强大的因素,但更多是因为楚王负刍的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猜忌忠良、瞎指挥军事,最终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9. 齐王建降秦——不战自亡</p><p class="ql-block">秦国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后,将矛头指向齐国。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长期采取“事秦”的策略,对其他五国的求救置之不理,以为只要讨好秦国,齐国就能保住。当秦军进攻齐国时,齐国不仅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还因为长期不修军备,军队战斗力极差。秦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攻占了齐国的大片土地,逼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见大势已去,又害怕秦军屠城,便在秦国使者的劝说下,率领群臣出城投降。秦国将齐王建迁到共地,不给她提供食物,最终齐王建饿死在松柏之间。齐王建的“不战自亡”,既让齐国轻易灭亡,也让他自己落得悲惨的下场,成为六国君主中最窝囊的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 秦始皇统一六国——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王翦等贤臣良将的辅佐下,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他的功绩,不仅在于统一了中国,还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p>